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編版語文教材及《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都強調經典以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閱讀與學習,然而部分經典由于問世的年代久遠,呈現(xiàn)的內容艱深,甚至滲透的思想不夠積極健康而備受爭議。文章針對這樣的情形,提出讓剛升入初中的學生閱讀有地域特色、有時代氣息以及適合孩子身心發(fā)展特點的作品。
關鍵詞:讀書經典思考;部編版教材
作者簡介:崔益林,江蘇省海安縣紫石中學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南通市中考語文命題、審題專家。(江蘇 南通 226600)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10-0032-02
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個明顯的特色,就是強化了對經典、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經典文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內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為自身的自覺行動?!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那么,剛進入初中的學生,就一定要讀那些經典嗎?這樣要求初中生是不是有些勉為其難?
一、關于經典是否閱讀的原因剖析
1. 經典問世的年代太久遠。關于這個話題,我們不妨以宋代的“十三經”為例來闡述。宋朝官方的科舉考試是以“十三經”為基礎的,但內容涉及先秦時期大量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而這些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到了宋朝時已經蕩然無存,甚至面目全非。如果這個時候還是一味地去沿襲這些所謂的經典,那么就只能停留在知識的表面上,甚至會陷溺于應試的泥潭。要想真正弄清這些經典所傳達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絕對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以朱熹為代表的大儒以“十三經”為基礎,遴選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而“四書”里面涉及的先秦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相對比較單一,也容易被人理解。
可見,年代相隔久遠會導致學生難以理解經典,所以要求學生讀類似的經典就有些勉為其難。此外,經典閱讀并不是習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唯一途徑,也不是將文化融進生命、化為生活方式的有效方式。
2. 經典呈現(xiàn)的內容太艱深。幾乎每年寒暑假,老師及家長都會為學生準備經典閱讀書單,以幫助他們習得經典文化,并達成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內涵的目的,但事實上,并非所有經典都適合初中生閱讀,因為在這些經典書籍當中,還有不少內容是艱深晦澀的,學生即使勉強閱讀,也難以理解其內在含義。比如說,《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現(xiàn)實主義詩歌總集,它是中華民族在文化創(chuàng)生時期產生的精神花朵,其經典性和文化性是毋庸置疑的,后來的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無不濫觴于此。但正是由于它的經典性和文化性,對于今天的中小學生來說,閱讀起來實在太過艱難,因而難以體會到原作的味道。
又如,《詩經》中的棄婦詩是具有獨特審美意義和社會意義的一類詩歌,這些詩歌通過對棄婦形象的分析,揭示了古代女子的生存狀態(tài)及其精神風貌?!睹ァ分阅艹蔀闂墜D詩的代表作,有其獨到之處。《氓》不但通過對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還寫出了人物性格的發(fā)展,勾勒出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尤為可貴的是,它能在展示女主人公悲劇命運的同時,把握住深摯而復雜的感情,或喜或悲,或愛或恨,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有鮮明個性的女子形象。但對于初中生來說,這樣的情感太過復雜,是他們這個年齡段難以理解的。
不妨再以錢鐘書先生的《管錐編》為例,這部著作是他于1960年至1970年寫作的古文筆記體著作,全書約一百三十萬字,論述范圍由先秦迄于唐前,以讀書筆記的形式用文言文寫成。此書打通時間、空間、語言、文化和學科的壁障,所論除了文學之外,還兼及幾乎全部的社會科學、人文學科,此外,全書皆以繁體字寫成,這就越發(fā)加大了閱讀的難度。所以學生一旦讀到這樣的經典,不僅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痛苦。那么,這樣的經典適合中小學生閱讀嗎?
3. 經典滲透的思想不積極。漢代劉向說過,“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睍热皇撬帲途邆鋬煞N功能:一是良藥,藥到病除;一是毒藥,置人于死地。這里,我們不妨再舉幾個例子來闡述這個問題。
比如,《道德經》是公認的道家經典,無論是歷史書還是語文教科書對其解讀,都屢見不鮮,且都以正面宣傳為主。但筆者認為,作為道家經典的《道德經》所宣揚的思想內容更適合于成年人,因為成年人可以辯證地看待其中的觀點。而對于辨別意識不強的初中學生來說,書中所宣揚的“與世無爭”“不敢為天下先”“無為而治”“墨攻”等思想內容容易對他們造成思想上的錯覺。青少年學生正處在積極有為、奮發(fā)向上的年齡段,如果沉浸在“無為”的哲學思想當中,就很容易導致他們喪失對生活的積極心態(tài)。
比如,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描寫的很多打家劫舍、血腥暴力的場景,《紅樓夢》所宣揚的“色”“空”“幻”“滅”的思想內容,都不利于學生塑造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術界對“四大名著”是否適合中小學生閱讀一直爭論不休,北京大學的一些著名學者也指出四大名著和某些國外經典不適合孩子。這些都值得我們反思。
又如,《靜夜思》本是一首思鄉(xiāng)詩,但它不是簡單的思鄉(xiāng),而是一位儒士、一位有著濟世安民理想的人在行道漂泊的路上所發(fā)出的感嘆。讀到這首經典詩時,你必然會發(fā)問:“他為什么要思鄉(xiāng)?他不是可以回去嗎?”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就應引導學生,讓他們從中感受到古代儒士的濟世安民理想與艱難現(xiàn)實和人生痛苦的糾纏,從中感受到古代儒士的偉大人格力量,這才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教育。
那么,是不是經典就不重要呢?經典就不需要閱讀呢?事實上,并不是如此,閱讀經典固然重要,但閱讀經典絕對不是目標,我們要傳承的是經典背后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
二、初中學生選擇經典的標準
1. 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經過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江蘇省學生對曹文軒的《草房子》、丁立梅的《風是一朵花的香》,以及畢飛宇的《推拿》等比較偏愛,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筆者認為,大概是因為他們能從這些耳熟能詳?shù)淖髌分谢蚨嗷蛏俚乜吹阶约旱挠白樱赃@部分作品往往備受學生青睞。此外,受各地中考語文閱讀短文的影響,學生在閱讀時也會特別注意具有地域文化的作品,如2017年貴州省的中考試題就是《多姿多彩的貴州酒文化》,四川省的中考考題就是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節(jié)選)。
2. 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比如,郭敬明、韓寒的作品雖然稱不上是經典,但學生還是對他們的作品青睞有加。此外,董卿的最新力作《朗讀者》也受到很多學生的喜愛。
3. 契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對閱讀不感興趣,經典作品再怎么經典,也難以讓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對啟發(fā)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毫無益處。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感興趣的往往是那些最適合其身心發(fā)展的作品,這些作品才最受他們青睞,比如,秦文君的《男生賈里》《女生賈梅》,曹文軒的《山羊不吃天堂草》,沈石溪的《大魚之道》等動物小說,都因為契合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因而深受喜愛。
所以,當部編版教材強化經典的學習時,無論是單個文本閱讀還是群文閱讀抑或是全書閱讀,我們都應該理性地看待,切不可因為要重視經典閱讀,就囫圇吞棗地閱讀,而應該全面地對待經典,并結合實際加以理解、驗證,否則就會產生片面誤解,達不到閱讀的預期目標。
綜上所述,唯有辯證地看待經典閱讀,才有可能悟得經典思想的全部和真義。一句話,經典可以作為參考,但不應執(zhí)著于經典,更不能死讀經典。
責任編輯 朱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