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新的科技時代,衡量文盲的標準將不再是簡單的會認幾個生字詞,取而代之的而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掌握來衡量。信息時代的降臨,既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更為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為了滿足二十一世紀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必須把握機遇,迎接挑戰(zhàn),以樹立現代教育思想為先導,將信息技術合理有效地應用于教育教學改革,推動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現代化的實施,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促進農村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關鍵詞:信息;課堂;情感
一、以情促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之前,教師應該先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則要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作到“以情促興”。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賦予教學內容鮮活的生命力。
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教學時創(chuàng)造良好的情感氛圍與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并引起心靈的觸動則能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在學習制作電子小報時,我讓學生發(fā)揮主人翁精神,實實在在地先做一些調查,如水污染,空氣污染,市場菜價,中學生心理現狀,中學生課余生活等,同學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去收集小報的素材,與此同時,他們的內心涌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種責任感貫穿了整個小報的學習制作過程,最后學生制作出來的作品的確讓人感到中學生的成熟的一面。
(二)活用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生的“底子”是各不相同的,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選擇最佳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對教師所上的每堂課都有新鮮感。
在教學中,作到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抽象為形象、變虛為實,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中學生來說,對信息技術課有著極大的興趣,特別是八年級學生對photoshop軟件的學習,由于他們剛接觸photoshop軟件,對其懷有一種神秘而好奇的感覺,學習積極性很高,所以我們要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點,培養(yǎng)他們主動去學習的習慣。例如我在上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上)《海底總動員》這課時,我以視頻“海底總動員動畫”片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出問題:“同學們,有沒有去過海底世界的?”然后我請同學們看屏幕,課件出示老師曾到過海底的證據(ps合成的照片),再出示一張ps合成處理的照片(冰川)。接下來我會問同學們是否相信老師真的去過這些地方?學生們會異口同聲的說“不相信!因為這是假的。”進而和同學們一起分析出照片均為幾張圖片合成的結果,接著總結合成過程,同學們會很快的通過以前的知識總結出:首先將人物輪廓“摳”下來,之后通過“移動工具”移動到背景中。
(三)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主動學習。
興趣是一種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可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為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那我們上課時是不是就禁止學生玩游戲呢?這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而定,在上某些課程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這一特點,把新課的學習寓于游戲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例如在給七年級學生上鍵盤指法課時,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采取游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警察抓小偷”游戲,同桌之間互相比一比,看誰打字速度快。由于大部分同學剛接觸鍵盤不久,對字母排列和指法都不是很熟悉,所以打字速度非常慢,而且有些同學只會用一個手指按鍵盤,不一會就被打字速度快的同學抓到了。這時同學們就會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我及時提出記住指法的重要性,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學生們再玩這個游戲時就感到輕松自如了。
經過一系列的努力,為我們的學生搭建好一個精彩的舞臺,接下來該如何使學生盡情的表演,展示其個人才華的時候到了,以求作到“以興促行”。
二、以興促行
(一)借助有利載體,展示優(yōu)秀作品。
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以學校網站為載體,將學生的優(yōu)秀作業(yè)進行展示,從而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成果意識,學習就主動多了。
具體作法是:對于七年級的學生,將他們輸入字母速度分階段進行測試,而且將測試的速度在學校網站上進行公布,既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收獲,又記載了學生學習進步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激起學生不斷地超越自己取得新的進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八年級的學生,將他們用 photoshop軟件所做的作品在學校網站上進行發(fā)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感,供同學們欣賞和評價,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知明度和成功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信息技術教育中,要特別重視信息活用能力的培養(yǎng),即以信息技術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何分析問題,如何根據問題的分析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算法,如何評價與完善解決問題的過程比工具的掌握更為重要。課堂的時間是短暫的,為了給學生更多的培養(yǎng)、提高信息素養(yǎng)的機會,結合教學,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對課堂進行延伸,讓學生創(chuàng)造并創(chuàng)新出好的作品。
三、以行促果
(一)注意適當獎勵,強化成功的體驗。
以班為單位舉行各種計算機操作方面的比賽,頒發(fā)相應的獎狀與獎品,以此來鼓勵學生更高的學習積極性。
自從實行相關的獎勵制度以來,學生的積極性更高,都積極要求參加比賽,例如:舉行了一次計算機打字比賽,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比賽結束后,除了發(fā)給相應的獎品外,還把他們的排行榜在學校網站和學校優(yōu)秀欄里公布。
(二)盡情創(chuàng)作,享受學習的成功。
舉辦 photoshop作品、畫圖作品、word報刊作品制作比賽,選送優(yōu)秀作品交縣、市里進行評比。
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濃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多了、新了,師生間的氛圍和諧輕松,教學效果必然明顯提高。
實踐操作是鞏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俗話說熟能生巧、勤能補拙,多練習,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從中品嘗到收獲的樂趣,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四、總結
總之,教師用自身的激情,親切的面容,期待鼓勵的目光,生動的手勢,使學生產生肯定的心理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師這種熱情的感染,轉化為對學習的熱愛。新課程改革正實施得熱火朝天,我們不再只把學習過程看成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和發(fā)展智力的過程,應當重視人的情感、價值、態(tài)度體系在學習中的作用和發(fā)展,將人文精神融入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帶著情感去學習和探索,讓健康美好的情感伴隨在課堂的始終,讓學生不斷得到精神上的充實,用人文精神去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吧!
作者簡介:高靜,女,1985年9月15日,漢族,遼寧昌圖人,初中信息技術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