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榮敏
民國卓劍舟《太姥山全志》,收有一首宋代鄭樵的七言絕句《藍溪》:“溪流曲曲抱清沙,此地爭傳太姥家。千載波紋青不改,種藍人果未休耶?”
此詩雖文字淺白易懂,但詩味雋永,內涵豐富,夾漈先生不愧是著名學者、歷史學家,他從文化的視角重申了藍溪所流經的區(qū)域就是傳說中的太姥故里這個重要信息?!按说貭巶魈鸭摇保┰角陼r光,我們還能隱約感覺得到,太姥山地區(qū)的人們在談起“太姥”時的自豪和溫暖。
我們可以想象,歷史學家鄭樵站在太姥山下、藍溪之畔,抬頭是個個神仙一樣的太姥峰石,低頭是腳下亙古如斯的藍色溪水,耳邊是鄉(xiāng)民們掛在嘴邊的太姥故事,他肯定還會去查閱相關的典籍,如王烈的《蟠桃記》:堯時,有老母以煉藍為業(yè),家于路旁,往來者不吝給之。有道士嘗就求漿,母飲以醪。道士奇之,乃授以九轉丹砂之法。服之,七月七日,乘九色龍而仙。因相傳呼為“太母”。山下有龍墩,今烏桕葉落溪中,色皆秀碧。俗云:仙母歸,即取水以染其色。漢武帝命東方朔授天下名山文,乃改“母”為“姥”。
《蟠桃記》成書于東漢末年,如今已經散佚,但南宋時可以見到,鄭樵去世20年之后,即成書于淳熙九年(1182年)的梁克家《三山志》就收入了《蟠桃記》中這則關于太姥和太姥山的詳盡記載。依此記載,太姥是堯時的一位老母,在太姥山間以煉藍為業(yè)。她是一位善人,家住路邊,以自己提煉好的染料甚或染好的布匹贈與路人,毫不吝嗇。她或許還在家門口擺上一個攤點,為每一位路人捧上一碗熱湯。如今看來,太姥的家是一個多么溫馨的慈善機構,但凡去她家,不但可以填飽肚子,還可能使自己穿得暖和。這樣的良善,不出名也難,于是就引起了方外之人的關注,終于在一位“道士”的幫助下成為了一位“仙人”(女仙)。
細究這個傳說,有牽強附會之處,因為東漢才有的道士如何度化一位堯時的老母!顯然,作為道教著作的《蟠桃記》是借太姥的傳說來宣揚自己的教義,更具體地說,是借“太姥”的名人效應來渲染道教的神圣。按這個傳說,太姥是一位“仙”,還不是“神”。我們平常所說的“神仙”,“神”與“仙”還是有區(qū)別的。“神”為先天自然之神,是先天就存有的真圣,按《抱樸子》的說法,是屬于神異類,“非可學也”;而“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煉得道之人,凡是通過長期的修煉,最終達到長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成書于元代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就認為太姥是一位“神”?;煦绯蹰_,有神曰“圣姥”,母子三人占此山。秦人為“圣姥”,眾仙立為“太姥圣母”,今呼“太元夫人”。
這個記載較為客觀地記載“太姥”身份的演化過程,她原是混沌初開時的一位神,到了秦代被號為“圣姥”,立為“太姥圣母”,再后來被呼為“太元夫人”。這個記載告訴我們,太姥是太姥山地區(qū)最為古老的原初神祇,是這個區(qū)域的人類始祖母,按盧美松先生在《太姥考略》中的說法,若舍去道家神道說教的成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太姥是先秦乃至帝堯時代被尊為始祖母的女性,她和她的子孫們是開發(fā)福建及其毗鄰地區(qū)的拓荒者?!疤逊蛉说膫髡f,反映遠古時代在福建及其周圍分布著眾多的原始氏族和部落,他們就是閩族的先民。這是由女性酋長領導的氏族社會,而他們的始祖母被后世尊稱為太姥或太母?!鼻灏妗墩闹莞尽返挠涊d,道出了太母傳說的真諦:太武山,其上有太姥夫人壇。
《漳州府志》所記“太武山”在漳浦縣,我國東南沿海(主要是福建省及其毗鄰地區(qū)),有不少以“太姥”為名的山。正如明代何喬遠的《閩書》所言:“閩越負海名山,多名太姥者?!背烁6Φ奶焉胶驼钠痔渖剑€有浦城太姥山、政和太姥山,金門有座北太武山,浙江的縉云縣、新昌縣、仙居縣也都有太姥(或天姥)山,李白那首著名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寫的就是現在浙江新昌境內的天姥山。這說明,祖國東南沿海,自古以來屬于同一個文化區(qū)系,即屬于有著相同的文化內涵與特點的部族,在中古以前,“太姥”這一稱呼是東南區(qū)域山神文化的一種集體符號。
但到了唐宋以后,這種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廈門大學張先清教授指出,“太姥”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存在,已經逐漸特指今天所在的福建福鼎太姥山地域,而且這種指向在接下來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被人們強化。唐以后有關太姥的詩文迭次紛出,蔚為大觀,到了南宋鄭樵所生活的時代,“太姥家”就基本得到了確認。他來到了長溪縣的瀲村講學,零距離地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人們對太姥的尊崇和對“太姥家”的認同,于是有感而發(fā)為詩:“此地爭傳太姥家?!倍嗽姷摹八{溪”,溪流源自太姥山頂,到了山下后被稱作藍溪,然后在不遠處入海,匯入晴川灣。按此藍溪流經的區(qū)域,的確不大,但人們以太姥文化為核心概念的區(qū)域認同遠遠超出這個范圍。
2016年5月,葉梅生、張先清主編的《太姥文化:文明進程與鄉(xiāng)土記憶》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首次提出并確立了“太姥文化”這一概念,同時從地域、社會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人文視角,全面地闡述了太姥文化的深刻內涵;另外,還使用了“太姥文化區(qū)”這個概念,提出作為太姥文化的區(qū)域支撐,可以將太姥山系所在的具有相同文化特質的地區(qū)統(tǒng)稱為太姥文化區(qū),認為凡是在文化心理結構中認同太姥文化影響的地域,都可歸入太姥文化區(qū),從具體的地理空間來看,其核心區(qū)域主要指的是以今天福鼎市所轄1500多平方公里的陸岸地區(qū),但外延也擴展到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地區(qū)以及周邊如福建柘榮、霞浦,浙江蒼南、泰順等地的一些文化交叉區(qū)域。
今天看來,這個有著相同文化特質的“此地”,才應該是這一片區(qū)域傳說中的“太姥家”;而更大的“太姥家”,則指我國東南區(qū)域,那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責任編輯: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