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選段
二十四小時書店從不驅趕任何人,甚至拾荒者與流浪漢都可以于此睡得安穩(wěn)或讀得酣暢。不計較書本的銷量,不在意通宵的電費,是因為書店的經營者明白:人無法孤立于世。人生不過“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類唯有視彼此為同根生的親人、共患難的同胞,珍惜這“百年修得同船渡”的緣分,才能一起砥礪前行,邁向光明。正如余秋雨所言:“人類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都不清楚,這樣的長途間,我們除了相互扶持,相互關愛,還能做些什么呢?”
我們不一定要像魯迅激進革命,卻可以像他一樣“如螢火一般,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我們不一定要像特蕾莎修女一樣傳播基督教義,卻可以像她一樣向窮困之人伸出援手,施以愛與恩慈;我們不一定要學林覺民寫《與妻書》,學韓愈寫《祭十二郎文》,學蘇軾懷念文與可,卻可以和他們一樣以最濃厚最真摯的感情對待身邊的人。人間美好的溫情,可以是這家書店中徹夜的燈光,可以是一頓“愛心墻上的便飯”,可以是倫敦街頭綁在電線桿上的冬衣……這樣的溫情,是著眼于他人的“為生民立命”的覺悟,是“將心比心的胸懷,是“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的天下大愛大仁。
(摘白2017年高考山東卷佳作《煮豆撒鹽,以寄溫情》)
素材還原
1.特蕾莎修女又稱作德蘭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貧困,因而于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2.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他給妻子陳意映寫了一封訣別信,信中文字感人肺腑,讓人忍不住掉淚。夜闌人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而轟轟烈烈、生死難卜的起義以及自己的弱妻稚子,林覺民思緒翻涌,不能自已,徹夜疾書,寫下了給妻子的訣別書,天亮后交給一位朋友,說:“我死,幸為轉達。
3.《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對其侄十二郎的祭文。文章在對十二郎身世、家常、生活遭際樸實的敘述中,表現(xiàn)出對兄嫂及侄兒深切的懷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思路解讀
議論文的寫作,可以使用“點例”,即把多個事例以精煉簡潔的組合形式呈現(xiàn)。這種方式,既增強論證的氣勢,又增加了文采,顯示出作者底蘊的厚重。使用時,要找到各個“點例”之間的共同點,確保論證方向一致,而且力求精煉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