祁棟華
《呂氏春秋》中有這樣一段話:“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笨梢娬J識自己有多么重要。
《孫子兵法》里也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奔氉鞅容^會發(fā)現(xiàn),“知己”要比“知彼”更為重要。因為“彼”是“變量”,是外因;而“己”則是“常量”,是內(nèi)因。自己尚不知,“知彼”又有何用?即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绷私鈩e人的人,固然稱得上智慧,但是正確地認識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明達。
李白游歷祖國名山大川,每到一處幾乎都留下了佳作名篇。他登上黃鶴樓,正要題詩抒懷,忽見墻上崔顥的題詩《黃鶴樓》,自嘆不如,連贊“絕妙”,心中默念“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擲筆離去。李白后來在游覽金陵時寫下了著名的《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的《黃鶴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李白黃鶴樓上的知難而退,非但無損于他的大詩人之名,反而成就了文壇的一段佳話。倘若他當(dāng)時興之所至,草草提筆,貿(mào)然題詩,或許反成為一大敗筆。有道是“敗莫大于不自知”,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知識、水平、能力,凡事量力而行,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過于自負或自卑,都會使人與成功擦肩而過。
“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辈荒苷_看待自己,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將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無盡的麻煩。諸葛亮躬耕隆中時,“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這正是他有自知之明的表現(xiàn),他最終成為蜀漢丞相。而他麾下的大將馬謖志大才疏卻極為自負,自告奮勇駐守街亭,拘泥于兵書不聽勸告,致使兵敗如山倒,街亭失守后被軍法處置。主動請纓固然沒錯,但是自不量力,高估自己的能力又固執(zhí)己見,難免鑄成大錯。
其實,小到個人,大至國家,都必須有自知之明。倘若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者愚昧無知,對國家現(xiàn)狀一無所知,那么這個國家就難見希望的光芒。清王朝自詡“天朝上國”,實行閉關(guān)鎖國的政策,統(tǒng)治者沒有自知之明,認為“天朝物產(chǎn)豐饒,不需與外夷通有無”。當(dāng)外國的堅船利炮攻入時,一下子驚慌失措,毫無抵抗之力,任由宰割。由此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清醒地認識自己,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致被前進的浪潮拍倒。倘若清朝統(tǒng)治者能認識到這一點,或許不會淪落到落后挨打的窘境。
人最難的就是認識自己。有了自知之明,就有了進步的基礎(chǔ)。因此,應(yīng)當(dāng)時刻轉(zhuǎn)動心中的明鏡鑒照自己,看清自己的長短優(yōu)劣,唯此,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就不會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