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宋代時,朱熹在浙江臺州地方為推官,清廉明察。但是后來有一次,黃巖縣張、李兩姓爭一塊墳地,朱熹接到張、李爭地狀詞,各爭為己產(chǎn),是張是李,一時難決。細閱張姓呈詞,說祖上置產(chǎn)的簿上有一行寫得明白,此地系某年某月所得,有界石一方,埋在地下。朱熹于是叫來張、李二人吩咐道:“張姓簿上說,有界石埋在地下。今我差人同到地頭,掘開來看,如無界石,則地歸于李;倘有界石,則地歸于張?!?/p>
二人于是跟差人同到地頭,只見滿地青草,石之有無,卻難預(yù)料。當掘到三尺之處,果有界石一方,是張姓祖上所埋,上面刻的字鑿鑿有據(jù)。朱熹以此為據(jù),就斷歸張姓,李姓不敢再爭。張姓奉了官斷,筑起墳來,將他祖父骨殖葬了。自葬之后,家道一直興旺。
朱熹去任后,隔了十余年,偶有事故,重游于此,見一老人,問他道:“歷任官府哪個最好?”老人道:“只有前任朱老爺最好。”朱熹道:“審斷民事,可有冤枉的嗎?”老人道:“事事決斷平允。只有一件,張、李兩姓爭地的事,卻斷錯了?!敝祆涞溃骸昂我砸姷脭噱e?”老人道:“張姓要奪李姓的地,預(yù)先將塊界石私自埋在地下,假造祖上置產(chǎn)簿一本,上寫某地有石為記。哪知朱老爺差人掘見有石頭就斷與了他,李姓有冤莫伸。自葬之后,果然家業(yè)日隆??磥砥坌氖轮灰m過了官,天也不來計較他了?!?/p>
朱熹默然走至這塊地上,細細一看,果見山水環(huán)繞,是一塊好地,日后富貴,也是可想而知,心上想道:“若論地理,自然該發(fā)。只是天理上說不過去。”于是叫家人取出隨身帶的筆硯,在墳墻上寫下十六個大字:“此地不發(fā),是無地理;此地若發(fā),是無天理!”
寫畢,擲筆而去。該夜風(fēng)雨大作,一聲霹靂,把墳上打了一個大窟窿,棺木拋出,撇在墳外,跌得粉碎。次日,遠近觀者紛紛而至,見墻上有此十六個字,都疑是雷公寫的,后來才得知是朱熹自悔斷錯此案,題在上面的。張姓陡遭雷殛,嚇得不敢再葬于此,家道也日漸消散。
選自《山海經(jīng)》
高明
宋代時,朱熹在浙江臺州地方為推官,清廉明察。但是后來有一次,黃巖縣張、李兩姓爭一塊墳地,朱熹接到張、李爭地狀詞,各爭為己產(chǎn),是張是李,一時難決。細閱張姓呈詞,說祖上置產(chǎn)的簿上有一行寫得明白,此地系某年某月所得,有界石一方,埋在地下。朱熹于是叫來張、李二人吩咐道:“張姓簿上說,有界石埋在地下。今我差人同到地頭,掘開來看,如無界石,則地歸于李;倘有界石,則地歸于張?!?/p>
二人于是跟差人同到地頭,只見滿地青草,石之有無,卻難預(yù)料。當掘到三尺之處,果有界石一方,是張姓祖上所埋,上面刻的字鑿鑿有據(jù)。朱熹以此為據(jù),就斷歸張姓,李姓不敢再爭。張姓奉了官斷,筑起墳來,將他祖父骨殖葬了。自葬之后,家道一直興旺。
朱熹去任后,隔了十余年,偶有事故,重游于此,見一老人,問他道:“歷任官府哪個最好?”老人道:“只有前任朱老爺最好?!敝祆涞溃骸皩彅嗝袷?,可有冤枉的嗎?”老人道:“事事決斷平允。只有一件,張、李兩姓爭地的事,卻斷錯了?!敝祆涞溃骸昂我砸姷脭噱e?”老人道:“張姓要奪李姓的地,預(yù)先將塊界石私自埋在地下,假造祖上置產(chǎn)簿一本,上寫某地有石為記。哪知朱老爺差人掘見有石頭就斷與了他,李姓有冤莫伸。自葬之后,果然家業(yè)日隆??磥砥坌氖轮灰m過了官,天也不來計較他了?!?/p>
朱熹默然走至這塊地上,細細一看,果見山水環(huán)繞,是一塊好地,日后富貴,也是可想而知,心上想道:“若論地理,自然該發(fā)。只是天理上說不過去?!庇谑墙屑胰巳〕鲭S身帶的筆硯,在墳墻上寫下十六個大字:“此地不發(fā),是無地理;此地若發(fā),是無天理!”
寫畢,擲筆而去。該夜風(fēng)雨大作,一聲霹靂,把墳上打了一個大窟窿,棺木拋出,撇在墳外,跌得粉碎。次日,遠近觀者紛紛而至,見墻上有此十六個字,都疑是雷公寫的,后來才得知是朱熹自悔斷錯此案,題在上面的。張姓陡遭雷殛,嚇得不敢再葬于此,家道也日漸消散。
選自《山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