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民族生態(tài)學視角的哈尼梯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水資源管理

      2018-06-22 11:30:04楊京彪夏建新馮金朝薛達元
      生態(tài)學報 2018年9期
      關鍵詞:元陽縣溝渠哈尼族

      楊京彪, 夏建新, 馮金朝, 郭 濼, 石 莎, 薛達元

      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北京 100081

      哈尼梯田由世居于云南省南部、東南部的哀牢山脈和元江流域地區(qū)的哈尼族以及其他民族人民群眾所創(chuàng)造,集中分布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南岸的紅河、元江、綠春、金平4縣,總面積達5.47萬hm2。哈尼梯田歷史悠久,據考證,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1]。哈尼梯田是典型的稻作山地農業(yè)模式,是人工創(chuàng)造的復合生態(tài)系統,亦是哈尼族最具代表性的生態(tài)文化景觀,具有經濟、生態(tài)、美學、文化、科研和社會等多重價值[2]。哈尼梯田于2007年11月15日被國家林業(yè)局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2010年6月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評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GIAHS)[3];2013年7月成功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哈尼梯田不僅以其壯觀的大地雕塑景觀聞名于世,而且成功抵御了2009—2011年期間中國西南地區(qū)發(fā)生的持續(xù)干旱天氣(又稱西南大旱),證明了其對極端干旱天氣具有極高的適應能力及其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4- 5]。

      已有的大量研究從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等多種視角進行研究,一致認為哈尼梯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維持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的關鍵因素在于對水資源合理有效的管理,并構建了如下框架:哈尼梯田復合生態(tài)系統中,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依海拔梯度自高到低“四素同構”,森林截留降水涵養(yǎng)水源,村寨控制水資源分配和利用,梯田和河谷蒸發(fā)水汽再度形成降水,形成一個完整的水系循環(huán),從而保證了源源不斷的水資源[6- 8]。該框架高度概括了哈尼梯田水資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但尚未完整地闡釋哈尼梯田水資源管理的內涵和外延,特別是對哈尼梯田水資源管理的制度建設與生態(tài)文化內涵沒有進行深入的解讀。

      本文基于民族生態(tài)學視角,結合生態(tài)學、民族學、管理學、法學等多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對哈尼梯田水資源管理的制度建設與生態(tài)文化內涵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民族生態(tài)學是研究民族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其以生態(tài)學學科為主體,與民族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相互滲透,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產生的新興學科[9- 11],以民族群體及其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構成的生態(tài)系統為研究對象,旨在闡明不同民族群體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民族文化傳承、自然資源管理、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內在關系和發(fā)展規(guī)律,為解決其面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問題提供科學依據[12- 14]。本文研究結果對于提高山地農業(yè)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完善我國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理論體系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能夠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民族生態(tài)學學科的理論與方法。

      1 研究區(qū)域概況

      本文選取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哈尼梯田保護區(qū)的新街鎮(zhèn)、攀枝花鄉(xiāng)和牛角寨鄉(xiāng)3個鄉(xiāng)鎮(zhèn)為研究區(qū)域。該地區(qū)是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區(qū)域,梯田生態(tài)系統保存完整,民族文化傳承較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中新街鎮(zhèn)和攀枝花鄉(xiāng)涵蓋了壩達、多依樹、老虎嘴等重要景觀片區(qū),牛角寨鄉(xiāng)為糧食主產區(qū)。該區(qū)域屬哀牢山南段,為中山深切割地貌類型,地勢陡峻,幾乎無平川壩子,坡度一般在20°以上,屬山地季風氣候類型,具有顯著的旱季、雨季及立體氣候的特征。據元陽縣氣象站(位于新街鎮(zhèn),海拔1543m)和各觀測站點多年觀察統計資料,年平均氣溫16.4℃,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0.6℃,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9.9℃,年日照時數1770h,年降雨量1397.6mm,年蒸發(fā)量1184.1mm,全年霧日180d,年平均相對濕度84.3%[4]。

      研究區(qū)域總面積417.65km2,占元陽縣國土面積的19.1%,總人口為121149人,占全縣的28.5%。新街鎮(zhèn)位于元陽縣中部,102°40′—102°53′E,23°03′—23°14′N,最高海拔2878.3m,最低海拔480m;土地面積224.31km2,下轄21個行政村,133個自然寨;2011年,總人口為68874人,耕地面積4089.53hm2,糧食總產量23551t,人均342kg。攀枝花鄉(xiāng)位于元陽縣南部,102°38′—102°49′E,23°01′—23°06′N,最高海拔2149.8m,最低海拔650m;土地面積85.13km2,下轄6個行政村,31個自然寨;2011年,總人口為19043人,耕地面積1150hm2,糧食總產量6850t,人均360kg。牛角寨鄉(xiāng)位于元陽縣西部,102°38′—102°42分E,23°03′—23°11′N,最高海拔2662m,最低海拔680m;土地面積108.21km2,下轄8個行政村,99個自然寨;2011年,總人口為33232人,耕地面積4089.53hm2,糧食總產量13970t,人均420kg[4]。

      2 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基礎數據來源于《元陽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冊(2011年)》和《云南省元陽縣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報告(2006年)》,如土地利用現狀,包括梯田、坡地、草地、森林、水體、村寨建筑用地等的面積;森林資源量。同時通過實地踏查和走訪對上述數據進行校驗。

      2.2 關鍵人物訪談

      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對元陽縣政府辦公室、國土資源局、林業(yè)局、農業(yè)局、民族宗教局、梯田管理局、氣象局、水利局、統計局、旅游局、縣志辦以及3個鄉(xiāng)鎮(zhèn)政府等政府部門相關負責人以及村委會成員和村民進行訪談,獲取農業(yè)、林業(yè)、土地利用、經濟、人口、文化、政策、法規(guī)、旅游發(fā)展等方面資料。

      2.3 參與式農村評估

      采用參與式農村評估方法,邀請研究區(qū)域的村民(各類自然資源的直接利用方和管理者)、村委會或村民小組成員(村寨一般事務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寨老(一般是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協調和決策村寨事務中起重要作用)、宗教神職人員(咪咕和摩批,二者在村寨和家庭祭祀活動中起重要作用)以及當地縣級和鄉(xiāng)鎮(zhèn)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可顯著影響村寨事務的外來者)進行參與式農村評估,獲取各利益相關方在水資源管理中所處的地位以及發(fā)揮的作用[4]。

      3 結果與分析

      3.1 哈尼梯田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分析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當前水資源管理面臨的首要難題[15]。同樣,哈尼梯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也面臨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威脅和制約。其中,水資源時間上的分布不均由該地區(qū)的季風性氣候造成,研究區(qū)域旱季、雨季分明,雨季(5—9月)降水量超過全年降水量的70%[16];而空間上的分布不均則歸咎于該地區(qū)海拔落差顯著的山地地形。哈尼族社區(qū)建立了以水資源涵養(yǎng)和分配為核心要素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成功解決了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這一難題,保障了哈尼梯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水資源涵養(yǎng)管理重點解決水資源時間上分布的不均,水資源分配管理主要消除水資源空間上分布的不均[4]。

      3.1.1 水資源涵養(yǎng)管理

      哈尼梯田既是典型的農林復合生態(tài)系統,又是典型的人工濕地系統。其水源涵養(yǎng)主要包括3種形式:森林涵養(yǎng)、水庫池塘蓄水、梯田保水。

      (1)森林涵養(yǎng)

      研究表明,森林及其地被物和土壤具有極高的水源涵養(yǎng)能力[17],哈尼梯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的森林土壤平均蓄水容量達2589m3/hm2,土壤滯留貯水量達739m3/hm2[8]。以此測算,研究區(qū)域新街鎮(zhèn)、牛角寨鄉(xiāng)、攀枝花鄉(xiāng)3個鄉(xiāng)鎮(zhèn)的森林面積為2.173萬hm2,則其常年水源涵養(yǎng)總量為1605.85萬m3,最高蓄水量高達5625.90萬m3。

      (2)水庫池塘蓄水

      傳統上,哈尼族社區(qū)在森林內部或邊緣筑壩修建大量的池塘,用以蓄水,并作為魚苗的繁育基地;新中國成立之后,在政府主導下修建了一系列水庫。新街鎮(zhèn)、牛角寨鄉(xiāng)、攀枝花鄉(xiāng)3個鄉(xiāng)鎮(zhèn)集中了元陽縣所有的庫容量較大的水庫壩塘,總庫容量為704.4萬m3(表1)。由于哈尼梯田生態(tài)系統森林中現存的池塘數量眾多,大小不一,難以計算其蓄水量,因此本文僅以水庫庫容為準,而水庫池塘實際蓄水量則會更高[4]。

      (3)梯田保水

      哈尼梯田本身即是一座巨大的隱形水庫,雨季蓄積水源,截流地表徑流,防止山洪暴發(fā);旱季則提供水源[18]。哈尼梯田的田埂高度一般為0.4m,水面高度一般保持在0.2m。以新街鎮(zhèn)、牛角寨鄉(xiāng)、攀枝花鄉(xiāng)3個鄉(xiāng)鎮(zhèn)梯田(僅計算水田)總面積8016.76hm2計算,其常年保水量為1603.35萬m3,最大蓄水量可達3206.70萬m3[4]。

      表1 哈尼梯田核心保護區(qū)水庫塘壩庫容量情況表

      以此可見,研究區(qū)域內森林、水庫池塘和梯田的常年水資源涵養(yǎng)總量為3913.60萬m3,這是哈尼梯田一年四季維持恒定水量的保障,也是哈尼梯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成功抵御極端干旱天氣的關鍵;同時,研究區(qū)域最大蓄水量為9577.00萬m3,使得哈尼梯田能夠有效緩解暴雨可能導致的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通過水資源涵養(yǎng)管理,哈尼梯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能夠在雨季最大限度地保存水資源,從而在旱季持續(xù)不斷地供應水資源[4]。

      3.1.2 水資源分配管理

      哈尼族社區(qū)極為重視水資源,視其為一種財產,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資源分配管理體系[4]。該體系主要包括溝渠管理和分配制度兩種措施,通過建設溝渠,將水資源從豐水區(qū)引流至缺水區(qū),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的不均;分配制度則確保了水資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

      (1)溝渠管理

      哈尼梯田生態(tài)系統中的溝渠數量眾多錯綜復雜,不僅將山頂森林蓄積的水源引流至梯田之中,且將森林溪流與梯田、梯田與梯田、梯田與河谷聯系在一起,構成了順暢的水分流動渠道。通過溝渠管理,一方面可以把水資源輸送至梯田和村寨,解決了水資源空間分布的不均;另一方面,縱橫交錯的溝渠在雨季時作為排泄洪水的渠道,有效消除了滑坡、泥石流等洪澇災害。與此同時,哈尼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建立了一套關于溝渠修建、溝渠權屬、溝渠管理、溝渠維修的習慣法或村規(guī)民約,形成了溝渠管理的長效機制,保證了哈尼梯田水資源的有效利用[4]。

      哈尼梯田溝渠建設充分利用山地優(yōu)勢,完全順應等高線,既減少了動用土方的工作量,又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4]。以元陽縣為例,1949年,擁有水溝干渠2600條,灌溉農田6000hm2;1985年,有水溝6246條,灌溉農田1.14萬hm2;2005年,有水溝4653條,有效灌溉面積1.91萬hm2,旱澇保收面積8213hm2。研究區(qū)域長度超過7km 的骨干溝渠多達10條,總長度達到123.98km,實際灌溉面積為3188.26hm2,占梯田總面積的39.77%(表2)。

      哈尼梯田溝渠管理更體現在產權歸屬和日常管理兩個方面,產權歸屬是指確定溝渠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日常管理是對溝渠的維護和修復。基于長期的土司制度,哈尼族社區(qū)的大部分骨干溝渠由當地土司攤派百姓開挖,其權屬歸土司,農戶需按產量交谷物做為引水報酬;部分骨干溝渠由一個村寨或數個村寨集體開挖,歸這些村寨集體所有;田間小溝由村民自己開挖,歸個人所有。即便相鄰的田塊,如果溝渠屬于不同的主人,也不能隨意引水進行灌溉。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土地改革之后,隨著土地所有制度的改變,原來歸屬于土司的溝渠改為集體所有,每個村寨繼承了其傳統利用的溝渠的管理權和受益權;同時,地方政府主導修建了大量的溝渠,其使用與管理則由相關村寨負責[4]。

      表2 研究區(qū)域骨干溝渠一覽

      同時,哈尼族社區(qū)創(chuàng)立了溝長制度,溝長的職責包括:溝渠的日常維護工作,如疏通渠道、修補塌方破損支出;監(jiān)督水資源的分配,若發(fā)現偷水現象或水利糾紛,則上報土司或村長處理。只有道德高尚、品行正直的人才能獲任溝長,其不僅能夠獲得相應報酬,亦是一種榮譽。溝長可以連任,亦可一年一任,由土司或村民的滿意度決定[19- 20]。我國于2016年12月全面推行的河長制與哈尼族社區(qū)的溝長制度有眾多共通之處。

      (2)分配制度

      木(石)刻分水,哈尼語稱“歐斗斗”,是哈尼族社區(qū)水資源分配制度的根基,其體現了公平公正分配原則。木(石)刻分水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村寨與村寨之間,一種是村寨內部農戶與農戶之間。村寨之間的水量分配主要依據修建大溝時各村寨所出工時和錢物的比例,在兩個或多個村寨的分水處設置木(石)刻分水,決定流向各個村寨的水量。村寨內部農戶與農戶之間的水量分配規(guī)則與此類似。該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體現于水量和梯田面積的匹配,因為在農業(yè)社會,各個村寨或農戶擁有的梯田面積決定了其能夠承擔的工時和財物[4]。

      哈尼族社區(qū)制定了嚴格的習慣法維護木(石)刻分水制度的權威性。因自然原因,如泥沙、枯枝落葉等造成的出水口堵塞,不予追究;若人為改變刻口寬度、堵塞出水口、移動橫木或石條而損害他人利益,則會受到罰款或其他形式的懲罰[20]。木(石)刻分水分配制度體現了“誰開發(fā),誰受益;誰破壞,誰受罰”以及“按勞分配”的原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按需分配”的體現,即出勞動力少的村寨其梯田面積也少,需水量相應減少。木(石)刻分水是哈尼族在水資源缺乏地區(qū)和干旱季節(jié)充分保證了全部梯田獲得維持水稻生長的最低需水量,同時也極大地減少了因水資源分配而導致的沖突[4]。

      3.2 哈尼梯田水資源管理文化內涵分析

      哈尼梯田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的成功之處在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重點體現于以遷徙文化、宗教文化、習慣法以及傳統知識為支柱的哈尼族文化體系。

      3.2.1 遷徙文化

      流傳至今的大量口述遷徙史詩,如《哈尼阿培聰坡坡》《雅尼雅嘎贊嘎》等,表明哈尼族在歷史上經歷了長期的遷徙過程[21- 22]。經過長期的遷徙,哈尼族適應了多樣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接觸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最終定居于本不適于大規(guī)模農業(yè)生產的中半山地區(qū),并形成了極富適應性的農耕文化[23]。關于哈尼族歷史遷徙的原因有多種解釋,為避免因土地資源短缺導致的民族間戰(zhàn)爭和民族內紛爭無疑是重要因素之一[22]。哈尼族已經長期定居,但其近代依然保留的 “地名連名”現象和分寨制度亦可視為遷徙文化的延續(xù)[24]。分寨制度是指當距離村寨最遠的梯田的往返路程超過半天時間,則需要建立新的村寨。分寨制度控制了哈尼族村寨的人口規(guī)模,據統計,研究區(qū)域263個自然寨中80%以上的哈尼族村寨人口數量少于600人,其優(yōu)勢在于:一是較小的村寨規(guī)模便于公共事務和自然資源的管理;二是合理分散的布局避免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保障了哈尼梯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4]。

      3.2.2 宗教文化

      哈尼族信仰原始自然宗教,以萬物有靈論為思想基礎,以靈魂不滅和神靈保佑為信仰核心,形成神靈崇拜、靈魂崇拜、鬼魂崇拜等自然崇拜。哈尼族自然崇拜對象范圍廣泛,除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動植物之外,亦將村寨、森林、梯田、水溝、稻谷等神靈化,其中以森林崇拜最為重要[20]。哈尼族秉持萬物有靈的自然宗教觀和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倫理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基本理念貫穿于日常生產生活中,這在森林、水源、梯田、動植物等保護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4]。

      3.2.3 習慣法

      習慣法是獨立于國家制定法之外,依據某種社會權威和社會組織,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25]。哈尼族具有悠久的習慣法傳統,雖然不是成文法規(guī),但具有事實上的法律效力。哈尼族習慣法的裁決者與執(zhí)行者是村寨頭人、有威望的長者、村民大會等,其懲罰的執(zhí)行方式并非采取強制性的暴力方式,而主要依靠宗族關系、社會輿論、文化歸屬等信念因素而得以實施。村寨是哈尼族習慣法產生和實施的基本單元,每個哈尼族村寨都有習慣法。近年來,很多哈尼族村寨根據國家法規(guī)政策,制定了村規(guī)民約,實質上相當于習慣法的文本化。不過相對于習慣法,村規(guī)民約的普及度并不高,僅有10%的村民了解具體內容,多達50%的村民甚至表示不知道有村規(guī)民約[26]。由此可見習慣法在哈尼族社區(qū)旺盛的生命力,特別是在森林保護、水資源分配、溝渠管理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2.4 傳統知識

      傳統知識[27- 29],又稱傳統生態(tài)知識[30- 31]或土著知識[32],是指土著人民與地方社區(qū)或少數民族創(chuàng)造和積累的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經驗、實踐和知識。哈尼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知識,在維持哈尼梯田生態(tài)系統平衡,保護土地、森林、和水資源,促進農業(yè)生產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33]。

      (1)土地資源管理

      哈尼族對土地資源的管理直觀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氣候、地理、水文和土壤等土地資源要素的綜合利用創(chuàng)建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二是對各種土地利用類型進行合理的分類管理。關于哈尼梯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四素同構的研究描述已經深入全面。

      這里從土地利用類型分類管理方面進行分析。采用我國現行土地利用現狀一級分類標準——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城鎮(zhèn)村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其他用地等8類,研究區(qū)域各類型土地面積總體比例分別為34.28%、4.17%、43.88%、2.80%、1.87%、0.82%、0.65%、11.53%(表3)[4]。其中,耕地類型分為水田和旱田,水田是本文所指的常年蓄水的梯田,旱田是坡地以及非常年蓄水的梯田,水田與旱田的比例約為2∶1;“其他用地”基本為田坎。耕地總面積(包括田坎)的比例高達45.81%,略超過林地面積,而森林與梯田(水田)的比例約為2∶1。在山地地區(qū)能夠維持如此高比例的耕地面積,且梯田(水田)比例達到三分之二,與各類土地利用類型的合理布局,特別是森林分布及其水資源涵養(yǎng)管理,具有密切關系。

      (2)傳統森林管理

      哈尼族社區(qū)對森林資源的管理主要包括嚴格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兩個方面。神林文化和習慣法是哈尼族社區(qū)嚴格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手段?;谏殖绨?每個哈尼族村寨至少擁有一座寨神林,以及若干處山神林、墳林、水源林等,并通過習慣法對其進行嚴格保護。以元陽縣為例,其森林覆蓋率在1949年前為24%,后受到大躍進及農業(yè)學大寨等政策影響,到20世紀70年代時銳減至11.6%,由于哈尼族社區(qū)的神林文化在國家民族宗教大政方針下得到了一定保留,極大程度地保護了各類神林,從而保障了哈尼梯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4]。

      哈尼族社區(qū)森林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表現為對林地進行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等功能區(qū)劃,并采取針對性的喬木層和林下層植被的管理。依據權屬不同,哈尼族地區(qū)的林地分為村寨集體林和家庭承包林兩類,村寨集體林又分為神林和水源林兩種,家庭承包林分為一般林地和退耕還林地兩種。神林承擔著重要的文化功能,水源林則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功能,因此這兩類林地受到嚴格保護;一般林地和退耕還林地主要承擔經濟功能,即提供建材、薪柴等林產品以及多樣的非木材林產品[4,34]。

      表3 研究區(qū)域行政村土地利用類型情況/hm2

      (3)農業(yè)生物多樣性保育

      農業(yè)生物多樣性保育對于促進哈尼族社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以及維持哈尼梯田生態(tài)系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35]。哈尼梯田農業(yè)生物多樣性的豐富性一方面表現為農作物種類的多樣性。據統計,元陽縣現在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共有92種,其中糧食作物6種、經濟作物29種、蔬菜作物24種、水果類13種、畜禽類10種、漁業(yè)21種。多樣化的農作物一方面能夠為以梯田稻作為主的哈尼族社區(qū)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另一方面,間作、套作等農業(yè)生產方式能夠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增加農業(yè)產量,如在坡地(旱田)種植土豆、玉米等作物,在梯田田埂種植各種豆類[4]。

      哈尼族農業(yè)生物多樣性的豐富性另一方面表現為水稻品種的多樣性。以元陽縣為例,元陽縣志(1995年版)記載1990年代種植的傳統水稻品種多達193個,徐福榮等2006—2007年對元陽縣30個村寨進行調查發(fā)現該縣種植的水稻品種135個,其中傳統稻種為100個,雜交稻12個,現代育成品種23個[36]。豐富的水稻種質資源能夠適應不同海拔、溫度、土壤、養(yǎng)分等立地條件,比如高寒、高旱、貧瘠等,特別是能夠種植于海拔2000m以上區(qū)域,而雜交稻種只能種植于海拔1400m以下的區(qū)域。另外,多樣化的水稻種質資源能夠有效防治病蟲害、抵御極端天氣事件[4]。

      (4)傳統歷法

      農時的安排對于農業(yè)生產極為重要,因為氣候條件會影響到作物從種植到生長到結實到收獲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作物在任一階段遭受氣候條件的不利因素影響都可能導致減產甚至絕產的嚴重后果。因此,建立一套能夠準確反映該地區(qū)氣象條件的農業(yè)歷法,對于農業(yè)生產至關重要。

      哈尼族沿用至今的是一套稱作物候歷法的系統,是在長期的梯田稻作過程中參照自然物候的變化而總結出來的,用以安排各種農時、祭祀活動和家庭生活等等。哈尼族物候歷法將一年分為3季,每季4個月,全年共12個月,每月30天,一年360,余下5天為過年節(jié)期[20]。哈尼族創(chuàng)建傳統歷法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指導水稻種植,該歷法沒有固定的精確的日期,因為山區(qū)受海拔和地形的影響,即便距離很近的不同區(qū)域的小氣候差異也很大,因此,采用物候觀察的方法確定農時,安排農事,可有效避免因為氣候的異常波動導致的損害[4]。

      4 討論

      山地農業(yè)大體分為刀耕火種或輪歇農業(yè)、坡地或梯田旱作、梯田稻作3種模式,其中以梯田稻作農業(yè)產出效率最高[37]。輪歇農業(yè)的限制因素是肥力的逐年消耗及流失,坡地或梯田旱作農業(yè)的制約因素則是水資源不足,而梯田稻作農業(yè)則有效解決了肥力流失和水資源不足這兩個問題,其關鍵則在于有效的水資源管理。哈尼梯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的成功得益于其獨特的地理氣候環(huán)境,但水資源管理的制度建設和生態(tài)文化內涵亦不可或缺,而這與地方社區(qū)所持有的傳統知識密切相關。除了哈尼梯田之外,湖南紫鵲界梯田、廣西龍脊梯田、貴州加榜梯田以及菲律賓的巴納韋梯田(Banaue Rice Terraces)等亦聞名于世[38- 39],其中巴納韋梯田早在1992年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菲律賓巴納韋梯田曾經由于森林破壞帶來的水土流失、巨型蚯蚓蠶食堤壩、年輕一代改變生計方式等導致梯田的大面積毀壞,被列入瀕危遺產名單[40],政府機構和地方社區(qū)投入大量資金、經過多年努力之后終于使其重新煥發(fā)生機[41- 42]。這一方面體現了山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地方社區(qū)傳統知識的彈力和適應力。在史無前例的經濟發(fā)展變革、社會文化變遷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諸多威脅下,如何應對生計方式的快速轉變、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旅游開發(fā)的急速擴張、氣候變化的愈演愈烈等不利因素,是山地農業(yè)乃至所有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當前面臨的一個復雜的難題[43]。哈尼梯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可能成為一個典范,傳統知識亦可能發(fā)揮更重要的應用,而采用跨學科理論方法和多維度視角的民族生態(tài)學則可能提供一條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侯甬堅. 紅河哈尼梯田形成史調查和推測. 南開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3): 53- 61, 112- 112.

      [2] Zhang Y X, Min Q W, Jiao W J, Liu M C. Values and conservation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as a GIAHS sit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6, 7(3): 197- 204.

      [3] 閔慶文, 袁正, 何露. 哈尼梯田: 農業(yè)、生態(tài)、文化復合系統. 中國文化遺產, 2013, (3): 10- 16.

      [4] 楊京彪. 哈尼梯田傳統農業(yè)管理適應氣候變化的機制研究[D]. 北京: 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5.

      [5] Li J, Jiao W J, Min Q W, Li W H. Effects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on the drought-resistant mechanisms of the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6, 7(3): 211- 217.

      [6] 姚敏, 崔保山. 哈尼梯田濕地生態(tài)系統的垂直特征. 生態(tài)學報, 2006, 26(7): 2115- 2124.

      [7] 馮金朝, 石莎, 何松杰. 云南哈尼梯田生態(tài)系統研究.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8, 17(S1): 146- 152.

      [8] 白艷瑩, 閔慶文, 李靜. 哈尼梯田生態(tài)系統森林土壤水源涵養(yǎng)功能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16, 23(2): 166- 170.

      [9] 成功, 張家楠, 薛達元. 傳統生態(tài)知識的民族生態(tài)學分析框架. 生態(tài)學報, 2014, 34(16): 4785- 4793.

      [10] 馮金朝, 薛達元, 龍春林. 民族生態(tài)學的概念、理論與方法.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4, 23(4): 5- 10.

      [11] 馮金朝, 薛達元, 龍春林. 民族生態(tài)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5, 24(1): 5- 10.

      [12] 尹紹亭. 基諾族刀耕火種的民族生態(tài)學研究. 農業(yè)考古, 1988, (1): 318- 334.

      [13] 白效明. 從民族生態(tài)學的角度探索長白山地區(qū)人與環(huán)境的協同發(fā)展. 生態(tài)學雜志, 1988, 7(4): 62- 64, 20- 20.

      [14] 許建初. 從民族生態(tài)學的角度探討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qū)周邊民族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 生態(tài)學雜志, 2003, 22(2): 86- 91.

      [15] 左其亭, 李可任.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理論體系探討.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 2013, 11(1): 34- 38.

      [16] 李巖, 彭永剛, 朱興耀. 元陽梯田水源區(qū)全福莊小流域降雨及徑流特征. 綠色科技, 2014, (5): 1- 4.

      [17] 王曉學, 沈會濤, 李敘勇, 景峰. 森林水源涵養(yǎng)功能的多尺度內涵、過程及計量方法. 生態(tài)學報, 2013, 33(4): 1019- 1030.

      [18] 許文盛, 尤偉, 李亞龍, 程冬兵, 劉曉路, 張平倉. 紫鵲界梯田原生態(tài)自流灌溉的環(huán)境因素探析. 長江科學院院報, 2011, 28(10): 69- 74.

      [19] 張莉, 童紹玉. 云南省元陽哈尼族梯田水文化: 傳統與變遷.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14, 29(4): 62- 68, 76- 76.

      [20] 黃紹文, 廖國強, 關磊, 袁愛莉. 云南哈尼族傳統生態(tài)文化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155- 157, 311- 320.

      [21] 王清華. 哈尼族的遷徙與社會發(fā)展──哈尼族遷徙史詩研究. 云南社會科學, 1995, (5): 70- 77.

      [22] 陳燕. 哈尼族遷徙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思想戰(zhàn)線, 2014, 40(5): 72- 78.

      [23] 王清華. 梯田文化論——哈尼族生態(tài)農業(yè).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2- 3.

      [24] 王清華. 元陽哈尼族“地名連名制”試探. 云南社會科學, 1984, (5): 85- 88.

      [25] 高其才. 中國少數民族習慣法研究[D].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 2002: 1- 2.

      [26] 馬翀煒, 盧鵬, 鄭宇. 云海梯田里的寨子——云南省元陽縣箐口村調查.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9:215- 217.

      [27] Berkes F, Colding J, Folke C. Rediscovery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s adaptive management.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0, 10(5): 1251- 1252.

      [28] 薛達元, 蔡蕾. 《生物多樣性公約》新熱點: 傳統知識保護. 環(huán)境保護, 2006, (12B): 72- 74.

      [29] 薛達元, 郭濼. 論傳統知識的概念與保護. 生物多樣性, 2009, 17(2): 135- 142.

      [30] Wenzel G W.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inuit: reflections on TEK research and ethics. Arctic, 1999, 52(2): 113- 124.

      [31] Huntington H P. Using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in scienc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0, 10(5): 1270- 1274.

      [32] Gadgil M, Berkes F, Folke C. Indigenous knowledg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mbio, 1993, 22(2/3): 151- 156.

      [33] Jiao Y M, Li X Z, Liang L H, Takeuchi K, Okuro T, Zhang D D, Sun L F. Indigenous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China′s Hani Terraces. Ecological Research, 2012, 27(2): 247- 263.

      [34] 楊京彪, 郭濼, 成功, 薛達元. 哈尼族傳統林業(yè)知識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與分析. 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4, 29(3): 307- 314.

      [35] 袁正, 閔慶文, 成升魁, 曹智, 李靜. 哈尼梯田農田生物多樣性及其在農戶生計支持中的作用//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 昆明: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14.

      [36] 徐福榮, 湯翠鳳, 余騰瓊, 戴陸園, 張紅生. 中國云南元陽哈尼梯田種植的稻作品種多樣性. 生態(tài)學報, 2010, 30(12): 3346- 3357.

      [37] 尹紹亭. 云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態(tài)的變遷.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9: 256- 260.

      [38] 甘德欣, 龍岳林, 黃璜, 熊興耀. 山地梯田景觀的災害防御機制與效益分析——以紫鵲界梯田為例. 自然災害學報, 2006, 15(6): 106- 108.

      [39] 申扶民, 李玉玲. 稻作文化與梯田景觀生態(tài)探析——以廣西龍脊梯田為例. 廣西民族研究, 2012, (2): 128- 133.

      [40] 秦昭. 菲律賓巴納韋梯田在“瀕?!敝袙暝氖澜邕z產. 中國國家地理, 2011, (6): 78- 85.

      [41] Sajise A J U, Calderon M M, Andrada R T I, Salvador, M G. Determinants of Ifugao farmers′ decision to continue farming in the Ifugao Rice Terraces. Plant Cell, 2008, 20(1): 88- 100.

      [42] Lasco R D, Habito C M D, Delfino R J P, Pulhin F B, Concepcion R 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for Smallholder Farmers in Southeast Asia. Philippines: 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2011.

      [43] 角媛梅, 張丹丹. 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 云南紅河哈尼梯田研究進展與展望. 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 2011, 23(5): 1- 6, 12- 12.

      猜你喜歡
      元陽縣溝渠哈尼族
      淺析農田建設項目中溝渠施工技術及受到破壞后的治理方法
      魅力中國(2021年50期)2021-11-30 03:16:04
      元陽縣總工會:開展主題勞動競賽
      時代風采(2019年5期)2019-12-13 09:30:48
      灌區(qū)溝渠對氮磷的截留機理及去除效果研究
      洞庭湖典型垸內溝渠水體富營養(yǎng)化評價
      哈尼族色彩審美文化芻議
      少數民族地區(qū)初中生數學學習現狀探析——以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為例
      哈尼族“老關工”白文達二三事
      中國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7:01
      閱讀理解Ⅰ
      哈尼族藥物特點初探
      哈尼族的長街宴
      旅游縱覽(2004年3期)2004-04-29 02:30:16
      弋阳县| 遵化市| 潮州市| 祁阳县| 高要市| 巴中市| 威海市| 井陉县| 紫阳县| 和顺县| 奈曼旗| 南汇区| 东源县| 恩施市| 竹北市| 平邑县| 六盘水市| 霍城县| 海口市| 呼伦贝尔市| 大宁县| 延吉市| 兰考县| 高州市| 台中县| 天水市| 广德县| 凌云县| 手游| 宁蒗| 垦利县| 金乡县| 如皋市| 郁南县| 博兴县| 武威市| 红原县| 即墨市| 余江县| 库车县| 黑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