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扶貧攻堅是當下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都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試想如果每一個人包括名人在內,都來為扶貧出主意,想辦法,甚至出把力,或許完成扶貧任務會更快更好一些。
其實在古代,許多有愛民情懷的名人政要也做了許多扶貧濟困的工作。而且他們的做法非常巧妙獨到,今天讀來也很受啟發(fā)。
王羲之畫像
如今的名人代言廣告已經成為常態(tài),可是大家還不知道,古時候就有名人代言“廣告”,可是他們是為了扶貧才這么做的。
屈指先數(shù)的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他以自己的書法為貧困群眾代言廣告。有史料載:一次,王羲之見到一個貧窮的老婆婆在集上叫賣竹扇。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人們的興趣,賣不出去,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很同情,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幾個字,隨后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就行了?!崩掀牌耪账脑捵隽?。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籃子竹扇馬上就賣完了。王羲之不僅沒有收費,反而用自己的書法幫老婆婆渡過了難關,其人生境界非同一般。
宋代的大文豪蘇軾也多次做過同樣的事。據(jù)南宋莊綽《雞肋編》載:當時蘇軾被貶到海南島,恰遇一個賣馓子的老婦人因為生意不好而發(fā)愁。蘇軾同情老婦人的境況,欣然揮筆為老婦人作了一首廣告詩:“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暖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边@首詩以準確的描述和豐富的想象,把馓子勻細、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huán)釧的形象刻畫出來,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動。老婦人得到這四句詩,就把它貼到門上,這還真成了活廣告,老婦人的馓子店馬上顧客盈門,收入倍增,一家人的溫飽解決了。能夠主動用詩歌扶貧百姓,恐怕蘇軾算第一人吧。
梅國楨畫像
在古代,官員的權力很大,用歪了誤民害民,用好了造福百姓。其實,這當中也不乏一些開明的官員,主動維護群眾利益,在執(zhí)法中扶貧濟困。
明代名臣梅國楨就是一位頗具謀略的官員,在河北固安當縣令時,他辦案中靈活機智幫助百姓減去了債務。據(jù)馮夢龍《智囊全集》記載:當時固安縣多出宦官,這些宦官在縣里放高利貸,盤剝百姓,固安的地方官從來也不敢過問。一天,有位宦官送給梅國楨一塊豬蹄,目的是想要梅國楨為他討債。梅國楨知道這兩年鄉(xiāng)下收成不好,百姓很苦,就盤算了一個辦法,來幫助百姓開脫。
于是,梅國楨命人烹調豬蹄,設宴款待宦官,并把欠錢的鄉(xiāng)民叫來官府,斥責他們欠錢不還。鄉(xiāng)民們卻紛紛哭訴自己的貧窮,梅國楨故意大聲怒罵道:“宦官大人好心借錢給你們,你們竟敢哭窮賴債,今天你們一定要還清所有債務,否則我就打死你們!”鄉(xiāng)民們都哭喪著臉離去。
一旁觀看的宦官不免有些心軟,梅國楨也察覺到宦官態(tài)度軟化了,就再度把欠錢的鄉(xiāng)民叫來,梅國楨皺著眉對他們說:“我也知道你們很窮,但是我實在出于無奈,現(xiàn)在為了償清債務,只有賣掉你們的妻兒來還錢,但我也不忍心讓你們骨肉驟然分離,所以特別再寬限一天,今夜就與妻子訣別吧,此生恐怕不能再相聚了?!编l(xiāng)民們聽了,忍不住都痛哭失聲。
這時,梅國楨的加溫果然有效,良心未泯的宦官看到百姓的窮苦狀況,也不禁落淚,當場打消討債的念頭,并且把借條都撕毀了。從此,其他的宦官討債也從寬處理。
到了清代,有一位叫施世綸的清官,被老百姓稱為“施青天”,他常常在辦案時幫助窮苦百姓解燃眉之急。據(jù)清《施案奇聞》載:施世綸在揚州知府任上時,為了維護百姓利益,巧判了一樁盜茄案,為貧困百姓挽回經濟損失,使孤兒寡母領受幫扶的溫暖。
有一個城外雙楊村的老婦人報案說,他們孤兒寡母種了幾畝茄子,每日辛勤澆灌,百般呵護,結的茄子都很大,實指望賣點錢償還債務,不料接連幾夜被賊偷。看著可憐兮兮的老婦人,施世綸心中無限同情,對盜賊更是痛恨,這樣的困難戶他們都下得去手,實在可惡。可是茄子實乃消費品,盜賊偷去賣了,就無憑無據(jù),如何破得此案。施世綸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第二天,施世綸讓人把市場上賣茄子的全都帶到衙門,把他們的名字一一貼到自己的擔子上。施世綸挨個察看他們的茄子后,大聲吩咐道:“將偷茄人白進忠、白進義帶上聽審?!蹦嵌诉B連喊冤,施世綸喝道:“你們何冤之有,看看你的茄子,要是你們自家種的茄子,還沒長大的你們舍得摘下來賣嗎?你再看看你們的茄子個個都有針眼你知道嗎?”二人一看傻眼了。原來,施世綸讓老婦人回去后,在自家的茄子扎上針眼。二人果然中計,又連夜再次偷盜。最終,老婦人母子得到賠償,高興而去。
鄧鐘岳畫像
古代名人的扶貧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文化扶貧,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鄧鐘岳是清代山東聊城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狀元。他就曾用文化扶持了一個貧困的忠良之后,令人欽佩不已。
據(jù)清陳康祺《郎潛紀聞》載:雍正四年(1726年),鄧鐘岳出任江蘇學政,一次在南京院試考秀才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位姓史的童生(未考上秀才的,無論年齡多大,都稱童生),40多歲了,在履歷表上“祖父”填著“史可法”三字,感到有些奇怪。因為,傳說中一般認為民族英雄史可法全家殉難,已經無后,怎么又冒出個孫子來?看這個史童生窮困潦倒的樣子,肯定試圖通過考中秀才改變一家人的生活。
鄧學政便找史童生詢問情況。他說,他的確就是史可法的親孫子,當年史可法督師揚州抗清,將家小安頓在金陵。史可法兵敗殉國后,家屬或自殺或被殺,只有一個懷孕的妾幸免,并于亂后生了個兒子,這才有了他。鄧鐘岳又向當?shù)乩闲悴抛隽藦V泛的調查,大家都無異言,便有心要照顧這位貧困的忠良之后。
經過再三思考,鄧鐘岳還是破格錄取了他,并向考生們解釋道:“這個人不能單看文章。”史秀才因而終生得以保住秀才資格,可以領取一定的生活費,其家境也因此得到改善。
在清代,還有一個新科狀元題詞巧助發(fā)小致富的故事,更是體現(xiàn)了文化的魅力。據(jù)《廣東歷代狀元》載: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狀元林召棠,衣錦還鄉(xiāng)廣東吳川。他的發(fā)小開了個粥店,生意冷冷清清,陷入困境。林召棠專門帶了禮物,前往看望,想幫助發(fā)小一把。正巧,發(fā)小的妻子請他給題個店名。林召堂靈機一動,提筆寫下了“弓弓店”兩個大字,落款寫上“道光癸未欽賜狀元及第林召棠題”。發(fā)小夫婦非常高興,馬上請人制成大匾,在店門上方懸掛起來。過往行人見是狀元親題,紛紛趕來觀看欣賞。狀元書法娟秀遒勁,每個字都十分有力,就是“粥”字中間少了“米”字,剩下兩個弓字,豈不成了別字。一時間狀元寫別字的消息迅速傳開,人們成群結隊地前來觀看,品頭論足。此時,正是夏天,天氣炎熱,人們欣賞了字都順便進店,買上一碗涼粥喝。發(fā)小的粥店一下子就火了。僅一個月下來就賺下了過去一年才賺到的錢。后來狀元才告訴他們:“我那次題字‘粥’字中間的米字是故意漏掉的。而且正是因為沒有‘米’,你們店里的‘米’才多起來嘛?!绷譅钤鲐氄媸欠龅搅它c子上,文化也是生產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