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南雁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個民族特定的語言行為體現著該民族的文化特質,寒暄語便是其中之一。寒暄語是日語學習中最早接觸的內容之一,但是學習者往往按照漢語的習慣使用寒暄語。這與不了解寒暄語背后的日本文化背景有一定關系,也與學習者不了解寒暄語本來的含義也有關。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寒暄語及其背后日本文化的理解能力,從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面分析探討了同一語境下中日寒暄語的特征與差異。
關鍵詞:語言;文化;中日寒暄語
中圖分類號:H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8)01-0084-05
Abstract: As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ethnic group can be reflected in its language behaviors, and greetings are an example. In Japan, a variety of greetings are used for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and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Greetings are one of the earliest contacts in Japanese learning, but learners often use Japanese greetings according to Chinese customs. This is related to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Japa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greetings and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greetings that learners do not understand.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greetings in Japanese and the culture behind them,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featur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 expressions in the same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 words:Language; Culture; Chinese and Japanese greetings
寒暄語是營造和維系人們的社會關系的極其重要的交際手段,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在日本,不同的社會場景,不同的人際關系中,會用到各種各樣與其匹配的寒暄語。這和同處在漢字文化圈的中國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和其他國家的語言相比,日語寒暄語的發(fā)達程度和復雜程度都是屈指可數的[1]。例如:日本人用餐前會說“いただきます(那就不客氣啦)”,用餐后會說“ごちそうさま/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承蒙款待)”,即使是一個人用餐也會很認真的說完再動筷。又如,日本人在出門時,通常會對家人說“行ってきます(我走了)”,家人會回答“行ってらっしゃい/行ってらっしゃいませ(你去吧/您走好)”。外出人回來時會說“ただいま(我回來了)”,在家的人會回答“おかえり/おかえりなさい(你回來啦/您回來啦)”。這種寒暄不僅出現在家庭成員之間,還會出現在同一單位或組織的成員之間。再者,日本人對于有“恩”于自己的人,會多次致謝。反之,如果自己的行為給對方造成了不便或帶來了麻煩,便會多次道歉。所以在日本,類似于“昨日はどうも”“先日はどうも”等不絕于耳。在這里“どうも”通常是“どうもすみません(非常抱歉)”或“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非常感謝)”的省略。然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個民族特定的語言行為體現著該民族的文化特質,寒暄語便是其中之一[2]。寒暄語是日語學習中最早導入的內容之一,但是學習者往往按照漢語的習慣使用寒暄語。這與不了解寒暄語背后的日本文化背景有一定關系。另一方面,與學習者不了解寒暄語本來的含義也有關[3]。
一、文獻綜述
關于日語寒暄語,我國國內的研究主要是以日語教材中經常出現的寒暄語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日語寒暄語的文化特征。指出日語寒暄語體現了日本人強烈的“團體歸屬心理”以及“和(和諧)的心理”。另外,規(guī)范化、程式化的日語寒暄語反映了日本人嚴謹的性格[4-5]。在日本,有關日語寒暄語的研究一直以來都很盛行。近年來其研究主要分為3類。第一類為某一具體情境下的寒暄語。如:見面時的寒暄語,離別時的寒暄語等;第二類為某一具體寒暄語表達。如:どうも、ご苦労等;第三類為寒暄語的比較。如:中日、日韓。但是第三類的研究屈指可數。其中,曲志強分別調查了日本人和中國人對日常寒暄語的意識、實際使用情況以及大人和兒童間見面時的對話,分析探討了寒暄場面日本人和中國人在語言行為上的差異。指出日語寒暄語更注重“場合”,有適合于各種場合的規(guī)范的寒暄語。而漢語寒暄語則更注重“人”,沒有規(guī)范的寒暄語時需要說話人隨機應變[6-7]。曲&林通過分析日本學生和中國留學生對日常寒暄語的看法以及感想,指出相對來說日本人更注重“禮儀規(guī)范”,而中國人則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關系”[8]。
在先行研究基礎上,本文通過調查分析日語母語者以及漢語母語者使用寒暄語的實際情況,分析探討中日寒暄語在語言上的表達特點以及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為此,本研究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首先通過調查問卷,對日語教材中出現的日常寒暄語與日語母語者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日語寒暄語的一致性進行了調查了解。其次,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探討同一語境下中日寒暄語在語言和文化上的特點與差異。
二、調查概要
首先,以日本G大學34名大學生(均為日語母語者)為對象,進行了有關日語寒暄語的問卷調查。問卷設置了如下15種場景。
1.外出する時、あなたは家族に何と言ってから出かけますか?
2.今日は友達の誕生日です。あなたは何と言いますか?
3.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る時、あなたは何と言いますか?
4.プレゼントをもらった時、あなたは何と言いますか?
5.ご飯を食べる前に、あなたは何と言いますか?
6.ご飯を食べたあとで、あなたは何と言いますか?
7.明日試験がある友達に、あなたは何と言いますか?
8.あなたは頭が痛くて、家に帰りたいです。先生に何と伝えますか?
9.友達が病気で、家に帰ります。あなたは何と言いますか?
10.友達の本をなくしてしまいました。あなたは何と言いますか?
11.學校から家に帰った時、あなたは家族に何と言いますか?
12.夜、寢る前に、あなたは家族に何と言いますか?
13.歩いていて、帽子が風で飛んでしまいました。拾ってくれた人に、あなたは何と言いますか?
14.あなたは店員です。お客さんが、800円の物を買うのに、1000円出しました。その時、あなたは何と言って受け取りますか。
15.あなたは入社1年目の會社員です。宴會で盛り上がった狀況で、歌を披露したい時、何と言いますか?
這15種場景是根據日語初級學習者普遍學習的寒暄語的場景進行設置的。調查內容為針對以上15種場景,如果寒暄的話,記入所用語言。
其次,整理調查結果,并從中提取出總人數(34)90%以上的回答與日語教材一致的場景以及其回答。并就這些場景,調查了7名中國日語學習者所做出的回答。7名中國日語學習者中有4名是和日語母語者同所大學的3年級學生,1名是中國某大學的1年級學生,2名是中國某公司職員。
三、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日語母語者的回答與日語教材的內容基本上一致(90%的回答一致)的有以下5種語境。
1.學校から家に帰った時、あなたは家族に何と言いますか?
2.ご飯を食べた後で、あなたは何と言いますか?
3.夜、寢る前に、あなたは家族に何と言いますか?
4.飯を食べる前に、あなたは何と言いますか?
5.外出する時、あなたは家族に何と言ってから出かけますか?
以上5種場景均為家庭、公司等場所的“內部”寒暄場景。也就是說,相比公共場所等“外部”寒暄”,家庭、公司等場所的“內部”寒暄的表達形式較少,或者說表達形式已經基本固定。換言之,這些表達形式已經固定的寒暄語更能體現日本民族的文化特質。針對這5種語境,日語母語者和漢語母語者所做出的回答分別如表1、表2所示。
四、結果分析
(一)語言層面
從語言層面看,同一語境下日語母語者和漢語母語者的回答存在兩點顯著差異。
首先,以上5種日語寒暄表達都沒有主語,而漢語表達中幾乎都有主語“我”。這便是日語在語言表達形式上與漢語不同的一處。也就是說日語有不明示動作的主體來客觀表現某件事(即“ナル表現”)的傾向。而漢語有時會像日語一樣有不明示動作的主體,有時又會像英語一樣以動作主體或經驗者作為主體來表現(即“スル表現”)[9]。在此次調查結果中,漢語表現出的是作為“スル表現”的特性,那便是帶有主語。
其次,以上5種日語寒暄表達中有兩處使用了敬語;而漢語則是客觀地陳述了一件事或一種狀態(tài),并沒有使用敬語。日語回答中的兩處敬語分別是“おやすみ(なさい)”和“いただきます”。
“おやすみ”可以理解為“休み(やすみ)”的禮貌說法。日語“休み”常被翻譯成中文的“休息、缺勤、缺席”等?!靶荬摺奔由媳硎緦幼髦黧w的敬意的“お”,也就延伸為“晚安、您歇著吧”等睡覺時用的寒暄語。當然“おやすみ”也可以理解為“おやすみなさい”的省略?!挨胜丹ぁ笔怯晌宥位钣脛釉~“なさる”的命令形“なされ”變化而來,是“しろ”“せよ”的尊敬語。因此,“お”和“なさい”都是表示敬意的。從而“お…なさい”也就成為可以表示敬意的固定形式。除了“おやすみなさい”,常見的日常寒暄語“お帰りなさい(您回來啦)”也是“お…なさい”這種形式。
“いただきます”是“頂く/戴く(いただく)”的“ます”形?!绊敜?戴く(いただく)”是“食べる(吃)”“飲む(喝)”的謙讓語、禮貌語。而日語中的“ます”是表示鄭重、尊敬之意。因此,“いただきます”就成為了開始吃飯時的寒暄語。中文意思為 “那我就不客氣啦”或“那我就吃了”等。
現代漢語雖然不如現代日語以及古代漢語擁有完整的敬語表達體系,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也保留了一些形式上和系統上的延續(xù)。比如,現代漢語依然擁有豐富的敬語詞匯系統。如:您、請~、貴~、借光等等。但是與日語在表達方式上還存在諸多差異。如調查結果所示,在家庭等“內部”寒暄場合,現代漢語敬語的使用率較小。
(二)文化層面
從文化層面看,日語寒暄語反映了日本人的“集團歸屬”以及“心懷感恩”的心理。例如,家庭成員之間或者公司同事之間經常會使用到以下兩組寒暄語。一組是“行ってきます(我走了)”和“いってらっしゃい/いってらっしゃいませ(你去吧/您走好)”;另一組是“ただいま(我回來了)”和“お帰り/お帰りなさい(你回來啦/您回來啦)”。這兩組寒暄語將日本人的“集團歸屬”心理體現得淋漓盡致。另外,日本人在用餐前后分別會說“いただきます”和“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以感謝做料理的人,感謝辛勤耕種的農民,感謝用于每道料理的食材,感謝孕育食材的大自然。
漢語寒暄語則反映了中國人的“以人為本,堅持正義”的心理。比如,關于道歉中日之間就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在日本工作(包括打工)過的中國人或許有過類似于以下這種不愉快的經歷。自己沒覺得自己做錯什么,但是被上司或老板逼著跟客人道歉說“すみません”。為什么沒有錯,還必須要道歉呢,有些人或許會為此事氣得跟上司老板大吵一場,有些人或許覺得委屈眼淚情不自禁就流出來了。但是在日本呆了很多年以后,很多人都會發(fā)現日本人有以道歉結束當前面臨的困局的傾向。但是中國人一般更傾向于既然沒錯就不需要道歉。所以會解釋為何變成這種狀況,否則很難釋懷。但是這種解釋在日本人看來通常只是借口而已。而這種差異,或許是由于中國是一個把“正義”看得很重的民族,所以中國人一般不會輕易道歉。道歉的時候,如成語“負荊請罪”(いばらでできている鞭を背負って謝罪に訪れる。すすんで誤りを認め、処罰を乞う)一般不光需要語言還經常伴隨著一些行為[10]。相比之下,日本人則是看重感謝的民族。
任何國家,文化中都不免附帶宗教的色彩,日本和中國也不例外。日本人把感謝看得很重,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神道的自然崇拜的影響。作為日本人的精神歸宿——神道是沒有唯一的絕對的“神”這一概念的。神道認為山有山神、海有海神,自然界中有八百萬的眾神。自然崇拜之外,神道還有一個中心軸,那便是祖先崇拜。拜訪過傳統日本人家的中國人應該都會很好奇,為何他們家里會擺設著“仏壇”(佛壇/佛龕)。因為現代社會,在家中祭祀祖先已經很少了。所以對中國人來說“仏壇”是不可思議的。另外,如電影“もののけ姫”(幽靈公主)中出現的“祟り神(邪神)”,在西方人眼里那是惡魔、邪魔般的存在,但是日本人還是將其視為“神”。除此之外,具有代表性的還有人們將菅原道真、平將門、早良親王、崇德天皇的怨靈祭祀起來視為神。
也就是說,神道所說的神是指看不見的所有精神方面存在的東西。有的就是自然界中的某種實際存在的能量,有的是死去的人,有的是給人們帶來災禍的怨靈。所以人們對眾神抱有的態(tài)度有時是感謝,有時則是敬畏(崇め敬い),有時是為了祈求不要讓災難降臨而將其靈魂供奉起來求神鎮(zhèn)護保佑。
與之相比,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較大。近年來,作為中國的一項語言政策,“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擴展開來。體現出孔子以及他所倡導的儒家思想在我國以及世界都擁有極高的地位,世人對其評價也非常高。儒家思想為我們闡釋了人類與自然的根本關系和本原道統[11]。通過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進而追求人與天與地三者和諧統一相互依存。五常是立身之本,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提倡“仁”,就是以人為本,富有愛心。講的是仁愛之心。提倡“義”,就是堅持正義,保持節(jié)操。講的是處事的得宜和合理。提倡“禮”,就是注重禮儀,尊重他人。講的是人際關系的正常規(guī)范。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質,服務社會。講的是明辨是非。提倡“信”,就是誠信守法,一諾千金。講的是言無反復,誠實不欺。五常的基本核心是“仁”,可以說儒家思想是對人本身進行全面反思的思想體系。
綜合以上的文化思想背景,我們應該不難理解為何中國人以人為本、堅持正義,不輕易道歉;而日本人則注重集體主義,常懷感恩之心。
五、結語
本文圍繞一個民族特定的語言行為——寒暄語,從語言和文化兩個層面分析探討了中日兩國的差異。調查結果顯示,從語言層面看,日語寒暄語中通常沒有主語,而漢語通常是帶有主語的。另外,日語寒暄語中時常出現敬語,而漢語則沒有。從文化層面看,日語寒暄語反映了日本人的“集團歸屬”以及“心懷感恩”的心理。漢語寒暄語則反映了中國人的“以人為本,堅持正義”的心理。
《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基礎階段教學大綱》規(guī)定,日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學生在學習日語時,教師在教授日語時,都應該注意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和思考語言背后的文化以及思想。另外,通過日語學習,比較中日文化,進而達到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這應該是我們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陳璇,全京姬.淺析日語寒暄語中的日本文化特征[J].才智,2013(6):237.
[2] 朱憲文.淺析日語寒暄語及文化背景[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4):62-64.
[3] 趙冬玲.淺析日語寒暄語的文化特征[J].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2):33-34.
[4] 張艷軍.淺談日語寒暄語與日本文化[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4:3):56-60.
[5] 凡素平.淺談日語寒暄語與日本文化[J].戲劇之家,2015:272-273.
[6] 曲志強.日本語と中國語のあいさつ表現について——日本人と中國人の日常あいさつに関する意識調査及び実態(tài)調査[J].比較文化研究,2009(86):175-187.
[7] 曲志強.日本語と中國語のあいさつ表現について:大人と子どもの間の談話分析[J].山口國文,2009(32):108-96.
[8] 曲志強,林伸一.日本語と中國語のあいさつ表現について--外國人研究者の特別授業(yè)より[J].山口國文,2010(5:33):2-37.
[9] 王莉莉.語用視角下的“スル型”和“ナル型”表現[J].外語研究,2012(5):365-366.
[10] 相原茂.「感謝」と「謝罪」[M].東京:講談社,2007.
[11] 渡邉義浩.儒教と中國[M]. 東京:講談社,2010.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