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立足文本拓展職教課堂閱讀教學,提出從鑒賞的角度、感悟情感的角度、品味文字的角度、人文素養(yǎng)的角度拓展,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表達能力,引發(fā)學生心靈的律動,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立足文本 拓寬閱讀 品味文字 感悟情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B-0136-02
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見識。沒有大量的閱讀,也就沒有豐富的素材,學生說話或下筆時也就沒有可言可寫之物。對于職教學生來說,他們比普通高中學生要更早地接觸社會,更早地與時代接軌,這就要求他們要有更強的表達能力、欣賞和評價生活現象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職教語文課堂教學要立足文本,但不能只“局限于文本”,要在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情感、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的拓展。
一、從鑒賞的角度拓展,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經典,它的語言凝練,意義雋永,能給人帶來心靈的愉悅。職教學生雖然基礎知識比較薄弱,但對詩的感悟能力并不差,學習詩歌的熱情也比較高漲。在學習詩歌時,可讓學生由對一首詩的鑒賞擴展到對一組詩的甄別,由對一位詩人詩作的欣賞擴展到對與之相似或相對的幾位詩人的詩作的咀嚼賞味。教師通過文本以外的拓展閱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浮躁的心靈變得豐盈寧靜。
例如,學習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長沙》,在分析這首詞的上闋時,筆者先讓學生大聲朗讀,感知詩歌中描寫的意象——叢林、漫江、百舸、鷹、魚,再讓學生找出修飾這些意象的詞——染、透、爭、擊、翔,學生根據這些景物描寫,歸納出這幅秋景圖的特點——色彩絢麗、生機盎然,再結合詩人豪邁的抒情“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進行討論,一位偉人的形象就此躍然紙上,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讓學生贊嘆不已。講到這里,學生意猶未盡,筆者就立足于文本,把閱讀內容拓展到古人描寫秋景的詩歌中。筆者先引入杜甫的詩歌《登高》中的前四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學生也找出了這四句中的意象——風、天、猿、渚、沙、鳥,特征性詞語——急、高、嘯哀、清、白、飛回,歸納出了景物的特征:悲涼蕭瑟;接著筆者又引入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分析了這首小令中描寫的景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學生積極發(fā)言后,指出這幅秋景圖的特點是:凄涼幽靜。三組景物,三種特征,三種情感,文本以外的拓展閱讀,讓學生對詩歌中情與景的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
立足于文本,拓展閱讀教學,可以巧妙地把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也可以把課外知識遷移到課堂,這種詩歌知識的拓展閱讀,對于職教學生來說,能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
二、從感悟情感的角度拓展,引發(fā)學生心靈的律動
情感是世間最溫暖的語言。一個感情充沛、能體味各種愛的味道的人,在社會上能給人帶來善的感召力。職教學生動手能力強,渴望交流,渴望被認可,他們的情感豐富而細膩,將來要從事各種行業(yè),會在職業(yè)中傳播愛與善的理念,所以立足文本,從情感的角度拓展閱讀,會引發(fā)學生心靈的律動。
例如,胡適的文章《我的母親》抒發(fā)了對母親的深切懷念之情。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中寫了母親哪幾件事、這些事件表現了母親什么樣的品質、對“我”一生的影響是什么。文章的情節(jié)很清晰,學生歸納起來比較容易,兩個學生就完整地概括出了母親的形象:待人寬容、性格自尊,于“我”是慈母嚴父。母愛是最感人的,一些學生在分析過程中被“母親”感動,甚至流下了眼淚。筆者沒有放過這個情感教育的機會,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篇文章讓大家一起來閱讀,一篇是鄒韜奮的《我的母親》,一篇是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目的是想讓學生比較這幾篇文章中父母之愛表現形式的不同,有“慈母”“嚴母”“慈父”的區(qū)別,但對子女愛的真諦卻永恒不變,學生在拓展式的閱讀中,真切地品味了世間親情的美好。世間的真情除了親情外,還有友情、愛情,甚至是陌生人的關愛之情,學生在世間真情的討論中得到愛的熏陶。
知識的拓展遷移能使人才華出眾,情感的拓展遷移能讓人感情豐富,職教學生更需要愛的浸潤,讓他們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從情感的角度拓展閱讀,讓學生心中充滿善與愛。
三、從品味文字的角度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
但丁說過:語言作為工具,對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之于騎士。職教學生將來要較早地進入社會,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就需要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yè)崗位需要的寫作與交際能力。學習語言,要在文本中掌握固定的語言范式,要在拓展閱讀中比較不同語言表達的意味,從而讓學生在從業(yè)之后能更暢通地交流表達,這就需要立足文本,拓展課堂中的閱讀教學,讓學生自己體味語言表達方式的重要性。
例如,朱光潛先生的文章《咬文嚼字》闡述的觀點是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語境以及不同的語序所表達的意思、情感等都不同。在教學中,筆者先找學生比較不同句式中所表現的情感意味的不同:“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先得界定對方屬于“沒有骨氣”,感情不強烈,“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直接陳述對方沒有骨氣,帶有強烈的憎惡感,學生在實際朗讀中了解了句式表達對句子情感的重要性。接著我們又分析了賈島在“推”與“敲”上斟酌的必要,感知不同的字詞對應不同的語境。學生通過誦讀和分析,對語言的表達規(guī)律很有興趣,筆者就又拓展補充了魯迅《祝?!分械囊欢卧挘渲袃蓚€句式“祥林嫂,你放著吧”和“你放著吧,祥林嫂”,語序不同,情感也不同,表達了四嬸對祥林嫂態(tài)度的變化——由同情到厭棄。
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一字之差,謬以千里”,“一字之師,終身受益”。品味語言的規(guī)律,感知語言的色彩,對職教學生將來職業(yè)的選擇尤為重要。
四、從人文素養(yǎng)的角度拓展,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西塞羅說:人文素養(yǎng)之于心地,其重要猶如食物之于身體。人文素養(yǎng),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德行、價值觀以及其他的一切內在的優(yōu)秀品質,它崇尚美好,追求精神的豐盈。職教學生的行為習慣一般較差,思想意識上往往存在偏差,甚至有學生會“破罐破摔”,缺少對自我品質的砥礪,缺少對人生的規(guī)劃。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健全、健康的人格。
例如,在學習郝爾曼·黑塞的《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一文時,所有的學生都受到了精神上的震動。郝爾曼是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在書中告知我們: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肯定熱愛讀書,以讀書為樂,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獲得真正的教養(yǎng)。書中有一句話對學生觸動挺大:“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痹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很多學生就自身現狀分析了對這句話的深刻感悟:一些“消遣性”的報紙雜志,一些咖啡廳、舞廳只會使我們的靈魂更加淺薄,要想充實空虛的靈魂,那就需要接觸文學巨匠,了解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巨大的精神財富。學生理解到這個層面,可以說是獲益匪淺。文章告知學生“要想獲得真正的教養(yǎng),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筆者又給學生準備了兩篇文章。一篇文章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老人與海》,文中寫了一位叫桑地亞哥的老人經過三天兩夜捕捉了一條大馬林魚,回家途中又與鯊魚殊死搏斗,終于拖回岸一副光禿禿的骨架。文章塑造了一個打不垮的“硬漢”形象,很多學生記住了海明威的名言:“一個人可以毀滅,但不可以給打敗。”另一篇文章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文中寫了史鐵生自己在 20 多歲的年紀失去雙腿,雖然有過暴躁與絕望,但最終在冷靜的思考中感悟了生命的真諦,完成了生命的自我救贖。兩位主人公面對不幸命運時的堅強、樂觀和不放棄,是對學生靈魂的一場洗禮。
閱讀經典作品,就是和高尚人物進行靈魂的對話,接受他們優(yōu)秀品質的熏陶。立足文本,拓展補充相應的閱讀,讓學生接近書中人物,感受其精神品質,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
總之,立足文本,拓展文本,就要努力做到讓拓展的內容與課堂教學渾然一體,從知識水平和精神世界對學生教化熏陶,啟發(fā)學生的心智,豐富學生的情感。
【參考文獻】
[1]吳 旺.淺談中職語文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必要性[J].職業(yè),2017(23)
[2]黃永英.對語文新課程特點的認識、探究與反思[J].中學語文,2015(15)
[3]吳永軍.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歸文本——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策略例談[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
【作者簡介】李天宇(1962— ),男,廣西桂林人,南寧市第三職業(yè)技術學校講師。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