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歷史上,大理素有“妙鄉(xiāng)佛國”的美譽,無論是在南詔或是大理國時期,上至歷代國主,下至尋常百姓,人們極盡能事,鑄佛萬尊,家家供佛,形成了“葉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的佛事盛況。尤其是從唐中期到晚明時期,大理“無山不寺,無寺不僧”,多達360余座寺院在此拔地而起,滇西最著名的崇圣寺、無為寺、感通寺等古剎享譽海內外,無極、擔當、虛云等一代宗師名僧也名揚四海,使大理成了遠近聞名的“佛國”。
如今,不少佛寺依然存留在蒼山之麓,洱海之畔,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成為大理佛教建筑的典范。
公元8世紀前后,大理就與印度、西藏、四川等地產(chǎn)生了文化交流,因此,佛教傳入較早。當時,傳入大理的佛教,包括南傳、北傳、藏傳三大佛教體系,在此相融共生,形成一種名為“阿吒力教”的信仰,也被稱為“滇密”。
南詔(738-902年)中期,佛教已在洱海地區(qū)盛行,“葉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等詩句即是明證。印度僧人到大理傳播佛教的故事也屢有記載,其中的贊陀崛多即是一位深受南詔王豐佑器重的印度高僧,被豐佑尊為“國師”。
唐宋時期,在大理地區(qū)出現(xiàn)了南詔、大理國兩個前后相繼的地方政權。南詔把觀音幻化的故事作為自己立國的依據(jù),并把佛教奉為國教,不僅王室成員皈依佛法,舉國上下還教諭其民眾虔敬三寶,恭育三皈。三皈指皈依佛、法、僧,“勸民每家供奉佛像一堂,誦念經(jīng)典,手拈素珠,口念佛號”“勸民每歲正、五、九月持齋,禁宰牲口?!睋?jù)史料記載,南詔造佛像極為頻繁,如南詔王勸龍晟“鑄佛三尊,送佛頂寺,用金三千兩”、隆舜“用金造觀音一百八像”、舜化貞“鑄崇圣寺丈六觀音”等。大理國的佛教之興盛,更是在中國歷史上所罕見,不僅官員都要從僧侶中選拔,王室成員也有很多人出家為僧。大理國王段思平建國后,為感激佛恩而年年造寺,鑄造過萬尊佛像,而從段思平起至末代王段興智,共22位國王,其中有九王禪位為僧,一王被廢為僧,退位為僧的國王占其總數(shù)的將近百分之四十五,堪稱我國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觀。
對此,元代郭松年在《大理行記》中記載道:“然而此邦之人,西去天竺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shù)珠。一歲之間,齋戒幾半,絕不茹葷飲酒,至齋畢乃已。沿山寺宇極多,不可殫記”,晚明文學家吳偉業(yè)亦稱“蒼山與洱水,佛教之齊魯”,足見當時大理佛教之盛,而也正是因為佛教興盛,人心和美,友愛和善,大理國310多年來未發(fā)生過戰(zhàn)亂紛爭,百業(yè)興旺。
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的大理,自古就有“妙香佛國”之稱。有趣的是,大理國的二十二位國王中,就有九王主動禪位為僧,這種國王“禪位為僧”的奇事,充分反映了大理國的佛教盛況。
從古至今,在大理眾多的寺院、廟堂中依然活躍著眾多信徒,其中更多的是“出家在家,在家出家”的佛徒居士。身在紅塵煙火,心系佛門靜地的人為數(shù)眾多。在這些人中,既有販夫走卒,也有仕宦名媛;既有藝人佳麗,也有在野村夫;既有功成身退的富商巨賈,也有失意落拓的作家詩人……一方面是世俗化的信仰、崇拜和修行,另一方面佛陀也無處不在,人們與神佛比鄰而居,一邊心存對神佛的信仰,一邊過著尋常的世俗生活,倒也安逸和美,其樂融融。
在大理眾多的古塔中,崇圣寺三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堪稱塔中魁首。三座古塔成品字形聳立,渾然一體而又各具氣象,雄渾挺拔而又隱忍靜穆,非一般古塔能夠比肩。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組成,三塔均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建造方式相同,但是三座塔的風格不同。立于中間的大塔叫“千尋塔”,現(xiàn)存高度69.13米,16層,屬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是中國現(xiàn)存座塔最高者之一。塔身四面逐級交錯,建有相對的券洞二孔,佛龕二孔,內置石雕佛像和菩薩像;塔頂有塔剎和大鵬金翅鳥;塔前有石砌照壁,照壁上嵌有“永鎮(zhèn)山川”四個大字。旁邊兩座小塔為錐形,是宋代建筑風格,兩座塔的高度均為42.19米,共有10級,塔身上雕有佛像、蓮花、花瓶等,每一層都不盡相同。千尋塔與南北兩個小塔的距離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之勢。
1514年5月6日,大理發(fā)生強烈地震,崇圣寺遭受嚴重破壞,千尋塔從中裂一尺許,旬日而合,堪稱大理歷史上的一段奇聞。左圖為建于宋代的崇圣寺南小塔,右圖為大理著名的標志——“三塔倒影”。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詔王勸豐祐時期(824—859年),人們先建了大塔“千尋塔”,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因為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對此,古籍《金石萃編》記載道:“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zhèn)之?!毕鄠鞴艜r修建三塔,采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xiàn)出來,故有“堆土建塔”之說。修三塔時,“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余金,歷時八年建成”。塔立后,人們又建了規(guī)模弘大的崇圣寺。
崇圣寺正是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天龍寺”,它既與大理國、南詔國存在著無法割舍的淵源,也與大理的一位歷史名人有著難解的緣分: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大理知名文人李元陽從荊州知府任上告老還鄉(xiāng),花了30年時間重修崇圣寺。他傾心于崇圣寺,去世后就葬在寺后。在《崇圣寺重器可寶者記》中,李元陽曾寫道:“寺之重器有五:一曰三塔,二曰鴻鐘,三曰雨銅觀音像,四曰證道歌、佛都匾,五曰三圣金像?!边z憾的是,這五件寶物都在歲月的風雨中泯滅,最終不知去向。
歷史上,崇圣寺三塔經(jīng)歷了大小地震達30多次,嚴重的兩次發(fā)生在1514年和1925年,大理城房屋全部倒塌,只有三塔安然無恙。其中,最神奇的一次發(fā)生在明正德九年(1514年)。當年五月六日,大理發(fā)生強烈地震,崇圣寺遭到嚴重破壞,“塔裂三尺許”,“城郭人廬盡圮,主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復合,安然無恙”,這讓后人不得不對三塔刮目相看。
在大理歷史上,無為寺是一座聲名顯赫、獨具特色的佛教名寺,它既是集皇家和皇室大臣出家修行、皇室子弟習文練武于一身的皇家寺院,又是一座高人賢達云集、武林高手輩出的伽藍精舍,其規(guī)模僅次于崇圣寺三塔。
無為寺建于唐朝中期,據(jù)傳,有天竺高僧贊陀崛多來到南詔國傳法,南詔王閣羅鳳也皈依在他門下,成為佛門弟子。為了報答師父的恩德,閣羅鳳提出要為贊陀崛多建造一座清修的寺院,地址就選在當年高僧在蒼山隱修的蘭峰下。據(jù)說,寺院建成后,大家卻為給寺廟起個名字犯了愁。這時,觀音菩薩踏云而來,聲如洪鐘,頌出偈語:“有為無為,有岸無岸,身居龍淵,心達彼岸?!庇谑?,人們便將這座寺廟取名為“無為寺”。
根據(jù)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朱有櫪住在大理期間,曾在無為寺聽經(jīng)學法,并寫了篇《無為寺記》。寺后有一汪清泉,名曰“救疫泉”,傳說泉水可以治病,吸引了無數(shù)香客前來打水。雖說難以確定此泉是否真的能治病,但泉水常年清冽、甘甜倒是實實在在的真事。寺后還有月銜橋、翠華樓、閣老巖等景觀,寺前則有800多年樹齡的香杉樹。對此,有人把八景歸納為一副對聯(lián):“坡曰曬經(jīng),風敲玉磬,趁日暖風和,跨過月橋登駐蹕;泉名救疫,樹立香杉,愛山青樹古,閑邀閣老步華樓?!?/p>
無為寺位于蒼山蘭峰之麓,離古城北門5公里,始建于唐代,曾為大理國時期的皇家寺院,明清時期又多次復修擴建。寺廟為東西向,由大門、過廳、大殿、南北廂房所組成,隱于松柏之中,環(huán)境十分清幽。
由于寺旁生長著一大片幽深而神秘的古樹林,無為寺的清寂是遠近聞名的。在這片清幽無比的樹林中,人們能夠清晰地聆聽到一片枯葉從枝頭飄落的輕響,甚至能夠聆聽到樹苔和腐葉下那些微小的生命輕若塵埃般的蠕動與呼吸。置身其中,你會覺得自己好像也變成了一只安靜的小鳥,精靈般的小軀體里,充盈的不再是都市的喧囂和世態(tài)的炎涼,而是一片空靈的萬籟,一片仿若來自大自然的和諧與澄明……
無為寺推崇“無為即有為”的理念,歷史文化厚重,又兼為皇家寺廟,地位十分尊貴。大理國時期,曾有段思英、段素隆等8位皇族在此出家修行。雖然是皇家寺院,無為寺也并不拒絕貧民的蒞臨,它允許你私藏相思,身帶癆疾,即便是馬夫、雜役或是下人,皆可在此習修佛法,看透生死。
我常想,無為寺前的香杉古木,是否會記得蕓蕓的眾生,有誰來過,又有誰去了?反正,來了,去了,抑或留下了,都是因果,也都是緣分。
感通寺舊稱“蕩山寺”,位于蒼山圣應峰南麓、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它背靠四季積雪不化的蒼山,面對煙波浩淼、白帆點點的洱海,集天地之靈氣于一身。
據(jù)《蕩山志略》記載,蕩山寺始建于漢,重建于唐。據(jù)傳,南詔高僧李成眉云游至此,發(fā)現(xiàn)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就把樟木禪杖插在地上,說若此地能建寺就讓禪杖成活。果然,禪杖就地生根,李成眉就在這里修建了感通寺。
關于感通寺,還有另外一個神奇的傳說。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感通寺的住持無極大法師前往南京朝覲明太祖朱元璋,同時還帶去了一匹白馬和一株茶樹。進獻時,正好是初春時節(jié),白馬嘶鳴,茶樹開花,明太祖認為馬嘶花放是大明江山的吉祥之兆,便給無極和尚賜名為“法天”,并授其大理府僧綱司都綱一職,即當時管理佛寺的大和尚,而且還賜詩18首送歸。全山僧眾在迎接無極歸來的地方,后來也建了寺廟,稱為“班山”(今感通寺山門下側)。從此,感通山寺廟大興,明末高僧擔當曾題聯(lián)道:“寺古松森,西南覽勝無雙地;馬嘶花放,蒼洱馳名第一山。”
感通寺歷史久遠,歷經(jīng)滄桑,幾度興衰,極盛時期有達36所庵院的規(guī)模。相傳正殿為“大云堂”,在今感通寺西南,有遺址尚存。還有“班山”(白族古語中“山”與“寺”同義)等重要建筑,大部分毀于清咸同年間的戰(zhàn)亂?,F(xiàn)存廟宇均為清光緒后陸續(xù)重建,1981年以來逐漸修復。
明代成歷九年(1581年),大理文人李元陽在其所撰寫的《重建感通寺記》中寫道:“大理城南十里,西入山谷有寺曰感通,唐初李成眉賢者所建”,并將“感通”二字的含義詮譯為“況天下之物,未有城而不通,而感之也又焉有不通者哉……不得其理不能感……感而遂通”。到了明洪武年間,共建蓋寺庵“三十六院”。明代末期,寺庵滌蕩損毀。清初重建時,寺庵下移至今址,現(xiàn)遺存一寺一庵(大云堂和寂照堂)和七塊碑刻,記述了寺庵的興衰。緊靠大云堂后,有一座舍利塔形的擔當墓,高3.5米,碑文記載了擔當?shù)纳健?/p>
感通寺地處清幽,靈息吹拂。走進寺廟,院內花草植物眾多,柏樹、丁香、桂花、海棠、大麗花隨處可見;右側花園還有翠竹、臘梅、羅漢松,以及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茶樹。說到茶,感通寺里的兩棵古茶樹只是感通茶的代表,在其寺院后面的山坡上,歷史上都曾種有茶園,出產(chǎn)的大理感通茶是與普洱茶、太華茶齊名的“云南三大名茶”之一。對此,徐霞客曾在游覽感通寺后記載道:“中庭院外,喬松修竹,間作茶樹,樹皆高三四丈,絕與桂相似”,清代余懷的《茶苑》也曾記載道:“感通山崗產(chǎn)茶,甘芳纖白,為滇茶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