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梅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侯人。風流倜儻的才子,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熟諳日語、英語和德語。1911年春回國,籌劃廣州起義,留下情真意切的絕筆《與妻書》。
“少年不望萬戶侯”
林覺民的父親叫林孝穎,當年他考中秀才之后,被家人逼迫與一個姓黃的女人結婚,林孝穎內(nèi)心抗拒,結婚時連洞房都不進。因此,他一直沒有生育。
林孝穎的哥哥看到這種情況,體恤弟弟,就將自己的兒子林覺民過繼給林孝穎。
所以,準確地說,林覺民的父親是他的叔父。
林孝穎對這個兒子非常疼愛,就連林覺民參加科舉第一關童生考試,他都要親自陪著他,和他一起并肩前行,穿過長長的楊橋巷,送他到考場門口。
林覺民要進考場了,林孝穎對兒子說:“學而優(yōu)則仕,你好好學習考試,將來才能光耀門庭!”
讓林孝穎想不到的是,13歲的林覺民走進考場,揮筆寫下了“少年不望萬戶侯”幾個字之后,第一個走出了考場。
這是一個少年對古老科舉制度的公然蔑視和叛逆!
“你要遠行,請將我?guī)稀?/p>
1905年,18歲的林覺民娶了一個妻子,17歲的陳意映。雖然也是包辦婚姻,但陳意映是大家閨秀,熟讀詩書,兩個少年之間,產(chǎn)生了至真至純的愛。
林覺民用這樣的文字來描述他們的感情:
“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
但是,新婚不到兩年,林覺民就被父親安排到日本留學去了。
父親也是一片苦心,因為時局緊張,革命的暴風雨即將來臨,林孝穎知道兒子是怎樣的叛逆,所以,讓他去留學,可以避開是非之地,免得受到傷害。
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集同盟會骨干,商議向海外華僑募款,然后購買武器,再從中國各地革命黨人中挑選幾百名敢死隊員,在廣州舉行起義。林覺民再次回到三坊七巷,回到家中。
陳意映內(nèi)心非常不安,她隱約感覺到丈夫正在做一件大事。所以,當林覺民再一次離開家的時候,她拉住了他的衣袖,央求他:“你要遠行,請將我?guī)稀?/p>
“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
1911年4月24日深夜,廣州起義的前三天,林覺民在香港濱江樓點上燈,鋪開紙,寫下了《與妻書》。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p>
知道自己將要身死異地了,林覺民的眼淚和筆墨一起流淌。
這是一個男人留給妻子最后的愛情獨白。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余淚痕?!?/p>
他在信里,呼喚了她49次,回憶了和她在一起的生活點滴、恩愛繾綣!
“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
他說,他本不相信鬼神,但是現(xiàn)在,他真希望有了,他本不相信心電感應,但他現(xiàn)在真希望能有,這樣,他的靈魂就能陪伴著她,讓她不必為失去他而悲哀。
肺腑之言,肝腸寸斷。
“吾輩雖死而猶生”
1911年4月27日,凌晨,林覺民和福州同鄉(xiāng)一起,帶領從福建趕來的20位敢死隊員坐船從香港趕往廣州。
20位志士中,包括他的堂弟林尹民。海風吹著林覺民的心,他的心里不是沒有恐懼:這一程兇多吉少,有回歸路嗎?
林覺民鼓勵同樣緊張的堂弟:“此舉如果失敗,死人必然很多,定能感動同胞——同胞一旦盡奮而起,克復神州,重興祖國,則吾輩雖死而猶生也,有何遺憾!”
下午5點25分,敢死隊員臂上纏著白布,腳穿樹膠鞋,腰上纏著炸藥,將生死拋之腦后,一路奮戰(zhàn),闖入總督衙門。
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大多數(shù)戰(zhàn)友都犧牲了。林覺民腰部中彈,力竭被捕。
面對對他的審判,林覺民心懷必死之志,慷慨陳詞,打動了主審官李準。
李準下令去掉林覺民的鐐銬,并給了他一個座位。林覺民想吐痰,他親自拿了一個痰盂過來給他。
對革命黨人恨之入骨的兩廣總督張鳴歧這樣評價他:“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p>
林覺民被槍決了。
“遙聞汝哭,當哭相和也”
林覺民在廣州被殺時,他的岳父托人連夜趕到福州報信,讓女兒陳意映火速逃離。因為清政府對革命黨的處罰是滿門抄斬!
陳意映拖著8個月的身孕,帶著一家大小匆忙搬到了福州郊外一個破舊的房子里。
這個時候,林覺民的死訊已經(jīng)傳來。但是陳意映并不愿意相信,她在心里盼望著那只是一個傳言,她夜夜難眠,期盼著有一天,房門被敲響,林覺民突然出現(xiàn)在門外。
一天夜里,外面的門果然被敲響。
陳意映撲過去開門,門外卻空空如也。陳意映的視線落在地上,那里有一個小小的包裹。
不知是誰,打聽到了他們的住處,冒著極大的風險將一個小小的包裹送到這里。
陳意映把包裹打開來一看,頓時淚流滿面、痛徹心扉。包裹里,是林覺民在香港濱江樓上寫下的兩封遺書。
“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當哭相和也?!?/p>
陳意映的心碎了,那是“數(shù)不完的夜”和“載沉載浮的凌遲”……她不能忍受這種痛苦,想要自殺,公婆不得不跪下來求她。為了安慰她,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把林覺民哥哥的一個女兒喊過來,跪在陳意映的面前,喊她“媽媽”,這個女兒叫林暖蘇,溫婉可人,一聲“媽媽”多少慰藉了陳意映悲傷的心。5月19日,林覺民死后不足一個月,悲傷過度的陳意映生下了遺腹子林仲新。
兩年后,陳意映抑郁而死。
(摘自《遇見一些人,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