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鋒
【摘 要】本文以高三地理地中海氣候的深度學習為例,論述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地理課堂教學策略,提出通過設計思維導圖構建學生的知識網(wǎng)絡,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圖表設置和案例分析,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情景設置和不同尺度區(qū)域案例比較分析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特別關注特殊氣候類型,通過案例比較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地理實踐力,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地理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地理 核心素養(yǎng) 地中海氣候 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B-0077-03
地理學科高考注重考查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立足于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廣東省高考從 2016 年采用全國卷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很難適應全國卷,學生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學習地理的自信心和主動性逐漸降低。針對這種情況,本文以地中海氣候的深度學習為例探索在高三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地理核心素養(yǎng)。
一、思維導圖在地中海氣候知識網(wǎng)絡中的應用
思維導圖是托尼·博贊發(fā)明的,被引入中國后得到廣泛應用。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主題關鍵詞與知識點建立記憶鏈接,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地理學習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地中海氣候(Mediterranean climate)是亞熱帶的一種氣候類型,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氣候炎熱干燥;冬季受西風帶控制,氣候溫和多雨。其分布于南北緯 30°-40°大陸西岸附近,包括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澳大利亞西南部和南部一帶、南非西南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以及智利中部等地區(qū),因地中海沿岸地區(qū)最典型而得名。高三復習過程中需要關注基礎,回歸教材,通過地中海氣候思維導圖讓學生掌握地中海氣候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回歸教材掌握核心知識,達到構建知識網(wǎng)絡的目的,形成綜合思維的習慣。具體見圖 1。
二、通過圖表設置和案例分析,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例子: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茶樹為常綠闊葉樹,分布主要集中在南緯 16°至北緯 30°之間,茶樹生長最適溫度為 20~25℃,低于 -10℃ 易受低溫凍害;年降水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光照是茶樹生存的重要條件,要求有適宜的光照條件。而俄羅斯索契(位于 44°N附近)栽培茶樹有數(shù)百年歷史,圖 2 示意索契的位置。
分析索契適宜茶樹生長的氣候條件的成因。
【答案】熱量(氣溫)條件:一是緯度 44°N 附近,夏半年氣溫高;二是東北側山脈阻擋冬季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侵襲,冬季氣溫高于 -10℃,不易受低溫凍害;三是黑海水面面積大,水的比熱容大,冬季海水降溫慢,水溫較高,氣溫較高,海水對氣溫調節(jié)作用較強。
水分(降水)條件:一是大氣環(huán)流,位于西風帶(盛行西南風),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大量水汽;二是地形雨,水汽遇山地抬升,多地形雨。
光照條件:該地為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多晴天,光照條件好。(10 分,每點 2 分)
設計意圖:通過改編 2015 年海南高考卷,既可以促進教師對近年高考地理卷的研究,也可以讓學生在高三復習過程中掌握核心知識,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該題通過農業(yè)中茶樹種植的自然區(qū)位條件分析考查區(qū)域氣候的形成原因,學生從文字材料信息和索契的位置圖中總結出:茶樹為常綠闊葉樹,結合索契栽培茶樹歷史悠久,說明索契的氣候具備茶樹主要分布地區(qū)相似的氣候特征。注意結合題目要求從氣候條件角度來分析氣候濕熱成因,調用知識儲備,從緯度位置、大氣環(huán)流、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地形(依據(jù)等高線分布規(guī)律)等角度分析氣候熱的成因;從大氣環(huán)流、海陸位置、地形(依據(jù)等高線分布規(guī)律)等角度分析氣候濕的成因。
地理圖表的判讀與應用是高考命題的常見方式,通過該題目的練習設置,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信息和地圖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并獲得地理結論的綜合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調動和運用基本地理原理與規(guī)律遷移到具體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通過情景設置和不同尺度區(qū)域案例比較分析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一)同一地理圖表在南、北半球的對比
綜合思維指人們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是學生的內在品質,需要學生應對某一情景時加以判斷。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創(chuàng)設新的情景,引導學生對該情景問題進行思考,調動和運用地理相關知識,最后做出準確判斷。
例子:下圖是亞熱帶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計曲線圖。讀圖完成以下兩題。
1.若該地位于北半球,則該地冬季主要受( )
A.東北信風的影響 B.東南季風的影響
C.西風帶的影響 D.西北季風的影響
2.若該地位于南半球,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該地東部海域有世界著名漁場
B.該地東部近海等溫線向北彎曲
C.該地氣候的成因是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
D.該地氣候的成因是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從累計類圖表中總結出:要注意理解累計的意義,5 月的讀數(shù)減去 4 月的讀數(shù)即為 5 月的降水量。該地大致從 10 月到次年 4 月,月降水量都在 100 mm 左右,而從 5 月到 9 月,月降水量較少,在 50 mm 以下,特別是 5 月到 8 月,月降水量很少。小題 1:若該地位于北半球,應該是亞熱帶氣候類型中冬雨型(12 月到次年 2 月北半球為冬季)的地中海氣候,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小題 2:若該地位于南半球,應該是亞熱帶氣候類型中夏雨型(12 月到次年 2 月南半球為夏季)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東部近海有暖流流經(jīng),受暖流的影響,近海等溫線向高緯度(南)彎曲,B 錯誤。該地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形成雨熱同期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C 項正確。
(二)同一地理圖表在山脈南、北兩側的對比,注重考查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例子:下圖為某山脈南、北兩坡氣候資料圖,實線表示氣溫,虛線表示降水。據(jù)此回答以下兩題。
1.該山脈( )
A.南坡為迎風坡 B.北坡自然帶數(shù)目多
C.南坡相對高度大 D.地處南半球低緯
2.山脈基帶是( )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B.亞寒帶針葉林帶
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D.溫帶草原帶
設計意圖:該題目橫坐標有兩個,分別是降水量和氣溫,培養(yǎng)學生定性分析和定量(特別是關鍵值)分析相結合的綜合思維能力。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總結出該山脈同一高度 7 月氣溫大于 1 月,位于北半球,南坡氣溫高,為向陽坡。南坡 200 米海拔高度處 1 月降水大于 100 毫米,北坡 200 米海拔高度處 1 月降水大約 75 毫米,南坡降水量大于北坡,故南坡為迎風坡,A 正確。小題 2 該地山麓南坡 7 月氣溫高但降水少(7 月氣溫大于 15℃,降水量小于 20 毫米),1 月氣候溫和多雨(最冷月氣溫大于 0℃,1 月降水量大于 100 毫米),雨熱不同期,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自然植被具有耐干熱特征的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曲線圖和折線圖在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的概率很高,可以綜合考查學生分析判斷等綜合思維能力,通過設置情景和不同尺度區(qū)域案例比較分析,培養(yǎng)學生從多個維度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進而認識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和認識地理問題的能力。
四、特別關注特殊氣候類型(似是而非),通過案例比較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例子:圖 a 是 40°N 某區(qū)域的地形剖面圖,圖 b 是圖 a 四地中某地的氣候資料圖,折線為氣溫變化曲線,柱狀圖為降水變化曲線,讀圖回答問題。
1.圖 b 所示的氣候類型是( )
A.溫帶季風氣候 B.溫帶海洋性氣候
C.溫帶大陸性氣候 D.地中海氣候
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從圖中獲取以下信息:由圖中經(jīng)緯度信息可以判斷,該地位于北緯 40°亞歐大陸的東岸,在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中屬于溫帶季風氣候。該圖中冬季降水相對較多,是在西北季風的作用下,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遇到地形阻擋抬升形成地形雨。
該題目可以培養(yǎng)學生從題目的文字表述和圖表信息獲取地理信息的基礎上提煉重要、關鍵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準確、完整地理解所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要掌握核心知識,綜合分析,學生在看圖分析氣候類型時不能夠僅僅根據(jù)雨熱不同期得出是地中海氣候,還要結合該地所在位置是東經(jīng) 112°到東經(jīng) 140°之間,位于亞歐大陸東側北緯 40°,該地為溫帶季風氣候。
總之,在高三地理復習備考中,我們可以通過設計思維導圖將學生的基礎知識構建成知識網(wǎng)絡,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形成綜合思維的習慣;通過創(chuàng)設新情境,提高學生的區(qū)域認知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解決地理具體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地理核心素養(yǎng)。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