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洋湯
在微小的細菌世界里,貝氏硫化細菌算是大個子。它是一種絲狀細菌,細絲可以達到半毫米左右,每一條絲里含有成千上萬個扁平的盤狀或圓筒狀細胞。這些細絲狀的細菌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像是一條條小蚯蚓,緩慢地蠕動前行。
數(shù)不清的貝氏硫化細菌通常生活在一起組成菌落,大多以白色、毛絨絨的細菌墊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偶爾也有橘黃色的群落生活在深海熱液地區(qū)。這些橘黃色的貝氏硫化細菌總是生活在較熱的沉積物上,周圍被白色的貝氏硫化細菌包圍起來,看起來活像是一個個深海“煎雞蛋”。另外,淡水湖及咸水湖邊黑黑的泥巴里、人們避猶不及的臭水溝里都能發(fā)現(xiàn)它的身影。
對大部分生物來說,有臭雞蛋氣味的硫化氫氣體是劇毒之物,但對貝氏硫化細菌而言,硫化氫是它們最主要的“食物”,被它們氧化的硫化氫會轉(zhuǎn)化為單質(zhì)硫顆粒,儲存在它們的細胞內(nèi)。
被儲存的硫顆粒在光學(xué)顯微鏡下因折射光線而閃閃發(fā)光,像是裝飾細胞的“小鉆石”。這些硫顆粒有重要用途,它們像是被儲存起來過冬的食物,貝氏硫化細菌可以進一步將硫氧化形成硫酸鹽,從而得到生長必需的能量來源。
硫化細菌家族盛產(chǎn)“大個子”細菌,除了貝氏硫化細菌外,最引人注目的應(yīng)該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細菌—納米比亞嗜硫珠菌。
這種細菌的細胞為圓形,直徑約500微米,比果蠅的眼睛稍微大一點。三年前的一次調(diào)查中,一個直徑接近1毫米的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細胞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細菌紀(jì)錄保持者。這些細菌是如此“巨大”,我們甚至都不需要借助顯微鏡,用我們的雙眼就可以直接看到它們。
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發(fā)現(xiàn),源自1997年德國教授海德·舒爾茨(Heide N. Schulz)在納米比亞海邊的一次采樣。納米比亞的海邊淤泥富含有機物,這些有機物被厭氧生物降解后生成很多硫化氫,為硫化細菌等與硫循環(huán)相關(guān)的微生物提供了洞天福地。
舒爾茨注意到,這些淤泥里經(jīng)常會飄著一些帶狀的東西,里面有很多又大又圓的細胞。她問同事是否知道這是什么,但同事都以為這可能是某種小魚小蝦的卵,因為它們的個頭太大了,完全超出了當(dāng)時對細菌大小的認(rèn)知。通過對這些細胞的進一步分析,她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些細胞并不屬于魚類,而是一種細菌。
她當(dāng)即決定將這些超級“巨大”的細菌稱為“嗜硫珠菌”。因為這種圓形的細菌像貝氏硫化細菌一樣,將硫化氫氧化成單質(zhì)硫顆粒儲存在細胞里,在光學(xué)顯微鏡下硫顆粒會閃爍奪目的光彩,使得整個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細胞泛著微微的“珠光”,像極了飽滿圓潤的珍珠。而它們通常是成鏈狀存在的,有共同的外膜系統(tǒng),在自然狀態(tài)下看起來像是一串串美麗的“珍珠項鏈”。硫珠菌巨大的體積源于細胞內(nèi)裝著硝酸鹽溶液的大泡囊。在氧氣不夠用的情況下,這些硝酸鹽溶液也可以和硫化氫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yīng),生成硫單質(zhì)。
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拉丁名為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前半部分中,Thio指和硫相關(guān)的,margarita可不是大家熟悉的瑪格麗特雞尾酒,拉丁語中的margarita指“閃耀著柔和光澤的珍珠項鏈”。后半部分則指納米比亞,這種細菌第一次被發(fā)現(xiàn)的地方。
海洋中還有另一種和納米比亞嗜硫珠菌大小相似的細菌—費氏刺尾魚菌。它屬于梭菌屬,顧名思義,這些細菌有梭子一般的形狀。其長可達700微米,寬約80微米,周身布滿鞭毛,依靠鞭毛的運動游到不同的地方。
費氏刺尾魚菌的繁殖方式非常獨特。我們知道絕大多數(shù)微生物都是通過分裂生殖,即一個母細胞長大分裂成兩個相同的子細胞。但費氏刺尾魚菌的繁殖卻更像“胎生”:母細胞的兩端各產(chǎn)生一個非常細小的、像孢子般的子細胞,這兩個子細胞會在母細胞體內(nèi)慢慢長大。子細胞長成后,母細胞死亡并消解,將兩個子細胞從中釋放出來。
這些大到違背我們直覺,甚至肉眼可見的細菌,完全推翻了我們曾經(jīng)認(rèn)為的微生物的極限大小,在生命進化演義中構(gòu)成了重要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