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窩村
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肥鄉(xiāng)縣東南的沙窩于元朝建村,目前有村民270多戶。據(jù)老人介紹,古時候這里是漳河故道,古漳河不斷沖積泥沙而形成一塊積扇平地。肥沃的土地,淳樸的民風,勤勞善良的沙窩人孕育了中國傳統(tǒng)木旋文化。
大旋床
沙窩傳統(tǒng)木旋技藝傳承至今大約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古老的旋床、砍木頭用的單刃斧,各種尖刀、挖刀以及祖輩口傳心教的木旋技藝,目前在沙窩村仍能一睹它們的芳容。
這種純木框架腳踏式車床,被村民們稱為大旋床,是用來制作木碗的主要設備。它不需要電力,完全是靠雙腿和雙腳的力量上下蹬踩踏棍,把動力隨傳送皮帶轉移到主軸,再通過主軸的旋轉使得卡頭上的木料旋轉。木旋藝人坐在高高的旋床上,木旋時,雙腳在車床下部不停地上下踏動,左手握刀柄前面以控制刀具的角度和方向,右手握刀柄尾部加以配合。沒有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訓練很難掌握大旋床的操作技藝。
解放前,沙窩村幾乎家家都有旋床,心靈手巧的沙窩人靠木碗制作這一傳統(tǒng)手藝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孫。清朝末年是沙窩木碗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村里一百多個作坊,旋制的精良木碗遠銷周邊各省。
據(jù)村民李加重回憶,那個時候,只要有木碗商販一來到村里,家家戶戶的百姓都大筐小筐把制作好的木旋拉出來去賣。當時的場景極其熱鬧和紅火,交易結束時,木碗商用馬車把木碗一車一車的拉走。
木旋人的命根子
大旋床上最重要的部位就是旋軸。旋軸的制作非常不容易。先用小旋床把雛形做出來,再用火把中間的刻槽燒出來。安裝到大旋床上時,需要10幾個年輕人共同協(xié)作,有扶著車床的,有上下拉動軸帶的,中間還要有人打蜂蠟。旋軸高速旋轉,使蜂蠟融化起到潤滑作用。不管生活如何變遷,老藝人最不舍丟掉的就是旋軸,這是木旋藝人的命根子。
木碗情結
300多年前,從李姓人家遷入沙窩村,第四世李懷珍開始跟著許家和侯家兩姓學習木旋技藝,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即傳男不傳女,只傳在本村落戶的男丁。木碗情結從這時就深深地根植沙窩男人的心田。
相傳在河南林縣一帶,凡有女兒出嫁,父母都要陪送一套沙窩木碗。因為沙窩木碗制作的材料是柳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柳”寓意分離,“柳”又通“留”,表達父母對女兒出嫁的難舍之情;根還有根深葉茂,興旺發(fā)達之意。木碗的圓形表達父母對小夫妻日后生活圓滿的期盼。
套旋技藝
沙窩村掌握木碗套旋技藝的程金慶老先生今年86歲,目前他是村里年齡最大技藝最為嫻熟的老師傅。提起當年自己是如何學會了木旋,程師傅告訴我們:“........那時他15-16歲,去鄰家玩,心靈手巧的他在鄰居家的車床上,邊玩邊學會了木碗旋制”。在那個生活困難的年代,程師傅學到的這個手藝在自家作坊派上了用場。全家就他一個人能上車床,家人則為他做前期材料準備和后期木碗銷售。這手藝著實為家庭生活的改善做過貢獻。
程師傅欣然為我們演示了沙窩木碗套旋的制作技藝。眼前這塊浸泡過的濕材要卡到車床的卡盤中,砍木隼很關鍵,大了卡不進,小了太松,整塊木料則無法固定。程師傅小心地做著調整,然后再眼觀手摸找好同心點。雙手一上一下,緊握挖刀;車床下,雙腳踩動踏板,帶起旋軸左右轉動。第一個碗的碗口平整完成后,進行第一碗的外部塑形。全憑多年的經(jīng)驗和感覺,套旋出卡頭上這塊材料所能旋出的所有木碗的外延。
車旋過程中,程師傅不時地把身體移向右側,車床右邊框架上固定的磨刀石讓師傅不用移位就解決了磨刀的問題。磨刀石上的凹條是為挖刀量身打造,挖刀內(nèi)沿須用小磨刀石伸入打磨,上幾個回合的打磨,刀刃锃亮,旋出的木碗也格外漂亮。
不要小看車床前面立板上的凹洞,它的作用巨大,是調整刀架的支點。師傅要根據(jù)操刀的位置隨時更換支點。
程師傅換尖刀把套在一起的碗逐個旋切掉,最后是進行碗底的旋制。手捧剛剛旋好的成品,厚薄勻稱、外延曲美、碗底平穩(wěn),程師傅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般情況下,一塊材料能套旋出4-5個大小基本相同的木碗。他的徒弟李學民拿來尺子用數(shù)字告訴我們木碗套旋節(jié)省下三分之一的材料,不僅如此,還節(jié)省了時間。
小旋床
相對大旋床來說,這種純木坐式旋床被村民們稱之為小旋床,它在解放初期為新中國人民生產(chǎn)、生活、交通、娛樂的發(fā)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沙窩村旋制的算盤珠子、暖水瓶塞、照明燈座、大小搟面杖等生活用品、工具手柄,還有文體器具都是通過小旋床生產(chǎn)出來,并遠銷全國各地。
老藝人李家芳給我們講述了他當年學習小旋床的情景。上世紀60年代,國家處在經(jīng)濟困難時期,農(nóng)村的生活條件極為有限。為了沙窩村人們生活的改善,當時村支部和村委會組織每個生產(chǎn)隊派了一名學員學習小旋床的操作,李師傅很快學會了旋制軸狀用具。加工好的制品交給國家有關部門換取生活用品,彌補了農(nóng)民群眾生活用品的不足。
傳承
如今,村里能熟練掌握古老車床木旋技藝的人越來越少,老藝人對這種境況也表示無奈。李家芳老藝人今年已經(jīng)70歲了,作為沙窩村李氏第10代木碗制作傳承人,他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他說自己已經(jīng)到了晚年,很愿意把木旋技藝傳承下去,可惜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年輕人都去外邊參加工作或去外地打工,沙窩木旋,這古老的技藝,面臨著嚴重的傳承困境。
沙窩村民李學民外出打工時,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傳統(tǒng)木碗,勾起了他童年的美好記憶。記憶中那沾滿粥糊的飯碗,那褶皺眉宇間恬淡的微笑和粗糙的老手都和木碗息息相關。不管走多遠,在心靈深處對故土的愛和故土傳統(tǒng)木旋手藝已血脈相連。他查閱縣志,在老藝人的口述下整理出一份沙窩木旋文字資料。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沙窩村對中國古老木旋歷史文化所做的貢獻。
在2013年4月國際木文化學會首次去沙窩村調研的時候,李學民告訴我們,為了傳統(tǒng)文化得以保存,村里以李洪華為代表的老藝人和幾個熱心公益的年輕人在2011年共同搭起了一臺大旋床。他們費盡周折、村里村外地毯式搜尋,旋軸是一家人的,床架是另一家的,刀具又是一家的,全套設備、工具以及磨刀石都湊起來了。2014年我們再訪沙窩村的時候發(fā)現(xiàn),在李學民的發(fā)動下,把村里還能用的旋床部件找回來重新組裝了兩臺旋床。
我們深深地被他們的行動所感染,也很欽佩李學民這位年輕人有著如此強烈的責任感和吃苦耐勞、樂觀、積極的精神世界。技藝需要傳承,精神的傳承更為重要。我們看到了不僅僅一個李學民,更看到了李鄭國、李家琦、程兆興等等青年一代沙窩人對祖輩留下的手工技藝的那份尊敬。
平淡中的堅強
2015年5月,國際木文化學會調研組再次奔赴河北肥鄉(xiāng)沙窩村,沙窩村依舊田舍井然,雞犬相聞,大片大片的麥田油綠油綠的。肥鄉(xiāng)縣文廣新局楊主任和鄉(xiāng)長、鄉(xiāng)黨委書記也為此專程來到沙窩村。學會一行拜訪了木旋技藝老藝人程金慶和李家芳老先生。兩位老藝人也依舊忙完農(nóng)田,忙木旋;身體康健,精神矍鑠。
我們還來到李學民的家,老房子重建已斷斷續(xù)續(xù)有3年光景,雖然還沒有徹底完工,但腳踏式傳統(tǒng)旋床早已在沒有門窗的二樓安了家。在毛坯墻面上有沙窩村老藝人們參加各項活動的圖片, 有國際木文化學會幾次到訪的照片,還有木碗制作過程的特寫照片,這些無形的力量支撐著他們繼續(xù)前行。
程師傅一有空就來到這里,師徒二人默默地,一個耐心教,一個細心學。他們從選材、切割木料、刻隼、浸泡、調整軸心、粗旋、精旋、磨刀等各道工序,為我們進行講解和演示。程師傅為人謙和,為沙窩木旋技藝的傳承做著不懈努力。
車床上,我們看到程老師傅坦然中的堅強,看到大汗淋漓的李學民在用勁的踩、用力的旋,肩扛的責任給師徒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并造就了生命傳遞的情感及付出后獲得的快樂與滿足。李學民告訴我們:“我不需要做一個科學家,也不需要做一個發(fā)明家,就守著這份傳統(tǒng)的手藝?!?/p>
國際木文化學會給師徒送來了嶄新的刀具,程師傅仔細端詳著刀具,詢問刀具的材料,真希望在某一天能看到他們嘗試這幾把新刀具。
活動推廣
在現(xiàn)代木旋界,最為知名的組織是美國木旋者協(xié)會(AAW)。AAW是一個致力于促進木旋行業(yè)進步和發(fā)展的非營利性國際組織,該協(xié)會1986年成立于美國,目前在全球擁有15 000名會員,是國際上最大的木旋教育協(xié)會。該組織每年主辦一屆木旋大會。早在2013年AAW無國界分會主席Terry隨國際木文化學會秘書長蘇金玲一道拜訪沙窩村之后,AAW執(zhí)行長Phil McDonald就委托學會轉達了他們對沙窩木旋藝人的問候,Phil在信中說,我們了解到國際木文化學會正在為沙窩木旋這一項重要的傳統(tǒng)技藝獲得認可而努力,這項古老的技藝,不僅僅屬于沙窩村,更是屬于全世界!我們深信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藝,是不能被消亡的技藝。
2015年6月,在AAW第29屆國際木旋大會上,國際木文化學會再次受邀參加年會活動,蘇金玲秘書長在大會上介紹了中國沙窩木碗套旋技藝,通過視頻和圖片,把中國河北沙窩村古老的木旋技藝呈現(xiàn)在國際視野下,得到參會嘉賓的熱烈反饋。盡管世界各地有不少古老的木旋設備和技藝方式,但是像中國這樣操作難度大、機械構造復雜,靠自己的雙腳輸送動力的旋床對在場的觀眾來說都是第一次看到。神似現(xiàn)代車床的刀架以及古樸中帶有溫度的木碗,都引起了國際同行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表達了對沙窩傳統(tǒng)木旋技藝的由衷敬意。
展望
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沙窩木旋的藝人受國際木文化學會之邀曾先后參加了2014年世界木材日活動現(xiàn)場展示、2015中國-東盟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木旋演示、2016世界木材日中國沙溪木文化活動以及2017世界木材日傳統(tǒng)木旋與現(xiàn)代木旋藝術家現(xiàn)場技藝表演活動。每次現(xiàn)場演示活動都吸引了觀眾的熱烈關注,觀眾們在感慨這一傳統(tǒng)技藝的同時更為他們堅持不懈的傳承精神而感動。
沙窩傳統(tǒng)木旋技藝這顆滄海遺珠,在國家大力推廣文化建設的環(huán)境中,通過各方共同努力,于2017年8月成功獲得邯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我們無限感慨和欣喜,并希望通過相關木文化活動的推廣,使更多的人了解木旋文化,使古老的技藝得到更廣泛的認知、保護和發(fā)展。
沙窩木旋的文化傳統(tǒng)是歷史賦予的寶貴財富。擺在沙窩年青一代面前的,是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為今日美好生活建設服務,并成為開拓未來的文化實力和資源;找到改善生活,發(fā)展未來的途徑才是尊重歷史、傳承文化的最好回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