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世紀40年代讀者接受視域中徐訏的《風蕭蕭》

      2018-05-30 23:07:33李春

      李春

      摘要:徐訏的《風蕭蕭》是20世紀40年代風靡一時的暢銷書。本文將從讀者接受的角度出發(fā),分析20世紀40年代《風蕭蕭》的接受情況、風靡原因,并且由此淺析作家徐訏的作品在專家接受和讀者接受方面的不平衡現(xiàn)象。

      關鍵詞:徐訏;《風蕭蕭》;讀者接受;專家接受

      徐訏(拼音:xu)(1908.11.11-1980.10.5),1908年11月11日,出生于寧波慈溪一個文化底蘊厚實的家庭,原名徐傳琮,筆名有徐于、史大剛等,193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留校轉攻心理學,1936年赴法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開始創(chuàng)作,1940年代由于《風蕭蕭》的暢銷而聲名鵲起,由此掀起了貫穿40年代的閱讀熱潮,帶來了一代批喜愛其作品的忠實讀者,但是在評論家視域中卻沒有得到與大眾讀者相等同的熱潮。相反,對于《風蕭蕭》的評論大部分集中于一些閱讀后的感悟,或褒或貶,沒有成為系統(tǒng)的批評。本文將視野回到上個世紀40年代,回到《風蕭蕭》暢銷的時代語境中,探究40年代讀者接受視域中的《風蕭蕭》,并由此淺論對作家徐訏作品接受的兩極化現(xiàn)象。

      一、40年代《風蕭蕭》接受史

      1942年在重慶一個叫“湖北旅館”的小客棧里,徐訏開始了他長篇小說《風蕭蕭》的創(chuàng)作。1943年3月開始在《掃蕩報》上連載,1944年正式脫稿。《風蕭蕭》一經面世,立即風靡于大后方,被列為了全國暢銷書之首,一時之間《掃蕩報》形成了洛陽紙貴的情形,重慶渡江輪上幾乎人手一紙,1943年也因此被稱為徐訏年。1944年10月這本暢銷小說單行本由成都東方書店出版,并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連續(xù)出了5版。在1946年徐訏從大后方回到上海之后,《風蕭蕭》由懷正出版社出版,在上海受到了空前的歡迎,在一年的時間內印了三版。有人回憶到當時的再版情形“轟動一時,新老讀者幾乎人手一冊,被稱為唯一描寫淪陷后上海愛國人士抗日斗爭的巨著”。我們可以看出《風蕭蕭》的連載與出版幾乎貫穿了整個40年代,在讀者群中也掀起了一股股閱讀熱潮。這部小說也被認為是徐訏的代表作品,給徐訏帶來了巨大的成功。從1940年代《風蕭蕭》的發(fā)行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在1940年代,《風蕭蕭》的出現(xiàn)贏得了一大批的大眾讀者。在陳乃欣的《徐訏二三事》中寫道:徐先生的《風蕭蕭》在《掃蕩報》上連載之時,重慶渡江輪渡上,幾乎人手一紙,這應是純文學的小說與報紙結合的最成功的例證之一。在范伯群《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中學的同學們都爭讀《風蕭蕭》,見面時互相談到最近讀了哪些小說時,總會問,你讀了《風蕭蕭》沒有?如果某人回答沒有,那么此人也太不時尚了,也太不領書市的行情了。但是在專家批評領域,1948年以前,徐訏是被冠以“新鴛鴦蝴蝶派”的名稱,代表意見是視為“蝴蝶夢式的新式通俗小說”且為批評態(tài)度,完全無法同時代的張恨水相提并論,主要的批評點在于徐訏的創(chuàng)作未與時代進行緊密的結合,而《風蕭蕭》后來也被冠以“特務文學”的名稱,徐訏也多被稱為黃色作家,逆流作家等等,與讀者的熱烈追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專家領域內《風蕭蕭》并未引起很大的影響。

      在進入1950年代之后,隨著抗戰(zhàn)的結束和徐訏遠走香港,《風蕭蕭》和徐訏的閱讀熱浪也成為了過去式,在之后近乎三十年里,徐訏和他的作品幾乎再未出現(xiàn),直到1990年代,對于徐訏的研究才重現(xiàn)被發(fā)掘出來。

      二、《風蕭蕭》的接受學闡釋

      在20世紀40年代這樣特殊的環(huán)境之下,徐訏的《風蕭蕭》可以贏得大眾讀者狂熱的追尋到底是因為什么原因呢?

      毋庸置疑,在進入40年代《風蕭蕭》面世之前,徐訏的文學寫作生涯已經開始了很久,并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了《鬼戀》、《吉卜賽的誘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荒謬的英法海峽》、劇本《生與死》等引起不小反響的作品面世,雖然在評論界沒有得到很大的反響,但是卻擁有了一批喜愛其作品的讀者。在徐訏由孤島輾轉至大后方的過程中,有人告訴他他的書被人偷著印了一些去出版,由此這位出版人竟然多娶了一位姨太太,從這個小事件我們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徐訏的作品在當時的大后方也已經很受歡迎了,前期作品為徐訏奠定了良好的讀者基礎,對《風蕭蕭》一經出世便暢銷有一定的影響。

      (一)時代的主題

      《風蕭蕭》講的是以抗戰(zhàn)為背景,描寫了男主人公徐一個準備潛心于學問研究的知識分子,一個年輕獨身主義者,無意中介入到中美雙方情報人員之間,看到她們?yōu)閷Ω度毡鹃g諜,從互相猜忌互相轉而聯(lián)手作戰(zhàn);而他自己也走出書齋和他們同仇敵汽,投入到為民族、為祖國而戰(zhàn)的抗日行列當中。在這個過程中也結識了沉靜美麗的重慶特工白萍、熱烈智慧的中美工作人員梅瀛子、純潔的海倫、并與三位美麗的女主人公產生了浪漫的感情糾葛。

      在進入戰(zhàn)火紛飛的四十年代之后,中華民族掀起了抗日救亡的大潮.不論是文壇還是社會的其他領域.紛紛把關注點轉移到了抗日救亡之上,而大眾讀者的關注主題也紛紛轉到了一切有關于民族、抗戰(zhàn)等主題之上,抗戰(zhàn)與救亡成為時代的主題詞,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還涌現(xiàn)了一些隨著戰(zhàn)爭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新名詞,其中就有“間諜”“特工”這樣的詞語??梢哉f《風蕭蕭》的成功離不開作品之中對于時代主旋律的貼合。

      一方面,作品在主題上向讀者展示了身在上海的主人公們一致抗日的故事,其中也關涉到了太平洋戰(zhàn)爭、中美日三國關系,更是選擇了在四十年代邁向成熟的“間諜”題材。以間諜為題材的小說在晚清到民國初期并沒有隨著現(xiàn)代小說的勃興而出現(xiàn),而是伴隨著民族主義的大潮,出現(xiàn)在了1930年代,并在1940年代形成了繁榮情景。在30年代到40年代隨著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和關系民族存亡的抗日戰(zhàn)爭,間諜這個詞語開始出現(xiàn)在了許多的新聞報道中,并人們所了解,正式進入了社會公眾視野,成為了一種比較流行的社會話題和讀者的興趣點。在此背景之下,一批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間諜小說開始為當時的讀者所注意,《風蕭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與戰(zhàn)爭緊密相連的間諜題材滿足了大眾讀者對于抗戰(zhàn)現(xiàn)實的關注。

      另一方面是與時代情緒的契合。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人們的生命更容易受到威脅,對于生命的思考和困惑也更容易被激發(fā),小說表現(xiàn)出的就是對于戰(zhàn)時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靈狀態(tài)的深切關注,對戰(zhàn)爭的厭倦,對個人命運被戰(zhàn)爭破壞的嘆息。小說中無處不透露著戰(zhàn)爭帶給主人公們的身心摧殘和他們對于和平的深切追求。無論是主人公徐面對滿目瘡痍的淪陷后的上海心中悲戚不已,徐與白萍在教堂前發(fā)出深切的愿望“愿抗戰(zhàn)勝利,愿有情人終成眷屬”,還是經歷了與摯友的生離死別之后徐的內心狀態(tài),又或是主人公徐對于海倫命運發(fā)出的疑問,個人的理想追求與戰(zhàn)爭之間的關系的困惑,都能引起四十年代同樣處于戰(zhàn)爭之下或是戰(zhàn)爭之后讀者回顧自己所經歷的痛苦、仇恨、激憤、悲傷和愛戀,同樣也引起了40年代讀者的強烈的共鳴,并滿足了讀者盼望抗戰(zhàn)勝利、渴求和平安定的生活的心理訴求。

      但是由此我們并不能說明《風蕭蕭》的閱讀熱潮完全歸因于對于抗戰(zhàn)現(xiàn)實主題的關注,與時事進行了貼合,這其中必然是有著一些其它原因的。

      (二)文本魅力

      在30年代珊瑚雜志征求讀者的文學觀,提出的問題:為什么看小說?一位蘇州讀者回答道:

      為勃發(fā)反帝觀念,救國熱情而看愛國小說;為同情豪俠風范、尚武精神而看武俠小說;為明了社會時勢,增長見識而看社會小說;為調劑工作疲勞,陶冶個性而看滑稽小談嚴。

      從這位讀者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在哪個時代讀者對于文學讀物的訴求是多種多樣的,既要有先進意識的愛國小說,也要有消閑的滑稽小說,因此《風蕭蕭》對于大眾讀者的吸引也必然有著其他的原因,這就來自《風蕭蕭》小說的文本魅力。

      首先是作者設置的一個強烈的文本召喚結構。《風蕭蕭》在當時能夠獲得“讀者大眾”,一個及其重要的因素便是作者徐訏是個極其善于講故事的作家。有人曾說徐訏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會編故事的小說家,《風蕭蕭》就是此種例證。從《風蕭蕭》文本本身來講,作者設置了一個極強的文本召喚結構,首先是作者不斷的設置懸念,又不斷的揭開懸念,張弛有度,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維持著緊張的心緒并且不厭倦。在設置懸念的時候,又不忘記留下伏筆,也沒有一味的設置懸念置之不理,而是在不久之后揭開懸念,不使讀者感到疲倦。使整個閱讀過程都能抓住讀者的心緒。例如在故事開頭作者向我們留下的第一個懸念,明知“我”沒有太太,史蒂芬卻在一份邀請函中要我?guī)е约旱奶珔⒓邮返俜姨木蹠?,很好的調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隨后的五章中便以回憶的方式告知了我和史蒂芬、白萍等人的身份。而白萍和梅瀛子兩人的究竟是因為都愛上了主人公徐,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而不斷的警醒徐不要靠近對方?在我悄悄居住在白萍家的時候,梅瀛子又是如何得知并找到我的?白萍遇刺究竟為何?桃色紛爭或是政治斗爭?白萍為何要躲開梅瀛子?一系列懸念的設置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也調動了讀者的好奇心。其次風蕭蕭的故事講的頗具有趣味性,符合讀者大眾的閱讀習慣。從人物設置上來說故事的主人公們是一群生活在上海的摩登青年男女,男主人公溫文儒雅、學識豐富,女主人公們猶如紅樓夢里的妹妹們各具特色,或美麗或純潔或智慧或神秘知性。故事圍繞著這樣一位男主人公和三位美麗的女主人公展開一個多角戀愛的故事,故事的前二十章在懸疑氣氛的表面覆蓋的其實還是吸引讀者大眾的戀愛情節(jié)。故事中主人公們的經歷大多是在個人經歷中無法體驗到的生活。熟練的懸念布置和趣味性的故事情節(jié)使得小說對讀者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召喚力。

      其次是徐訏作品中獨特的語言魅力。我認為徐訏的語言是一種與40年代讀者閱讀欣賞能力的提高相適應的新型“普通話”,是一種剝除了艱澀生硬之后的流暢書寫。正如香港學者壁華所講“徐訏作品的藝術魅力來自語言的運用,它具有美麗、晶瑩、澄澈的特點,是代表了過于已經廣泛普及以后,受了各種學科名詞與新思潮洗禮后產生的一種普通話。一方面這種“新”體現(xiàn)在《風蕭蕭》中大量的學科名詞的引入,音樂家訏曼Schumann的幻想曲reverie,Beethoven貝多芬、二三十年代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引入中國的弗洛伊德、好萊塢等等。這種“普通話”是與在社會現(xiàn)代化的過程之中,大眾讀者不斷的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洗禮之后所形成的閱讀趣味相適應的。有的論者評價徐訏的小說中盲目尷尬的引入大量新式名詞,顯得洋味有余,脫離群眾,這也是不準確的。另一方面的“新”也體現(xiàn)在《風蕭蕭》中哲理語言的“平易化”。對于徐訏的研究繞不開他小說中與故事情節(jié)交織的哲理化思考,哲理似乎是象征著高深與不親近人的,但是徐靜的小說卻迎得了四十年代讀者的廣泛喜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徐訏對《風蕭蕭》中的哲理化的思考進行了平易化的處理,在形式上徐訏將他對于戰(zhàn)爭中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愛情的表達一部分糅合進了主人公們的對話之中,通過對話的形式將哲學的思考表達出來,使人擺脫了哲學的抽象之感,平易近人而又引入深思。

      貼近了時代的主題、對戰(zhàn)爭中個人心態(tài)的關注再加上具有魅力的文本結構,使得小說在40年代的讀者群中掀起了一次次的閱讀熱潮。

      三、兩極化現(xiàn)象的透視

      40年代對于徐訏的《風蕭蕭》的評價呈現(xiàn)出了兩極化的現(xiàn)象,在讀者群眾中不斷的引發(fā)閱讀熱潮,在專家評論界卻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評價,偶有評論也多為印象式的讀后感之作。按照常理來說《風蕭蕭》是契合了當時的抗戰(zhàn)主題的作品,是符合時代的主題的,但是《風蕭蕭》卻沒有走人專家們的視域。同樣的,讀者與專家不平衡的接受情況也發(fā)生在徐訏的其他小說中,這種現(xiàn)象值得我們思考。

      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姚斯說過:對一部作品的美學價值進行鑒定的標準,顯然是這部作品在其問世的歷史時刻用以滿足、超出、辜負或者背離其第一批讀者的期望的方式方法所提供的。如前文所述,《風蕭蕭》在40年代面世之初,可以說是滿足了大眾讀者的閱讀期待視野,但是卻沒有滿足專家讀者的期待視野。那么專家們的期待視野是怎樣的?

      在40年代對徐訏的《風蕭蕭》提出批評的就有左翼傾向的文人老白的《論洋場才子的“唯美戀愛觀”——評徐訏的<風蕭蕭>》一文,文中將矛頭對準了小說中體現(xiàn)出來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和“多角戀愛”,并且認為作者在“哲學上故弄玄虛,以幻想為手段制造歡愉和美感,把偽飾當成腐化的資產階級生活的必備品”,從單純的階級分析的角度來看小說,將小說的價值完全歸納在是否符合階級斗爭的價值觀中。1948年左翼文人孟超等召開了徐訏批判座談會,后來在大公報上發(fā)表了《蝴蝶夢.徐訏》一文,認為徐訏的小說“全是夢幻”,透露出“逃避、麻醉、出世、宿命、投降”等消極傾向,對其媚俗傾向提出批評,但是肯定了徐訏的藝術成就。徐訏的其他小說也遭到了批評,像《鬼戀》等作品,均針對其小說中的消極避世傾向和媚俗傾向,但是總體上是肯定他的藝術方面的成就的。從這些評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方面是對徐訏作品持批評立場的這些評論家們大都是左翼傾向的文人,他們有著鮮明的政治立場,對通俗小說一直都是窮追猛打的態(tài)度,對于通俗化的傾向也是有觸即發(fā),比如說,茅盾指責夏衍的《賽金花》“以女人作為號召觀眾的幌子”,是“低級趣味”,徐訏的小說取材和寫作手法都有通俗化的傾向,自然會不會引得批評家們的好評,也看不到徐訏小說中內涵的深刻的哲理思考。

      另一方面,徐訏的大部分小說歷史氣氛較為淡薄,(尤其是自身思想發(fā)生轉變之后),缺乏明顯的社會批判。從當時的受社會環(huán)境和文學環(huán)境來講,40年代戰(zhàn)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持久戰(zhàn)的階段,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緊接著的又是連綿不斷的內戰(zhàn),在持久而特殊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社會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積弊,作家們的視野開始集中在對這些問題的批判之上,反映在作家們的文學作品中,民族救亡成為了作家們的主要關注點,這同樣也反映在文學批評領域。作家們開始將寫作的關注點轉移到了社會制度上面,整體的風格表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批判傾向,這種深刻的社會批判傾向仍舊連接著民族救亡。而《風蕭蕭》中恰恰缺少了一定的社會批判力度,更加關注的是戰(zhàn)爭中的個人生存狀態(tài),有的評論家也認為《風蕭蕭》不過是披著抗日救亡的外衣,講述的仍舊是言情故事,這樣的評論過于片面,但是也可以說明《風蕭蕭》中歷史氛圍其實較為淡薄。徐訏自己說過:“社會的主要矛盾固然可以成為文學的反映對象,但不能以一種標準衡量整個人類的生命形態(tài),他更加關注的是人生存在的豐富多采性??梢娦煊捀幼⒅貜膫€人存在出發(fā)來關照社會。這種觀念也體現(xiàn)在徐訏的其他小說中。像《鬼戀》就完全脫開了社會批判的路子。

      四、結語

      在40年代,一個充滿戰(zhàn)斗色彩的年代,《風蕭蕭》對時代主題的關涉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贏得了大眾讀者的喜愛,但是政治立場明確的批判家們和他們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徐訏小說本身的歷史氣氛的淡薄和缺乏明顯的社會批判均導致了徐訏小說在20世紀40年代的兩極化現(xiàn)象,畢竟敵人的屠刀架在脖子上的時候,文學也必須充當起懷中鋒利匕首的責任。在1990年代,徐訏的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開始在大陸回暖,他的創(chuàng)作中那種深沉的哲學思考和對個人的關注也開始為專家們所注意,近些年來,關于徐訏的研究也層出不窮,相比較40年代的冷遇,不禁讓人感慨.每一個時代都會給同一個作家不同的禮遇。

      參考文獻:

      [1]陳乃欣,等,徐訏二三事[M].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

      [2]沈寂.漫漫父女情——徐訏和他的女禰[J].殘月孤星序[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3]范伯群.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喬世華.徐訏文學論稿[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劉增杰.中國解放區(qū)文學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6]吳義勤,王素霞.我心仿徨——徐訏傳[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

      [7]馮芳.二十世紀上半葉徐訏研究述評[J].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2).

      [8]閆海田.港臺及海外漢學界評價徐訏的幾個問題新考[J].文藝爭鳴,2013,(3).

      [9]壁華.香港文學論稿[M].香港:高意設計制作公司,2001.

      [10]王麗麗,程光煒.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又一次探索——試論四十年代的文學環(huán)境[J].河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2).

      [11]嚴家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6.

      [12]湯哲聲.論40年代的流行小說——以徐訏、無名氏、張愛玲、蘇青的小說為例[J].華東船舶工業(yè)學院學報.

      [13]吳義勤.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

      南川市| 梅河口市| 胶南市| 黄陵县| 龙门县| 丹阳市| 新邵县| 灌南县| 濮阳市| 临泽县| 蕉岭县| 远安县| 同心县| 葵青区| 彰化市| 黑山县| 纳雍县| 桂东县| 曲水县| 泸西县| 天全县| 安丘市| 徐汇区| 丰镇市| 隆尧县| 白玉县| 田林县| 平武县| 屏南县| 奎屯市| 新田县| 武冈市| 抚州市| 罗城| 綦江县| 甘德县| 青阳县| 安龙县| 绥芬河市| 桃园县|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