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鄭莉穎
以蚵殼筑墻的做法最早源于南北朝。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載:“盧亭者,盧循……余黨,奔入海島野居,惟食蠔蠣,壘殼為墻壁?!鼻迩筲x在《廣東新語》中曾記載:“以其(蠔)殼累墻,高至五六丈不仆。殼中一片瑩滑而圓。是曰蠔光,以砌照壁。望之若魚鱗然,雨洗益白……居人墻屋率以蠔殼為之,一望皓然?!?/p>
蚵殼厝,一間間小巧玲瓏的屋子,外墻均由牡蠣空殼建造而成。層層相疊,成千上萬的牡蠣殼褪去了海洋的氣息,被看似毫無規(guī)律地整齊砌在一起,與或大或小的門窗融在一起。它們組成的墻體乍看起起伏伏,卻體現(xiàn)著閩南地區(qū)當?shù)貪O民生活的巧思與“化腐朽為神奇”的經濟概念。
在福建泉州的蟳埔社區(qū)、法石社區(qū)和金崎社區(qū)一帶,蚵殼厝最為集中。它們被稱為閩南建筑的一大奇觀,是泉州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特色建筑。因用牡蠣殼拌海泥筑造,而閩南語中,厝乃房屋之意,蚵便是海蠣,因此也就有了蚵殼厝的名字。
追溯蚵殼厝建造材料——蚵殼的由來,還得從宋末元初說起。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在這里,貿易活動拉近泉州與世界的距離,改變著居住人民的飲食習慣、宗教信仰和建筑風格。而蚵殼厝恰好是文化傳遞最好的證明。
經專家考證,位于泉州蟳埔村的蚵殼厝,其蚵殼并非泉州原產,而是源自一種非洲東海岸的蚵種。究其原因,而今已經有了一個普遍的認知:宋元年間,大批載滿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起航,沿著閩南沿海航行到達南洋,經印度洋、非洲東海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貨??沾岛絼荼貢斐芍匦牟环€(wěn),不利于航行,因此散落在海邊的蚵殼就成了裝船壓艙的最好工具。后因朝代更替、戰(zhàn)火纏擾,當?shù)匕傩諢o力重建新房,所以因地制宜地撿些碎磚石砌成“出磚入石”的墻,再把海邊的蚵殼撿來嵌飾在墻的外側,這就形成了早期的蚵殼厝。
某種意義上,蚵殼厝被視作活的歷史。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遺產,它一路見證了泉州經濟、政治的興衰。
蚵殼厝建造形式之一
常居沿海地帶的人都知道,海風帶有鹽分,所以極易腐蝕紅磚。而蚵殼則不同,質地堅硬,不但具有防水、防潮的功能,能抵抗海風中蘊含的腐蝕性鹽分,還有不積雨水、冬暖夏涼、隔音效果好的特點。將灰白色的蚵殼與紅色的磚石、花白色的花崗巖混合在一起,砌成一堵堵極具質感、富有美感的墻體,其所體現(xiàn)的除了建筑價值,亦有一番美學欣賞的意味。
蚵殼厝自明末清初從形成、發(fā)展到衰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透露著濃厚民俗氣息的同時,它還將大量建筑技藝、知識集聚一身,可以說是一個頗具建造難度的工藝品。蚵殼厝建造之初,既需要考慮房屋的坐向還需要吸納居住者的意見。根據(jù)外墻的大小,選擇一處最為適宜的位置,匠人們在大致了解居住人的需求后進行一系列形式設計,而后篩選蚵殼,分出上蓋、下臼和大小,并將其清洗干凈。
蚵殼被一只一只疊好,混合具有粘性的泥土,把墻壁裝飾得別具特色。砌蚵殼的手藝是需要經過歲月打磨的,精明老練的師傅將蚵殼凹面向下,使它們片片如魚鱗,錯落有致。每個蚵殼之間的交疊也極為講究,第一個疊好,緊接著一個要疊在它的一半位置,如此重復,和同砌的內壁內外交叉,以避免蚵殼的脫落。
傳統(tǒng)蚵殼厝的墻壁厚度為36厘米,而其裝飾部位大體分為4種:
其一為地基以上,四周砌紅磚框,整堵墻均嵌以白色蚵殼。這種形式的墻體和魚鱗極為相似,構筑錯落有致、簡樸大方,已知年代最早,出現(xiàn)于明代,但清朝時期建造最為普遍。
其二則是“出磚入石”式,在地基以上,形條石或亂石至窗底下,用方石在墻角砌柱,配以紅磚方框,再飾以蚵殼至“鳥踏”(指房屋的左右兩側突起的邊角棱形線、方形線)下。這種形式除了具有實用性,還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其三與現(xiàn)代民居建筑較為接近,將蚵殼嵌飾于“鳥踏”之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區(qū),或用紅磚砌圓窗配以裝點。蚵殼在墻外窗戶的兩側,與紅磚和條石相映成趣,具有很強的美感。
其四采用“條石”砌墻體至窗底下,用紅磚砌窗,以蚵殼裝飾屋檐下端墻體,頗具現(xiàn)代大型建筑風格。
外觀獨特是蚵殼厝代表性特征之一,而其內部結構如何呢?
作為居住場所,蚵殼厝內部結構與閩南沿海古民居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大都為單座仿“皇宮式”的“一進、二進、三進、三開間、五開間”的大厝構筑。沿用清代閩南建筑風格,蚵殼厝布局多由下廳、天井、中堂、后廳構成。蚵殼多砌于門左右等墻體,以灰漿、泥土混雜相伴,既堅固耐用又可抗風抗雨。其隔音、隔熱、保溫效果極好,與北方的窯洞有異曲同工之妙處,雖歷經百年仍不失為建筑佳作。
而在閩南之外的珠三角地區(qū)的蠔殼屋,總和蚵殼厝一同被提及。其多用泥土混合蚵殼堆砌,講究的是用糯米伴食用鹽攪和堆砌,使蚵殼層層疊疊構成的墻體異常堅固。墻面凹凸不平,經過陽光斜射,極具線條感和雕塑感。
雖用材、構造相同,但蚵殼厝與蠔殼屋還有著明顯的差異。蚵殼厝砌筑時蚵殼與墻面的角度不太確定,蚵殼大致略向地面傾斜即可,而蠔殼屋砌筑時蠔殼與墻面的角度均呈45度,顯然考慮了墻面排水問題。此外,蚵殼厝砌筑時水平方向不成行,隨勢而砌直至填滿所需平面為止,但蠔殼屋所用材料大多水平成行,間距相當且整齊劃一,外觀上更為美觀。
而今人們普遍看來,不論是蚵殼厝還是蠔殼屋,皆是為生土墻披上一件蓑衣,它們所展現(xiàn)的是沿海勞動人民的聰穎與勤勉。
近距離觀察蚵殼厝的蚵殼排布
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蚵殼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