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洪波
作者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地名是在一定歷史時期,根據某種地理環(huán)境或社會生活的特點,由特定人群以本民族語言進行命名的,保存了區(qū)域語言、地理、民族、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豐富信息,是地理環(huán)境的標志、社會生活的寫照和歷史變遷的記錄。由于地名的傳承具有較好的連續(xù)性,因此現存地名又有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特點“活化石”之稱。
昌平處于北京城西北,太行山與燕山山脈交匯處,自然地理位置險要,以居庸關為界,西部山區(qū)屬于太行山脈,北部山區(qū)屬于燕山山脈(即軍都山),自古為北京北部重要的軍事屏障,肩負保衛(wèi)畿輔的重任。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稱其“枕負居庸,處喉吭之間,司門戶之寄,京師大命嘗系于此”。在昌平地名中,存在著大量以“虎”和“龍”字命名的地名,這一方面是昌平地理位置和歷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寫照,更反映了昌平曾有過的超然的政治地位。這一類地名的存在,是昌平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虎作為一種猛獸和古代圖騰崇拜物,是勇猛精進、雄強威武的象征。它是獸中之王,鎮(zhèn)山之主,古稱“山君”或“圣獸”,斑斕健美,吼聲如雷,百獸震恐。人們看重虎的威猛和王者之氣,將其與龍并稱,作為一種吉祥的象征?,F實中虎又是活生生兇殘的肉食動物,給人們的生命安全確實造成過威脅。昌平境內多山,山中巖洞眾多,山間草深林密,為老虎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環(huán)境,因此歷史上昌平境內多虎。文獻中有關老虎的故事也多。如康熙《昌平州志》記載狄仁杰《訓虎》故事:狄仁杰執(zhí)掌昌平縣令之初,縣內有老婆婆與兒子倆相依為命,兒子入山樵采時命喪虎口。老婆婆痛于愛子之亡,向狄仁杰控訴老虎罪行。于是狄仁杰傳檄山神,約定日期要將老虎全部趕出昌平。到期時群虎郊集,哀嚎不已。狄仁杰有意寬貸,于是問群虎“是否有意寬貸?現在老婆婆失去了兒子,無人奉養(yǎng)。如果能給老太太養(yǎng)老送終,就可以免于一死”。群虎求之不得,此后老虎每天給老婆婆帶些獐、鹿之類的食物。老婆婆去世后,老虎又將其背負到曠野之中,“覆以土乃去”,算是完成了養(yǎng)老送終的使命。此外還有《熊道飼虎》的傳說,講的是樵兒澗熊道人頗有道行,能辟谷,雖十日不食,說話仍如金石般響亮。他飼養(yǎng)了一只老虎和一群山雀,人們經??匆娦艿廊伺c虎坐臥在道觀前的石階上。有人問:馴服老虎,用何妙法?熊道人說:我忘其為虎,待其如友;虎忘己為獸王,視我若師;故而其樂融融。以上雖為傳說故事,不過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即昌平境內在歷史時期確實是有老虎存在的。直到明代天順年間,為了護衛(wèi)天壽山皇陵,明朝政府還組織了一百人的殺虎隊,進行圍捕獵殺,以平息虎患。
由于虎的頻頻現身和傳統(tǒng)文化中的虎文化崇拜,昌平出現了大量以“虎”命名的地名。十三陵盆地的南緣有虎峪山,自東向西又可分為臥虎山、小虎峪山和大虎峪山?;⒂较碌纳綔辖谢⒂鴾?,虎峪溝內有虎峪口,是明代居庸關東路的重要隘口?;⒂鴾蟽扔谢⒂腔⒂鴾蟽鹊闹饕?;虎峪溝口建有虎峪水庫。南口鎮(zhèn)虎峪村坐落在虎峪山下。燕平八景中的“虎峪輝金”和居庸八景中的“虎峪晴嵐”都是虎峪山的風景名勝。龍虎臺,北有虎峪山,西北臨關溝,有虎踞龍盤之勢而得名。十三陵以東,有村名西石虎村。昌平西南,又有前后白虎澗村,在明清時期是著名的皇家采石場,以出產“豆渣石”(花崗巖)著稱,白虎澗之西有地名“虎兒坨”。而按照清人麻兆慶的說法,遼末時昌平甚至有“虎縣”之稱。他在《昌平外志》中記載,崇壽寺乾統(tǒng)五年(1105年)鐙幢記云:“大遼國幽燕之北,虎縣之東龍門鄉(xiāng)興壽里。不曰昌平縣而曰虎縣,其遼末改昌平為虎縣邪?”虎縣之稱,目前僅知此例,遼末昌平是否真的改稱虎縣,至今仍是不得而知。
除“虎”外,“龍”也是昌平地名中的常見字眼。龍是漢民族的另一傳統(tǒng)圖騰,它“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欲上則凌于云氣,欲下則入于深淵”。也正是因為華夏民族對龍推崇至極,封建時代真正能夠使用“龍”這一形象的,只有處于最頂層的皇室。
永樂元年(1403年)靖難之役結束后,作為永樂帝龍潛之地的北平升為北京,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在永樂皇帝看來,他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是“順應天意”。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營建北京宮殿,為遷都北京做準備。作為北京西北屏障的昌平,地位隨之水漲船高。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崩。永樂帝命禮部尚書與精通堪輿學的廖均卿到北京地區(qū)踏勘風水,選擇陵地。結果得吉壤于昌平州北黃土山。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永樂帝親臨視察,封黃土山為天壽山,并興工營建陵寢。此后歷代皇帝,除代宗景泰皇帝葬北京金山(玉泉山北)外,其余皆葬昌平州天壽山,形成了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家陵園——明十三陵。
在皇家陵寢建筑群的影響下,昌平出現了眾多以“龍”字命名的地名,如“回龍觀”,明代原為玄福宮所在,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正德十年(1515年)建成,定名玄福宮。玄福宮不僅是皇家道觀,也是明朝皇帝拜謁皇陵往來休息的行宮。由于這個原因,玄福宮在民間俗稱為“回龍觀”,也就是天子回京時居住的道觀。清代回龍觀附近形成了村落,人稱回龍觀村。龍山,西距石牌坊一公里,為十三陵盆地南側著名山峰之一,《昌平縣地名志》記載:“因明初在此建陵后,命名為龍山。”天壽山中,明昭陵之西南,有池名為“九龍池”??滴酢恫街葜尽酚涊d:“九龍池在昭陵右側,泉出山麓,鑿九龍以注池?!薄睹饕唤y(tǒng)志》:“九龍池在天壽山西南,泉出九穴,穴鑿石為龍吻,水從吻噴出,潴而為池?!?/p>
攝影 王碩
另外,昌平白浮泉也名龍泉,是昌平著名的“燕平八景”之一“龍泉漱玉”所在,水量曾經很大。元代郭守敬經過對北京地區(qū)水資源和地形的詳細勘察,將白浮等泉引作通惠河水源,“起白浮村至青龍橋,延袤五十余里”,沿大都北部的山腳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沿途又攔截了沙河、清河上游的水源,匯聚西山諸泉,使水量大增。河水再向東南流入高梁河,進入積水潭,并以此為停泊港,解決了通惠河水源不足的問題。明清兩代,白浮泉雖然不再作為北京城的水源,卻仍然是昌平的重要水源和祈雨之地,承載了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意義。當年建有水池,將水圍起,流水出處有青石雕刻的九個龍頭,亦稱“九龍池”。白浮泉所在的山,名龍泉山。龍泉山頂,建有著名的都龍王祠。隆慶《昌平州志》記載:“(龍山)在州治東南五里,山之絕頂有敕建都龍王祠。” 明清時因其“祈天禱雨,最為靈感”而負盛名,當時的平谷、順義、通縣、懷柔等縣鄉(xiāng)民都到此求雨,京北的龍王祠中以這里的香火為盛。龍王祠雖多,但祠名之前冠以“都”字,自然地位崇高,有龍王之首的美稱。光緒四年(1878年)前后,華北大旱,山西、河南受災尤其嚴重,昌平地區(qū)也受到影響,地方官到都龍王祠祈雨,“不三日而大霖。近畿一帶亦于是日足甘雨”。大旱逢甘霖,意義非同小可。鄉(xiāng)紳、地方官員專門報請李鴻章,請光緒皇帝頒發(fā)了御賜匾額,都龍王祠名聲更震。
總之,地名是寫在大地上的歷史,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一個地名牽動著一根歷史文脈,千千萬萬個地名就構成了中華民族尋根的方向。昌平大量“龍”“虎”地名的存在,不僅是當地歷史環(huán)境、政治地位變遷的見證,同時也標志著昌平地域文化中蘊含的昂揚、向上的勃勃生機,是必須要傳承保護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