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提高,貧窮離我們越來越遠,一些老師和家長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太享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吃苦。他們信奉“梅花香自苦寒來”,堅持給孩子“吃苦教育”,比如家里有洗衣機也堅持讓孩子手洗衣服,讓孩子在冷風中徒步,洗冷水澡……有人說,這樣刻意安排的“吃苦教育”流于形式,并不能達到想要的目的;也有人說,艱苦的條件能讓孩子理解生活的不易,明白很多問題需要靠自己解決,這樣孩子才會更珍惜當下,更努力,更自立。你怎么看呢?今天,我們又該如何吃苦呢?
教育孩子無關(guān)吃苦
解金宇(廣東省東莞市石龍中學高二)
早在先秦時期,古圣先賢就意識到苦境磨礪對于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告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弊源艘院螅白怨判鄄哦嗄ルy,從來紈垮少偉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這不僅具有合理的邏輯推斷,也有大量的事例可資佐證。
毋庸置疑,這樣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但是,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們的教育理念也應(yīng)該與時俱進,不能停留在以往的“苦難出人才”的階段。畢竟,物質(zhì)基礎(chǔ)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如果我們再教條地理解和接受古人所謂的“吃苦教育”,未免有些偏激。
難道我們只能通過家長們刻意安排的苦難才能體會生活的不易?準道我們只能通過“不給零花錢”才能認識到做人要節(jié)儉的道理?好像在家長眼中,讓孩子們成長的方法有且僅有一個,那就是吃老一輩人所吃過的苦。曾記得有一位詩人說過:“人總以為自己經(jīng)歷的風暴是唯一的,且自喻為風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京搖西晃?!蔽艺J為,在同一個地方叱同一種苦,其實是種愚蠢行為。
時過境遷,刻意安排的“吃苦教育”背后折射的是一種狹隘的教育思維。經(jīng)歷苦難不是人人都追求的,體驗苦難也從來不是什么美德,時時讓自己身處貧窮境地面想方設(shè)法地過苦行僧般的生活,才是極大的痛告。
我們更需要吃精神上的苦
王孟琴(山東省博興縣第三中學高一)
讀到這個話題,我立馬想到了劉寶瑞先生的單口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要憶苦思甜,也不用這么大動干戈吧?!
當然,艱苦的條件能讓我們理解生活的不易,明白很多問題需要靠自己解決,能夠培養(yǎng)我們成功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基本素養(yǎng)。所以,苦我們還是有必要去吃。努力培養(yǎng)自己吃苦耐勞的品格,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fā)展,還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但在物質(zhì)富是的今天,我們也不是什么苦都要叱。
對于吃苦,我的態(tài)度是要為了鍛煉自己面吃苦,而不是為了吃苦而吃苦。父母逼孩手洗冷水澡就像相聲里的朱元璋逼滿朝大臣喝“珍珠翡翠白玉湯”,并不能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另外,吃苦可以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孩手自己能做的,應(yīng)當讓他自己做”。學會照顧好自己,是一個人應(yīng)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從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中,我們也可以培養(yǎng)自理、自立、自強的能力,養(yǎng)成適應(yīng)各種社會角色的能力。
今天,我們應(yīng)該吃的不是物質(zhì)上的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苦。網(wǎng)上很火的隨州二中王桂蘭校長的“怕吃苦, 苦一輩子:不怕苦,苦一陣子”的講話和馬云《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嗎》的勵志演講,都強調(diào)吃苦精神的重要性,我深以為然。
所有吃過的苦,都會化成我們的血和肉
鐘光泰(重慶市清華中學校高一)
《名賢集》里說:“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睂τ谏诤T的孩子來說,無論是搖著輪椅上北大的郭暉,還是帶上母親讀清華的魏祥,從來都是向著苦成長的。正是他們吃著常人難以吃下的苦,才嘗到了夢想最終實現(xiàn)的甜,并為后來者樹立了榜樣。
當下,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苦不必刻意去吃,但也有必要體驗。體驗的目的,就是要做到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不忘初心”。我們朝著小康之路一路走來,不應(yīng)該忘記來時的路。正是在來的路上,先輩們一輩子吃了兩輩子的苦,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吃苦教育”可以是重走長征路,可以是靠著三十元在陌生城市生活一周,這樣的歷煉鍛煉了我們吃苦的精神,磨煉了我們克服艱苦條件的毅力。而所有吃過的苦,都會化成我們的血和肉,讓我們更加健康茁壯地成長。
艱苦奮斗并不意味著節(jié)衣縮食
余媛媛(江蘇省淮北中學雨凝文學社)
艱苦奮斗并不意味著節(jié)衣縮食,也不是讓孩子做一些受苦受累或摧殘孩子身心健康的事,比如讓孩手洗冷水澡,在冷風中行走等。
拿“讓孩手洗冷水澡”來說,如果是在夏天,偶爾洗一兩次冷水澡是沒有關(guān)系的,但如果是在冬天,我想有些孩手的身體是會受不了的,可能會感冒或引發(fā)其他病癥。同樣,“在冷風中行走”也是不行的。
”冷水澡”和“冷風走”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能夠培養(yǎng)孩手的毅力。但其中的合理性有待商榷,且不一定能達到預(yù)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