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山 梁 波 張小亮
(江西省核工業(yè)地質局測試研究中心, 南昌, 330002)
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在保障海域船舶航行安全和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VTS主要由雷達子系統、VHF通信子系統、信息傳輸子系統等組成。
VTS雷達運行期電磁輻射環(huán)境影響主要是雷達子系統和VHF通信子系統產生。VTS雷達工作頻率(9 375 MHz)處于超高頻范圍;VHF通信系統工作頻率(154.4~174 MHz)處甚高頻范圍。VHF通信基站的等效輻射功率為60.7 W,屬于豁免通信設備[1]。本文分析評價VTS雷達的電磁輻射環(huán)境影響。
表1、表2分別列出了VTS雷達系統雷達天線和收發(fā)機的技術參數。
表1 VTS雷達系統雷達天線技術參數
表2 VTS雷達系統收發(fā)機技術參數
VTS雷達工作于超高頻波段,采用脈沖發(fā)射方式。根據國家標準GB 8702——《電磁環(huán)境控制限值》[1]表1:“100 kHz以上頻率,在遠場區(qū),可以只限制電場強度或磁場強度,或等效平面功率密度;在近場區(qū),需同時限制電場強度和磁場強度。對于脈沖電磁波,其功率密度的瞬時峰值不得超過限值的1 000倍,或場強的瞬時峰值不得超過限值的32倍”。以及環(huán)境行業(yè)標準《輻射環(huán)境保護管理導則 電磁輻射環(huán)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2]4.2節(jié)規(guī)定:為使公眾受到的總的照射劑量小于GB 8702的規(guī)定值,對單個項目的影響必須限制在GB 8702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評價時,對于由國家環(huán)境保護部負責審的大型項目可取GB 8702中場強限值的,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他項目則取場強限值的,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為評價標準。
根據以上規(guī)定計算,得出VTS雷達電磁環(huán)境評價的標準列于表3。
表3 VTS雷達電磁環(huán)境評價標準
VTS雷達天線電磁輻射區(qū)分為近場區(qū)和遠場區(qū)。近場區(qū)電場和磁場沒有固定關系,遠場區(qū)則隨著距離呈規(guī)律性變化。根據天線波束形成理論中遠近場的分界計算公式[3]:
r=D2/λ
(1)
式中,r為遠近場分界距離,m;D為天線為最大口徑,m;λ為輻射源工作波長,m。
將VTS雷達相關參數代入式(1),得VTS雷達天線電磁輻射區(qū)近場區(qū)、遠場區(qū)分界計算結果列于表4。輻射區(qū)分界如圖1所示。
圖1 VTS雷達天線近場、遠場區(qū)分界示意圖
脈沖雷達天線輻射平均功率等于發(fā)射機輻射脈沖功率與脈沖寬度和脈沖重復率的乘積。按最大脈沖寬度(1 000 ns)及最大脈沖重復率(4 400 Hz)條件計算,VTS雷達最大平均輻射功率為:
P平均=25 kW×(1 000 ns)×4 400 Hz=110 W。
VTS雷達脈沖發(fā)射功率25 kW,最大平均輻射功率110 W,系統傳輸損耗-3 dB,雷達天線增益35 dB,則脈沖峰值等效輻射功率:
最大平均等效輻射功率:
由于近場區(qū)屬于感應場,場與發(fā)射源、與作用對象之間存在著能量交換以及電磁波相位干涉相消的情況,對于矩形縫隙天線的近場區(qū)的電磁影響尚未有合適的預測方法,故采用遠場軸向預測模式估算VTS雷達近場區(qū)的場強值。
3.3.1場強瞬時峰值
根據VTS雷達工作模式及遠場區(qū)功率密度、電場強度、磁場強度計算公式[4]:
(2)
式中,p峰值為功率密度瞬時峰值,W/m2;P為脈沖發(fā)射功率,W;G為天線增益,倍數;r為計算點與天線軸向距離,m。
(3)
式中,E為電場強度,V/m;p為功率密度,mW/cm2;3763.6為電場強度(V/m)與功率密度(mW/cm2)的自由空間本征阻抗。
(4)
式中,H為磁場強度,A/m;p為功率密度,mW/cm2;37.636為磁場強度(A/m)與功率密度(mW/cm2)的自由空間本征阻抗。
計算得VTS雷達天線近場區(qū)軸向不同距離的功率密度、電場強度、磁場強度瞬時峰值結果列于表5。
表5的計算結果表明,VTS雷達天線軸向51 m以遠的瞬時峰值能同時滿足標準近場區(qū)電場強度681.6 V/m和磁場強度1.824 A/m的要求。
3.3.2平均場強
考慮VTS雷達掃描的相關參數,根據遠場區(qū)軸向功率密度、電場強度、磁場強度計算公式[4]:
(5)
式中:p平均為功率密度平均值,W/m2;P平均為平均發(fā)射功率,W;G為天線增益,倍數;r為預測點與天線軸向距離,m;ηS=0.0013為掃描占空比。
得VTS雷達天線近場區(qū)軸向不同距離的平均功率密度、平均電場強度、平均磁場強度計算結果列于表6。
表6的結果表明,VTS雷達天線軸向9 m以遠的平均場強能同時滿足近場區(qū)電場強度9.57 V/m和磁場強度0.025 A/m的單個項目評價標準要求。
3.3.3達標距離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按最大值考慮,VTS雷達天線軸向51 m為水平達標距離。
VTS雷達天線仰角為0°,主瓣垂直波束寬度為19°。保守考慮,對處于垂直波束寬度范圍的垂直電平取0 dB,處于垂直波束寬度范圍之外的垂直電平取-3 dB。將各垂直角度范圍內垂直電平值及參數代入式(6):
(6)
式中,d為垂直達標距離,m;L為水平達標距離,m;φ=19°為主瓣波束寬度。
表5 VTS雷達天線軸向不同距離功率密度、電場強度、磁場強度瞬時峰值計算結果
表6 VTS雷達天線軸向平均電場強度及磁場強度計算結果
得VTS雷達天線垂直達標距離列于表7。
VTS雷達天線電磁輻射環(huán)境影響達標區(qū)域范圍如圖2所示。
(1) VTS雷達天線軸向51 m以遠區(qū)域的場強瞬時峰值同時滿足《電磁環(huán)境控制限值》[1]中規(guī)定的電場強度瞬時峰值限值(681.6 V/m)與磁場強度瞬時峰值限值(1.824 A/m)要求。
(2) VTS雷達天線軸向9 m以遠區(qū)域的平均場強同時滿足《電磁環(huán)境控制限值》和《輻射環(huán)境保護管理導則 電磁輻射監(jiān)測儀器和方法》[2]中規(guī)定的單個項目電場強度限值(9.57 V/m)、磁場強度限值(0.025 A/m)要求。
圖2 VTS雷達達標距離范圍圖
(3) VTS雷達水平達標距離(距雷達天線)為51 m;垂直達標距離0°~9.5°范圍為9 m,9.5°~90°為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