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強
【摘 要】孔子的仁學思想,不僅超出了時代政治思想的束縛,同時對原有的道德思想范圍進行了再次擴充。從孔子提倡的“仁學”本質的角度進行分析,能夠發(fā)現(xiàn)其屬于一種人生哲學和人道哲學的內容?;诖?,論文對孔子所提倡的仁學思想進行了簡單論述,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和宣揚的核心內容,旨在為華夏人文思想的傳播提供一份助力。
【Abstract】Confucius' benevolence thought not only exceeds the shackles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times, but also expands the scope of the original moral thought again. Analyzing the essence of "benevolence" advocated by Confucius, we can find that it belongs to the content of a kind of philosophy of life and humanism.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advocated by Confucius, and expounds Confucius' benevolence thought and the core contents of its propaganda from three aspects, so as to provide a help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humanistic thought.
【關鍵詞】孔子;仁學;思想
【Keywords】 Confucius; benevolence; thought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5-0082-02
1 引言
在孔子學說中,仁學思想一直都貫穿始終。了解孔子提倡的仁學思想,首先就需要針對仁學的含義進行深入了解,才能真正對孔子的仁學思想產(chǎn)生共鳴,繼而將其發(fā)揚。另一方面,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過于追求物質層面的滿足,而對于思想層面的追求則愈發(fā)匱乏,從而導致社會中各類與道德規(guī)范相矛盾的事件頻發(fā),基于此,針對孔子仁學思想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對于提升國民精神層面的水平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2 孝親悌弟,為仁之本
在《論語·學而》中,曾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痹撜Z句雖然是由孔子的弟子有子說出,但是,也能夠充分代表作為其人生導師的孔子所傳播的思想的內涵[1]。有子會在言論中提到將人人與人之間的“孝順”作為“仁學思想”思想發(fā)揚的本源,是具有一定依據(jù)的。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孝”是作為一種最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標準存在的,具有很長的發(fā)展歷史。在殷商時期,就已經(jīng)十分重視“孝”的地位,并且將不孝作為犯罪的一種衡量標準。由此可見,孝是仁學思想的傳播之本。
在仁愛思想的研究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仁愛思想開展的最基本的內涵就是做到“愛親”,就是“孝悌”,此種狀態(tài)下的仁愛,是一種源自于血緣和親情的一種最本能、最為基礎的愛護親人的感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曾經(jīng)提到:“仁,親也?!笨芍?,“仁”的本質,就是需要去愛護親人,保護親人。《中庸》中,也曾經(jīng)記載道:“仁者人也,親親為”[2]。而《孝經(jīng)》中也記載了孔子言論:“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逼渲兴U述的核心內容就是說進行愛親的過程中,最主要同時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做到對父母雙親的尊敬、孝敬和對于平輩兄長姊妹之間的愛。另一方面,在前文中的《論語·學而》中提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痹谶@句話中,“為仁之本”內的“為”這一字,主要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指代為“行”,即親自行動進行實踐的意思,這代表著“孝悌”是一種行使“仁”的一種實踐方法,“仁”的核心主要需要通過“孝悌”這一行為的完成才能夠進一步凸顯出來。另一種解釋是指“是”,這代表著“孝悌”是“仁學思想”開展的基礎,即“仁”需要站在“仁”這塊石頭上才有發(fā)揮的空間,從本質上進行兩者之間的關系分析,“孝悌”是“仁”思想傳播的重要外在表現(xiàn)。綜合兩種解釋來看“孝悌”的存在不僅是人類在情感方面的喜愛,同時也是一種實踐,換言之,即“孝悌”是行“仁”之法。
3 愛有等差,層層外推
在《論語·學而》中,有“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的論述,主要強調的就是愛有等差的意義,而核心的內容就在于做到克己愛人。在孔子看來,“仁學思想”中的“仁”就是一種“愛”。但是,此種愛與墨家的兼愛、西方《圣經(jīng)》中的博愛存在著較大的區(qū)別,而是一種等差之愛,推己及人,層層外推。在孔子所述的儒家思想中,所極力強調的“愛人”,是在普遍愛護眾生的基礎之上,體現(xiàn)出遠近有別的愛人。此種愛與泛愛、兼愛以及博愛之間具有較多的不同之處,而是將愛人的重點集中在了親疏分明的方向上,之所以如此定義,是因為諸如博愛、兼愛亦或泛愛,都是屬于人的思想中的理想狀態(tài),真正實現(xiàn)的幾率十分渺茫[3]。在此基礎上,孔子在自身宣傳的“仁學思想”中強調的等差之愛,比較貼合于人性的特征,比較平民化,繼而使得接受等差之愛思想的人不會在學習之后與他人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疏離之感。相反,當人們接受了孔子提倡的等差之愛后,會使得自身的思想體系更加接近于平民煙火之中,繼而更加快速有效的融入社會,滿足人類自天性產(chǎn)生隨之而來的情感需求。
綜合而言,孔子所提倡的在“仁學思想”中提倡的等差之愛,是一種層層推出的愛,站在親情的角度上來看,對于人倫關系的構造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孔子的“仁學思想”中,核心是為“孝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空巢老人的數(shù)量正在逐年增長,如果人人都依照孔子所提倡“仁學思想”中的愛有等差理念去對待父母,將父母設為等差的頂級,然后在層層外推自身所能夠付出的愛,那么,現(xiàn)代社會中的空巢老人現(xiàn)象必然得以解決。
4 仁民愛物,兩不偏廢
在《論語·鄉(xiāng)黨》的通行本中,論述了這樣一句話:“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但是,在筆者看來,應該將其斷句為:“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否字之省寫)。問馬?!蔽ㄓ腥绱?,才能充分凸顯出孔子在“仁學思想”中仁民愛物、兩不偏廢思想。在整部《論語》中,共有502章,單獨論述“仁”的章節(jié)就有50多章,而單獨的“仁”自出現(xiàn)就多達100余次,由此可見,孔子的仁民愛物之心。在孔子接人待物的過程中,經(jīng)常秉承著以“仁”為主的理念,孔子在曾經(jīng)提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豆遍L》”、“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論語·鄉(xiāng)黨》[4]??鬃訐碛心軌蛑螄舶畹乃枷?,同時其也具備圣者仁心的廣闊胸懷。在“仁民愛物”思想的傳播中,孔子強調,人在世間活過一次,物應該同人一樣,同樣擁有享受愛的權利,兩者之間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
以《左傳·莊公十一年》為例:“禹湯罪己,其興也淳焉,萊封罪人,其亡也忽焉?!痹摲N事件的發(fā)生,在當時的古代社會中十分普遍,致使整個社會都形成了一種比較畸形的思想狀態(tài),因為夏禹在傳位時傳子不傳賢,形成了奴隸制統(tǒng)治階級,諸多歷史學家對其持有貶低態(tài)度[5]。但是,夏禹在統(tǒng)治期間做到了脫手抵足平治理水患,依舊是以為古代賢明仁君,孔子對其評價為:“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甩神,惡衣服而盡力乎溝恤。禹,吾無間然矣”。通過孔子對夏禹的評價能夠得知,孔子在自身的“仁學思想”中十分注重仁民愛物,兩不偏廢。
5 結論
綜上所述,在孔子的“仁學思想”中,主要強調的是對于世間萬物的仁愛,在愛人的過程中,要做到孝親悌弟,為仁之本。與此同時,在愛人的選擇上,應該做到愛有等差,層層外推,實現(xiàn)愛人的生活化,平民化。除此之外,其在傳播“仁愛思想”的過程中還強調一定要做到仁民愛物,兩不偏廢,唯有如此,才能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參考文獻】
【1】林靈,徐煜.孔子“仁學”思想視角下和諧師生關系構建策略探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7(06):119-122.
【2】王慶忠,張榮華.孔子“仁學”教育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05):87-91.
【3】蔡雯雯.孔子的仁學思想及其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J].智庫時代,2017,29(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