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燕
圖1、《春夏秋冬》(馮德堡提供)
2018年1月8日,“中國?蘇州首屆國際木版年畫展”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舉行,四個主題展覽共展出年畫400余幅,以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為主,還包括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等不同地域、不同類型和風格的民間木刻年畫。來自中、英、韓、日、越五國的一百多位嘉賓參加了這次盛會。同期舉辦的“傳承?創(chuàng)新?交流——中國木版年畫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了十三位專家、學者、木版年畫收藏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代表等就中國各地域年畫的歷史與藝術特色、生產(chǎn)制作模式、姑蘇版畫在海外的收藏和研究、中外年畫的非遺保護路徑等問題做了主題發(fā)言。
首先發(fā)言的是英國木版教育信托主席、中國版畫和年畫收藏家馮德堡先生。歐洲木版教育信托由歐洲木版基金會更名而來,是英國倫敦一家非營利、非政治性的私人機構。基金會長期致力于中國木版年畫的收集、保存與保護工作。從20世紀30年代到2010年間共收集了6000余幅木版畫。其中1200幅明清時期的版畫,包括門神畫、年畫和其他民間版畫。還有超過600冊從公元975年到清朝時期的古籍善本。所有這些資料詳實地記錄了從早期到當代中國木版畫的發(fā)展歷史。馮德堡先生本人有近三十年的木版年畫收藏經(jīng)驗,從而積累了版畫藝術以及中國民間年畫等領域的獨特認知。他發(fā)言的主題是《乾隆早期姑蘇美人圖版畫的反思性研究》。馮德堡先生展示了他的諸多收藏,其中,姑蘇版畫中的組畫成為他個人收藏的一大特色。他通過對這些看起來并無關聯(lián)的版畫的研究比對,發(fā)現(xiàn)根據(jù)圖中的花卉、衣裙可以判斷出組畫之間的關系,譬如有一組代表四季(圖1),有一組代表琴棋書畫文人雅趣。事實上在歐洲,這樣的姑蘇美人圖并不稀少。馮德堡先生曾經(jīng)在奧地利的一個古城堡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沙龍廳的墻上貼有36幅這樣的版畫。城堡的主人在18世紀五十年代曾任意大利那不勒斯皇室特使,這些版畫可能是他在意大利時購買的,也可能是他委托裝潢設計師從意大利帶來的。從風格上看,在奧地利、英國、法國所發(fā)現(xiàn)的這些姑蘇版畫的創(chuàng)作時間基本是一致的。馮德堡先生對他所藏的姑蘇版畫從風格和圖像等方面進行了翔實的考證,這些豐富的藏品也使他從一個收藏家的身份轉變?yōu)橐粋€姑蘇版畫的研究者。他談到了意大利和姑蘇版畫的關系,有很多因素都將歐洲的姑蘇版畫指向意大利。他猜測熱那亞或許是這些版畫輸入歐洲的進口地,它是18世紀最繁華的港口。那個時代也是歐洲最“需要”中國的時代,很多莊園都希望有一個房間填滿中國的藏品,或瓷器或版畫。目前在中國找不到一件乾隆早期的姑蘇版畫,一方面是因為張貼年畫的習俗,每一年舊的年畫都會被新的替代。另一個原因則是太平天國時期,桃花塢遭到了燒毀。目前國內看到的姑蘇版畫基本都是海外傳回的,日本是姑蘇版畫最大的收藏地。在日本,這些版畫被裝裱成卷軸畫,而在歐洲,姑蘇版畫被保存成壁紙。雖然歐洲對中國的木版年畫存在著某種“誤讀”,但也正因為這樣,我們今天才能完好地欣賞到這些作品。
圖2、《十美圖.游園》 清.康熙 套印加手繪 德累斯頓藏(王小明提供)
圖3、《桃花記.崔護偷鞋》 清.康熙 套印加手繪 大英博物館藏(王小明提供)
圖4、《婦童閑嬉圖》(張朋川提供)
洪堡學者王小明女士,現(xiàn)任德累斯頓國家藝術館收藏館版畫部博士后研究員、英國大英博物館中國版畫繪畫藏品部研修專家。她發(fā)言的題目是《歐洲藏清代初期姑蘇版畫研究——以德累斯頓國家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藏品為例》。她從歷史的角度切入,闡述了17至18世紀歐洲出現(xiàn)的“中國風藝術時期”的特征。她指出,1685年康熙皇帝宣布開放海禁,大量的歐洲商人、植物學家、傳教士從開放口岸進入內地,姑蘇版畫就是在這一時期以私人的貿(mào)易方式,從中國的東南沿海銷往歐洲,廣州十三行成為中國出口藝術品的中心。因此,姑蘇版畫銷往歐洲的年代大約可以斷代為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這也是姑蘇版畫在風格造詣上的頂峰時期。英國大英博物館和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博物館是藏有清代初期姑蘇版畫數(shù)量最多的兩大收藏機構。大英博物館的收藏源于當時來往于印度、中國和南亞之間的東印度公司的醫(yī)生詹姆斯,他收藏了70多幅版畫,內容題材涵蓋花鳥、小說、傳說、仕女童子、花卉博古等幾類。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博物館的前身為奧古斯特二世的皇宮,奧古斯特二世以購買的方式,專門派人從德國萊比錫交易市場和阿姆斯特丹的拍賣會上,收藏了大量的中國瓷器、民間繪畫和版畫。他藏有近4萬件中國瓷器,1200余幅版畫、繪畫作品,其中姑蘇版畫200余幅,原始檔案記錄表明作品藏于乾隆三年之前。王小明女士在查看英德兩處博物館藏品以后,發(fā)現(xiàn)兩地藏品多有相似之處,尤以人物類居多。她以《十美圖》《桃花記》《西廂記》(圖2、3)等作品為例,論述了早期的姑蘇版畫與明末插圖版畫的密切關系。她通過畫面的題款發(fā)現(xiàn)多家著名的姑蘇版畫店鋪,譬如呂云臺、呂君瀚父子兩代經(jīng)營的姑蘇版畫鋪就是業(yè)內頗有名氣的集創(chuàng)意、刻印、銷售于一體的畫店。從日本海杜美術館藏的《二十四孝》可以看出,呂君瀚在繼承其父親呂云臺的風格上,又增加了瀟灑飄逸的風格,堪稱康熙時期姑蘇版畫的杰出代表作。姑蘇版畫進入歐洲市場是一種主動的文化輸出,當時的中國民間圖像代表強勢的文化主動影響到了19世紀前歐洲的審美。17世紀、18世紀歐洲藝術家對中國圖像進行模仿和演變,大量的仿作出現(xiàn)在室內裝飾物上,《昆侖盜紅綃》《西廂記》等場景也進入了歐洲的室內裝飾。帶有中國趣味的圖案是19世紀歐洲審美的核心,而其中姑蘇版畫可能是最早影響歐洲的中國風藝術品。因此,在東西方藝術交流史上,清代康熙至乾隆早期可謂是姑蘇版畫海外輸出的黃金時期,也是姑蘇版畫史上一頁重要的篇章。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蘇州大學博物館館長張朋川教授帶來了他在安徽黃山屯溪老街購得的一幅桃花塢木版年畫——《婦童閑嬉圖》(圖4)。全圖分為外院和內室兩部分,20個人物可以大致分為六組,分別以佛手、蟠桃、喜鵲、石榴、桂花等事物寓意吉祥福壽、封官折桂等美好愿景,還有蘇州本地斗蟋蟀等民風民俗活動。這些都是桃花塢年畫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題材元素。接下來張教授考證了《婦童閑嬉圖》的發(fā)展源流和年代。他指出,嬰戲圖的圖像產(chǎn)生較早,在唐代已有畫家專門畫兒童或母子,譬如張彥遠。晚明時期,嬰戲圖進一步發(fā)展,《百子圖》成為民間繪畫中的時尚題材。從《婦童閑嬉圖》的刻法可以判斷它出自乾隆晚期到嘉慶、道光年間。康熙到乾隆的早期是用排刀法來表示立體感,但這張畫上并未采用排刀法,而是簡化成一道顏色。這就是晚期作品的特點,以達到省工的目的,減少工序。嘉慶、道光年間這樣的方法使用較多。此外,從婦女的發(fā)髻、服飾來判斷,與日本所藏的乾隆十六年的畫非常接近,乾隆后期婦女的衣服滾邊、裝飾、袖口都變得寬大起來,這也為斷代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證據(jù)。
圖5、古版畫博物館韓國所藏木版(韓禪學提供)
圖6、《漁樂圖》清.康熙 蘇州桃花塢 套印(韓禪學提供)
圖7、“甲馬傳說”店內柜臺上擺放著木版水印的十二生肖(王坤提供)
韓國稚岳山明珠寺主持、古版畫博物館館長、韓國古版畫學會會長、博物館教育學博士韓禪學先生發(fā)言的主題是《韓國古版畫博物館所藏中國年畫研究》。韓國古版畫博物館藏有韓國、中國、日本、蒙古、越南等地收集而來的6000多件古版畫藏品。中國古版畫藏品的數(shù)量多達2500多件,其中年畫藏品有大約1650件左右,包括木版650件、年畫500件。館內木版收藏非常豐富(圖5),分別來自武強、楊柳青、楊家埠、鳳翔、朱仙鎮(zhèn)、開封、綿竹、佛山等地,甚至還有湖南、西藏等地的。此外,還藏有很多的典籍,包括佛經(jīng)、小說插圖等。韓館長展示了其中部分年畫的代表作。其中《壽星圖》被薄松年先生認為是蘇州山塘街失火以前的作品,也是現(xiàn)存的最早的年畫作品之一。《漁樂圖》(圖6)則是蘇州早期套印版畫,極為少見,同時,銅版畫技法也被應用到了木版中。韓禪學先生說,不僅僅是歐洲人喜歡年畫,韓國人早在朝鮮時代就開始非常喜歡年畫了,他們把年畫帶回朝鮮并重新裝裱成屏風的形式。在歐洲,城堡墻壁上裝飾中國年畫,在朝鮮時代,人們家中墻上裝飾的也是年畫。韓國古版畫博物館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是從2006年開始舉行古版畫文化祭,并于2016年5月28日成立了世界古版畫研究保存協(xié)會,有韓國、中國、日本、越南等八個國家參加。韓先生收藏年畫二十多年,對年畫有著特殊的情感。他研究中國年畫,是因為韓國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要研究中國文化,與文字比起來,有著故事性、圖畫性的中國年畫更有趣味一些,也更利于在韓國年輕人中傳播中國文化。最后他說,中國年畫的研究要深入,不可能只靠中國,更要靠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各個國家一起互相交流。
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講師王坤女士發(fā)言的題目是《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以紙馬的制作和使用為例》。王坤女士的關注點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的確認和定義。她以紙馬為切入點,在江蘇、云南、河北三個紙馬產(chǎn)地做了完整的調研,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傳統(tǒng)紙馬制作技藝的傳承;二是紙馬的使用習俗的傳承。在調查中她發(fā)現(xiàn),作為精神載體紙馬仍然被“活態(tài)”使用,大多數(shù)的傳承人都是傳承祖輩制作技藝,具有自然傳承的屬性。盡管他們依然在經(jīng)營這項傳統(tǒng)手工藝,卻沒有傳承人身份的屬性。還有一部分傳人被稱之為“代表性傳承人”,他們更注重經(jīng)營,作品也在往收藏的方向發(fā)展。調查也發(fā)現(xiàn),紙馬使用習俗的傳承在許多地方依然還保存著,與原始狀態(tài)非常相似,甚至制作技藝傳到了東南亞一帶,使用習俗也帶到了那里。民間習俗原汁原味地得到了延續(xù)。(圖7)王坤指出,傳承一直是被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所重視和強調的。直到今天,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首先要回答的是誰來傳承,如何傳承,為傳承做了哪些努力?!皞鞒小钡膯栴}也從來沒有中斷過。2015年,文化部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研習班。截止到2016年底,來自全國各地57所高校參與了培訓,大數(shù)據(jù)顯示原來“門里出身、父授子傳、婆領媳做、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模式已經(jīng)發(fā)生重大改變。這種文化傳承中的舉國變化,引發(fā)不少學者的探討與反思。對于極具民俗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即深度融入民眾日常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項目,如果僅從技藝的傳承方面去考量,那么將失去該項目在民眾生活中豐富多樣的真實形態(tài),而這部分內容往往未能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與此同時,在政府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之外,大批“自然傳人”仍然在傳承技藝與習俗,他們中的許多人并不知道傳承人評審制度,也不看重“代表性傳承人”的頭銜。紙馬制作技藝在世代相傳中,每一代都有杰出的傳承人,不論是否被命名為“代表性傳承人”,他們共同體現(xiàn)著這一藝術形態(tài)的最高水準。也可以說,歷史活態(tài)地保存在他們身上,而新生代傳承人也必然是各紙馬產(chǎn)地活的、完好的薪火相傳的中堅力量。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史博士研究生張薇女士發(fā)言的題目是《分裂的帝國圖像:18世紀晚期中西方版畫中的“中國形象”》。她從中西對照的視角,揭示了畫中不同的“中國形象”產(chǎn)生的原因。18世紀末姑蘇版流行,出現(xiàn)了大量表現(xiàn)姑蘇地區(qū)商業(yè)繁榮、百姓富足的盛世題材的作品,譬如《姑蘇閶門圖》和《三百六十行》。然而同時期,馬嘎爾尼使團訪華,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在他的水彩畫中創(chuàng)造了與姑蘇版畫完全不同的形象,中西視角下的帝國形象出現(xiàn)了嚴重的分裂。威廉·亞歷山大出版了兩本畫作,分別是《中國服飾》與《中國人的服飾和習俗圖鑒》,展現(xiàn)了當時英國人眼中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皇帝缺少威嚴,清兵裝備可笑,手工藝代表落后的生產(chǎn)力,吸食旱煙則是中國的流行時尚(圖 8)······中國人的形象在西方人眼中極其落后,軍隊軟弱,百姓迷信,沒有任何科學認知。張薇女士用??隆皥D像觀看是權力的運作”這一理論為支撐,指出姑蘇版畫作為歐洲室內裝飾壁畫的一種,成為觀賞和審美,其背后隱藏著一定的文化含義。在看與被看的游戲中,中國已經(jīng)成為了被權力控制的對象。東方被西方觀看,是西方文化下的“他者”,處于被支配的地位。中國風暗示著十七、八世紀歐洲對中國的迷戀,但是到了十八世紀后期,中國風已經(jīng)逐漸破滅并消失,反而是歐洲文化在中國得到了興盛。中西方文化都存在著對異域文化的迷戀與想象,從“東風西漸”到“西風東漸”,都隱藏著本土文化對自身的不自信。她還認為,以風俗畫形式表現(xiàn)盛世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到徐揚的《盛世滋生圖》,與其說是對現(xiàn)實的寫照,不如說是一種理想的復原,姑蘇版畫也不例外。
圖8、《賣煙斗的人》 亞歷山大(張薇提供)
圖9、歐洲上流社會使用中國版畫作為壁紙(徐文琴提供)
圖10、《錦雉牡丹圖》(局部) 英國沃本修道院城堡(Woburn Abbey) 1752裝潢 2013年發(fā)現(xiàn)(徐文琴提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委員會主任楊陽女士發(fā)言題為《中國木版畫的集體創(chuàng)作模式——以桃花塢木版年畫為例》。她指出,桃花塢年畫藝術風格的形成首先是文化因素,包括了物產(chǎn)、地域還有繡像和雕版藝術的繁榮,均影響了桃花塢年畫的造型、刻工和色彩等風格。同時文人畫家介入很多,為年畫專門畫稿。后期以吳友如為代表的畫家都是為《良友畫報》和《點石齋畫報》專業(yè)投稿的畫家。桃花塢年畫的風格形成還有技術因素,除了畫稿,刻版工藝也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有一些畫稿的原作,在刻工這里得到了自覺或不自覺、有意或無意的再創(chuàng)造。到了印刷階段,印工也會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加入其中,包括配色、印制等等。楊陽女士總結說,木版年畫在特殊的生產(chǎn)制作工藝流程中,畫工、刻工、印工經(jīng)過各自主觀努力,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了中國木版年畫的“集體創(chuàng)作模式”,不斷地再創(chuàng)作,才形成了年畫藝術的獨特藝術風格。
高雄大學創(chuàng)意設計與建筑系客座教授、來自中國臺灣的徐文琴教授以《從歐洲藏品探討姑蘇版畫特色——以仕女圖及花鳥圖為主》為題,展示了她多年在歐洲考察研究的成果。她首先展示了18世紀大型花鳥版畫,指出這些版畫輸出外國,最早可能不是商品,而是禮品或紀念品。同一時期,在歐洲的上流社會也興起了用中國的繪畫版畫作為壁紙的風尚。(圖9)在荷蘭發(fā)現(xiàn)作為壁紙的版畫基本都是從未見過的大尺寸,一張一張地裱起來使用。晚明的蘇州花鳥圖很受歡迎,流傳到歐洲的花鳥圖以吳門為主,有寫實的傳統(tǒng),又自然、生動、細膩。(圖10)其次她對姑蘇版畫仕女圖進行了斷代。姑蘇版畫仕女圖以寫實為主,富有生活氣息,受到西洋銅版畫的影響,注重表現(xiàn)立體和陰影明暗。在日本和中國,目前斷代都是在乾隆時期,但是德國則定在1700年左右的康熙時期。徐教授指出,蘇州版畫大概是17世紀末期開始大量外銷到歐洲,仿泰西筆意的古版畫仕女圖也在此時出現(xiàn),兩者之間極可能有密切的關系。另外,外銷歐洲的姑蘇版畫主要是花鳥圖和人物圖,山水及風景圖類比較稀少。在跟國際交流的過程中,花鳥版畫普遍保持傳統(tǒng)風格,而人物版畫則受到洋風影響,普遍呈現(xiàn)巴洛克藝術風格。姑蘇版畫仕女圖的生產(chǎn)、制作年代差不多就是這兩個階段,最精美動人的姑蘇版畫大概是在1740至1750年左右。在1760年前后,姑蘇版畫退出歐洲市場。流傳到歐洲的姑蘇版畫主要是作為一種裝飾品被保存,它的生產(chǎn)似乎與此種目的有密切的關系,與中國民間的習俗關系不大。因此,姑蘇版畫應該是被定位為一種具有商業(yè)性質的民間木版年畫最為合適。
中國木版年畫收藏家、姑蘇版鑒賞專家李文墨博士的發(fā)言題為《清代初期以來蘇州年畫的流變淺析——一個文化生態(tài)學的視角》。他基于自己的收藏經(jīng)歷和感受,從文化生態(tài)學的角度來觀察和考量蘇州地區(qū)的年畫。發(fā)言內容主要分四部分:一是關于年畫研究與文化生態(tài)學的引入,二是關于蘇州年畫,三是蘇州年畫演變歷程,重點是兩個時期的探討,四是受蘇州年畫影響的地區(qū)。他指出,地域文化所形成的空間范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環(huán)境,個在文化環(huán)境里生長出來的文化也就是民俗文化。正是民俗文化決定了年畫的使用以及年畫的生產(chǎn),蘇州年畫其實是民間日常所需的美術產(chǎn)品。在文化生態(tài)學的視角下,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民俗習慣及其發(fā)展脈絡是一個縱向的主線,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對欠發(fā)達地區(qū)呈現(xiàn)出的文化和經(jīng)濟上的反哺與輻射,則又體現(xiàn)了橫向的交流。由此來分析蘇州年畫的發(fā)展,可以知道年畫生產(chǎn)和傳承取決于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只有加強對民俗文化生態(tài)的培育和營造,所產(chǎn)出的年畫產(chǎn)品才可能得到廣大老百姓的認可,進而產(chǎn)生更大的社會價值,并形成一種風氣,這才能使傳統(tǒng)年畫在新時期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
圖11、《美人彈琴圖》(雙桂軒)日本大和文華館藏(三山陵提供)
圖12、《蓮花湖》 光緒 楊柳青年畫(劉瑩提供)
圖13、《錢龍引進》 鳳翔年畫(邰高娣提供)
除了上述理論性的發(fā)言,也有一部分學者帶來了別具一格的年畫作品分析。日本的三山陵女士以《日本藏蘇州版畫名品選》為題,介紹了日本天理大學附屬圖書館、海杜美術館、神戶市立博物館等地收藏的姑蘇版年畫作品(圖11),以罕見的藏品使觀眾大飽眼福。中國美術館典藏部副研究館員劉瑩做了題為《中國美術館藏楊柳青古版年畫珍品鑒賞》的發(fā)言,從年畫的題材、功能還有工藝三個方面介紹了中國美術館收藏的楊柳青古版年畫作品。(圖12)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邰高娣女士發(fā)言的題目是《陜西民間木版年畫研究》,分別介紹了陜西鳳翔、蒲城、神木、東府、西府、漢中各地不同的年畫作品及其風格。(圖13)華東師范大學民俗研究所方云博士的發(fā)言題為《越南東湖木版年畫非遺路徑保護的研究》,從非遺保護的路徑以及民俗學研究的角度介紹了東湖年畫的基本信息。
研討會的最后,薄松年教授對各位專家的發(fā)言進行總結,他指出這是一次年畫的盛會,既有豐富的展覽又有高水平的學術探討?;顒哟罱搜芯亢捅Wo木版年畫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弘揚了木版年畫的人文智慧之光和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文化元素精髓。正如馮驥才先生在致活動賀詞中所說的,姑蘇年畫曾是世界認識蘇州的迷人窗口,未來將是蘇州走向世界的靚麗名片。它曾經(jīng)是古絲路上聯(lián)系文化的紐帶,未來將是各國之間文化的橋梁。在這個意義非凡的背景下,對這一遺產(chǎn)進行總結、挖掘、探討與弘揚,不僅是蘇州城市發(fā)展的需要,還將直接激發(fā)遺產(chǎn)的文化活力。同時推動年畫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與相互認知,為一帶一路上各國之間共同的文化繁榮做出新貢獻。
(許春燕,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
研討嘉賓
馮德堡/王小明/張朋川/韓禪學/三山陵/王坤/楊陽/徐文琴/劉瑩/邰高娣/李文墨/張薇/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