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海鳥是南極飛羽世界的主角,不包括八種企鵝,雖然南極洲的鳥種只有區(qū)區(qū)45種,但數量卻相當可觀,約6500萬只,如果算上企鵝,海鳥總數近兩億,占了全世界海鳥的五分之一。除了鞘嘴鷗是本地“土著”,陸生鳥類,其余全部是海鳥,均為遷徙鳥種,只在夏季短暫到訪。有30余種海鳥在南極繁殖,然而,只有帝企鵝、南極鹱和灰賊鷗(又叫麥氏賊鷗)這三種可以在南極大陸上完成繁殖,其余都是在南極洲邊緣地區(qū)的島嶼上。
黑眉信天翁,正是它帶我走進了“滑翔鳥類之王”信天翁—這個骨骼、羽毛、肌肉和疾風的混合體的精彩世界,我喜歡看它熟練地操縱風力和地心引力這兩種自然偉力,優(yōu)雅又堅定地在波濤洶涌的德雷克海峽上空翱翔。
南極洲飛鳥的主要成員包括信天翁類、海燕類和海鷗類等。信天翁是忠貞愛情的象征,美麗優(yōu)雅。這個大家族約3900萬只,我共拍到過五種:黑眉信天翁、漫游信天翁、灰背信天翁、灰頭信天翁和烏信天翁。
自從2012年11月第一次南極航行,便與黑眉信天翁結緣。無論是過德雷克海峽,還是登陸??颂m群島,又或是南極半島海域的航行中,都有機會拍到這種體型巨大,姿態(tài)優(yōu)雅的海鳥。
第一眼看見便被它那有靈且美的容貌吸引了。得上天恩賜,兩道刀削般的標志性黑色眉狀條紋下是一雙魅惑的眼睛,如化了煙熏妝,即使在海上飛行中也很好辨認。10厘米長的鳥喙上,從柔和的棕黃到粉色,再到溝狀喙尖上的玫瑰紅,淡雅美麗。
海鳥的三大“豪門”分別是主導南方海洋的鹱形目,主導北方海洋的鸻形目,和主導熱帶海洋的鵜形目,而鹱形目鳥類的海洋性遠遠超過另外兩大豪門,信天翁便是這一派門下??此鼈冊谒{天和大海之間上下飛翔,技巧嫻熟高超,無需振翅就能滑翔數百公里,每年利用季風,信天翁能輕松地飛越太平洋。優(yōu)雅若天使,但性情卻十分堅韌,所有種類的信天翁都能承受大海煉獄般的極端氣候,有時甚至幾年的時間漂泊在海上。
作為地球上身型最龐大的“生物飛行器”,它們天生就是個滑翔高手,操縱著自然界最長的翅膀,飛行時巧妙地利用動力滑翔,借助海面上的上升氣流,幾乎完全依靠風力而不耗費自身能量,它們的體內有一部分肌肉是專門用來固定翅膀的,有時還垂下腳來增加一點升力,就像飛機上使用的阻力板一樣。
仔細觀察,你會看到信天翁粉紅色的喙上有兩個細小的管狀鼻孔,這是鹱形目鳥類的共同特征,因此這些遠洋的海鳥又被稱為管鼻目。相比其它鹱形目成員位于喙上方單個管道中的鼻孔,還是信天翁科兩側各有一管比較符合人類審美。這兩根管道有類似戰(zhàn)斗機空速管的功能,內部的神經可以靈敏地察覺氣壓和風向的變化,從而讓信天翁的大腦即時調整飛行姿態(tài)。
只見一只黑眉信天翁沖入浪峰,由于海面風速比較低,它從斜風中汲取能量,再飛入風速比較高的空氣層。這種保持身體平衡的飛行技巧,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和調整翅膀,選擇最佳的飛行體態(tài)以適應海面不斷變換的風力條件,相比之下,任何一架滑翔機都不可能在浪峰上完成風速多變的空中行動,這絕對是大自然的精心之作。
經常可以看到信天翁喙尖有一滴水,很多海鳥也都有這樣的現象,注意了,那可不是口水哦。這是因為生活在大海上,攝取的水都來自食物,不可避免地要攝入許多海鹽,為了排出額外的鹽分,信天翁和許多海鳥的頭部都有開口于鼻腔的鹽腺,體積比一般鳥類的鼻腺大很多。鹽腺活躍時,從鼻孔排出的鹽水便會順著喙上流到喙尖。
海面上,鯨魚出沒,這片水域也成了海鳥們饕鬄大宴的戰(zhàn)場,旋轉的暴風從海里卷起大片的海水,將粉碎的浪花四處潑灑,上百只黑眉信天翁聚在一起,以一種人類所沒有的淡泊態(tài)度泰然處之。
南喬治亞島的Fortuna Bay,幸運灣對于這只小毛海狗來說一點都不幸運,因為各種原因,它躺在海灘上奄奄一息,一只南方巨鹱鬼鬼祟祟地在旁邊溜達,慢慢接近這只瀕臨死亡的小海狗,用鋒利的喙撕咬開它的肚子,從最鮮美的內臟開始享用這道大餐,貪婪又恐怖的巨鹱讓人厭惡,但它們卻是南極生態(tài)鏈上不可獲缺的部分。
在南極的飛羽世界里那些不屬于猛禽的“天空獵手”中,賊鷗算是相貌“端正”的了,接下來出場的巨鹱不僅外貌可憎,習性堪比禿鷲類,以腐食為主,它的存在就是別的動物的“夢魘”。
鹱科這個大家族在南極的成員很多,分為暴風鹱、鋸鹱、圓尾鹱和剪水鹱四大類。鹱科雖是海鳥的第一大科,種類繁多,而且?guī)缀醣榧笆澜缢泻S?,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類非常陌生的鳥,甚至連“鹱”字都不曾見過。鹱形目的鳥是中大型海鳥,兩翅長而尖,善于飛行,幾乎終日翱翔海上。
南方巨鹱(又叫南極巨鹱或者巨海燕)屬于暴風鹱屬,這是鹱形目鹱科幾種鷗型海鳥的通稱。鹱形目鳥的喙強大具鉤,由很多角質片覆蓋;鼻呈管狀,用來排除鹽分,故又名管鼻鹱。
暴風鹱屬的兩種巨鹱體型最大,南方巨鹱與同門的北方巨鹱(又名霍氏巨鹱)主要生活在南半球海洋及南極洲周邊地區(qū),范圍有所重疊,北方巨鹱從非洲中南部到南極都有分布,南方巨鹱的生活范圍則更偏南,二者的成鳥最明顯的區(qū)分在喙部:南巨鹱的嘴尖是灰綠色,北巨鹱則是粉紅色。
我們從烏斯懷亞起航,港口就有不少南方巨鹱,近距離看它們嬉戲玩耍,不得不感嘆這些海鳥“巨無霸”的體型,體重可達4-5公斤,身長近一米,飛行時,兩翼端間的距離可達兩米二,比某些信天翁都大,笨重的身體,必須在地上或水面上助跑10多米遠才能起飛,就像飛機在跑道上起飛一樣。
過德雷克海峽時,它們也經常和信天翁一樣于大海低空逐浪飛行,雖屬于鹱類,但很多特征頗類似信天翁。飛行時有些駝背,沒有信天翁的優(yōu)雅,但在陸地上行走則比信天翁靈活得多。海鳥很難區(qū)分性別,雄鳥和雌鳥外貌幾乎一樣,巨鹱雄鳥比雌鳥要重五分之一,另外喙也更大。
這種大型海鳥食性雜,體魄強壯,攻擊性強,尤其是鋒利有力的鉤狀喙,除常捕食小魚、烏賊和甲殼動物之類,還大量捕食多種群居海鳥的幼雛,甚至主動攻擊并捕食成年企鵝等大型海鳥,是海洋鳥類的天敵。
同多數燕鹱不一樣,巨鹱尋食腐肉,常在海里和海岸上尋找鯨和海豹等動物的尸體。12月的南喬治亞島,每個登陸地都可以見到不少南方巨鹱,它們不時展開巨大的翅膀,弓著身子翹著尾巴在岸上踱步,讓人想起“座山雕”,被它們相中的目標通常都躲不過被分食的厄運,尤其是那些出生不久的小海豹。捕鯨站附近,一具成年海豹的尸體吸引來四五只巨鹱,看到這些大鳥們相互攻擊,搶奪獵物,南極每天都上演著這樣慘烈的場面。
最近一次航行中,偶遇座頭鯨捕食,不少海鳥前來“撿漏”,拍到一種大型白色海鳥,但不是信天翁,回來一查,發(fā)現竟然是南方巨鹱的白色變種,據說數量只占10%。
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些“南極屠夫”負責回收和清除動物尸體,讓海岸邊變得清潔,不會傳染疾病,也不散發(fā)惡臭,自然界就是這樣安排好的,相貌可怖,但作用不小。
有企鵝的地方必有賊鷗出沒,然而在人類心中二者的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毫無疑問,南極的“天空霸主”非賊鷗莫屬,登陸南極半島后,會發(fā)現它們無處不在。外表看不出來太多差別,其實有南極賊鷗和灰賊鷗之分,前者羽翼深棕色,后者則是淺褐色與棕色相間。它們性情兇猛,是典型的“空中強盜”,企鵝蛋、小企鵝都是它們喜歡的食物,甚至會吃同類的蛋和雛鳥,名聲不佳。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生命力非常頑強,飛行能力和環(huán)境的適應力都超強,甚至在南極點都可以見到。
剛到南極時,我和其他游客一樣對其貌不揚的賊鷗沒什么好感,早兩年還曾經發(fā)生過同船的中國游客在岸上踢賊鷗,被探險隊員制止的事情,不招人待見的鳥兒,正眼都沒瞧過,雖然它是這里當仁不讓的“天空霸主”。后來來南極的次數多了,企鵝看得審美疲勞了,加之賊鷗不怕人,我開始認真打量它們,發(fā)現賊鷗長得并不難看:一雙圓眼睛,目光炯炯有神,黑得發(fā)亮的粗喙,黑白相間的羽毛從翅膀的根部一直排列到羽翼末端,伸展雙翼朝天嘯,霸氣十足。不嘚瑟的時候,臥在雪中也是靜如處子,走過它身旁都不帶起身的,那個鎮(zhèn)定。
作為南極海鳥的“公敵”,它的“罪狀”可不小,兇頑強悍,賊性十足,有“空中強盜”之稱,屬于非猛禽類“獵手”。我曾親眼見到一位游客的雪鏡被賊鷗偷走,碰到這種情況,人們只能望空而嘆。
賊鷗喜歡單獨或成對活動,飛行如鷹般強健,也擅長在地上行走和奔跑,善于游泳,但不會潛水。目光敏銳,爪子鋒利,成幫結伙,以搶奪其他海鳥的食物或捕殺海鳥為生,有時亦長時間伴隨海上航行的船只飛行,覓食從船上丟下的廢棄物,跟巨鸌一樣,也食大量腐肉,啄食鯨、海豹等動物的尸體。 賊鷗不挑食,魚、蝦、鳥蛋、幼鳥、海豹尸體到鳥獸的糞便,反正有吃的就行,哪怕當“義務清潔工”。最過分的是,連同類的蛋和雛鳥都不放過。
然而,這么招人嫌棄的賊鷗卻出了名的愛干凈,岸上的水洼或者水塘都是它們喜歡光顧的地方。迪塞普申島上有一處小水塘,賊鷗們喜歡在這里飲水、泡個澡什么的,我們在岸上行走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繞過,避免弄臟這些寶貴的淡水。我曾經拍到一只賊鷗洗澡全程,距離不過五六米,只見它很勤快地在水中輪流洗著翅膀,左搓搓,右搓搓,很麻利的樣子,那一刻,覺得它很可愛。
企鵝最恨的恐怕就是賊鷗了,這個天敵和豹海豹的兇殘不同,賊鷗很“賊”,偷吃企鵝蛋不說,還經常叼食小企鵝。因此每當賊鷗在企鵝棲息地周圍鬼鬼祟祟游走時,眾企鵝就會群起抵御之。賊鷗卻也會協同作戰(zhàn),一只在前頭引開欲攻擊的企鵝,另一只在后頭偷其蛋。這個季節(jié),雪地上常見到被賊鷗偷吃的企鵝蛋,每只空蛋殼背后都有一個企鵝母親破碎的心。
從探險隊員那里了解到一個讓我感到很有趣的信息,賊鷗營巢于企鵝、燕鷗等鳥類的附近,不僅僅為“用餐”方便,甚至會掐日子孵出小賊鷗,如果今年小企鵝出生晚,那么附近的小賊鷗也會晚降臨到這個世界,因為賊鷗父母要用小企鵝來喂養(yǎng)它們的寶寶,根據“食物”供應情況來決定小賊鷗的出生,不得不感嘆自然界的生態(tài)鏈,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設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我從未見過賊鷗的寶寶,只是聽說賊鷗父母很護巢,當靠近它們的巢穴時,會出來與你拼個死活。想到南極賊鷗,展開巨大的雙翼,像戰(zhàn)斗機一樣朝不速之客俯沖,并用翅膀的端部猛烈拍擊,還是躲得遠點為妙吧。
南極鳥類大家庭中最逍遙的莫過于雪鞘嘴鷗了,作為南極洲唯一的永久陸生鳥,這冰天雪地的“原住民”竟然最喜歡和人類“互動”,雖然名聲不佳,但智商明顯還是很高的。
“這些家伙在我們新粉刷的外墻上留下一串爪印,又得重新刷一遍?!崩肆_站的工作人員沒好氣兒地指著這種大小像鴿子,渾身雪白的鳥。每個踏上南極的游客都會最先認識它們:雪鞘嘴鷗。相比那些遷徙海鳥,這可是南極洲唯一的永久陸生鳥,冰凍星球的“原住民”。
拉克羅港的英國站生活著很多雪鞘嘴鷗,早已習慣了與人類為鄰。見到兩只雪鞘嘴鷗臥在工作人員生活的房屋欄桿上,我把鏡頭伸到跟前,它們都無動于衷。站上的工作人員提起它們,都很頭痛。這些好奇的家伙喜歡用喙敲玻璃,開始工作人員還以為外面有人,出去看空無一人,才發(fā)現這家伙干的。結果當郵輪上的客人真的在屋外敲玻璃時,沒人理他,大家以為又是調皮的雪鞘嘴鷗。
11月,正逢交配期,雪地里,一對雪鞘嘴鷗為了爭奪配偶在“激戰(zhàn)”,用短粗的喙啄著對方的羽毛,用翅距互相格斗,讓南極的春天更加嘈雜。我在旁邊觀戰(zhàn),這種鳥雖然羽翼雪白,但身材、相貌可比不上其它白色海鳥。鞘嘴鷗介于鸻和鷗之間,兩眼緋紅,腿短粗,短而粗硬的喙似鶉雞,喙的底部覆蓋著一層角狀的護套,因嘴基周圍的粗糙角質鞘遮蓋著鼻孔而得名,一些鳥類學家認為鞘嘴鷗比較類似海鷗和燕鷗的祖先。
鞘嘴鷗科僅一屬兩種,除雪鞘嘴鷗外,還有黑臉鞘嘴鷗,也稱小鞘嘴鷗,喙為黑色,分布在一些亞南極群島上,希望以后有機會可以見到。蓬松的羽毛幫助鞘嘴鷗抵擋嚴寒,和其它鷗類不同,它們腳上沒有蹼,不能在水中捕魚,只能在陸地上捕食,它們在地面動作非常敏捷。
雖比不上賊鷗、南極巨鹱的彪悍兇猛、殺戮成性,但它的狡猾也不可小覷,偷搶拐騙手段不少。雪鞘嘴鷗大部分時間都在地面上搜尋食物,??梢姷剿鼈冑\頭賊腦地巡視企鵝領地,伺機偷吃企鵝蛋,甚至主動攻擊孤身的雛鳥。雪鞘嘴鷗還常尾隨大黑背鷗、賊鷗,等待這些兇猛的掠食性鳥類捕食企鵝、海雀幼雛或鳥蛋時,上前分一杯羹,典型的“機會主義者”。
如此雪白的鳥竟然是南極“清道夫”,喜食新鮮的企鵝糞便,也會覷準機會,搶奪企鵝父母餵飼子女時的食物及掉下的食物碎屑,或者吃掉父母一時大意遺下的企鵝蛋,甚至主動攻擊孤身的雛鳥。它們也在海上捕食小型魚類、磷蝦和魷魚,有時吃潮間帶的藻類以及科考站周圍的殘渣為食,名聲不雅,連企鵝都嫌棄它們,但卻更喜歡和人類“互動”。極地郵輪靠岸時,不時有雪鞘嘴鷗飛上甲板,肆無忌憚地落在玻璃頂棚上,桅桿上,船舷欄桿上,對一切都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夏季為了躲避天敵,它們喜歡在巖石縫或大石頭下筑巢,雪鞘嘴鷗三歲可以交配,每窩產卵2或3枚,孵化期28天,雛鳥全身覆蓋著灰色的絨毛,約50天后便會自立,不過通常只有一只幼雛成活。冬天雪鞘嘴鷗會離開酷寒地區(qū),往北飛向南美及福克蘭群島過冬。
它們是我在南極遇到的最逍遙的鳥兒,雖然不是食物鏈的頂端,但也不像企鵝有來自空中和水中的天敵,陸地生活總的來說還是挺滋潤的,能夠成為南極大陸上唯一的陸生鳥,一定有其獨特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
鸕鶿,如果不是在南極經常見到它們,我很少會關注這類水鳥,或許覺得太普通了。其實中國古代常把鸕鶿作為美滿婚姻的象征,鸕鶿伴侶從營巢孵卵到哺育幼雛,和睦相處,相互體貼,在南極的夏天,我見證了這個美麗的故事。
鸕鶿,這種大型的游禽,即使不觀鳥的人,也多少都會見過,旗下39個種類從白令海峽到南極,從非洲雨林到古巴濕地,幾乎世界各大洲都有分布。這個大家族中有幾個成員生活在南極半島以及亞南極島嶼附近,一不留神便混成了當地的“明星鳥”。
這幾個成員同屬于“藍眼鸕鶿屬”,都擁有高貴的藍眼,黑色的羽毛自頭頂沿背部覆蓋全身至尾部,白色羽毛則沿脖子、胸部至腹部。直到整理圖片,寫這篇文章時查找鳥書,我才了解到之前拍攝的并非是一種鸕鶿,而是三種:南極鸕鶿、藍眼鸕鶿和南喬治亞鸕鶿,前兩者有醒目的柑橘色鼻肉冠,區(qū)別在于臉部白色的多少,南極鸕鶿的臉部白色部分比藍眼鸕鶿要多。
過了德雷克海峽進入南極海域,幾乎都是南極鸕鶿的地盤(亞南極的南桑威奇群島和奧克尼島也有分布)。南極半島上有兩處最知名的棲息地:天堂灣和彼得曼島。2012年11月第一次航行,來到天堂灣布朗站,約上百只南極鸕鶿棲息在島一側的高陡巖壁上,船方通常會安排十五分鐘的巡游至巖壁下,讓我們近距離觀看一對對卿卿我我,不時飛進飛出的南極鸕鶿。
同一時間,南極鸕鶿的狀況并不相同,比如11月,有的年份它們正在發(fā)情求偶,有的年份則已經開始營巢做窩了,或許和氣候變化有關系。努力營造愛巢的南極鸕鶿夫婦,通常把巢穴筑在礁石或者陡峭的海岸巖坡上,筑巢材料除了石頭,還會在上面鋪上羽毛、海草之類柔軟的東西,然后通過自己的糞便膠結而成。藍眼鸕鶿夫婦分工明確,一只飛出去找海草,一只在家里專心織窩。
2017年12月底,當我再一次來到那里,南極鸕鶿寶寶已經長大不少,這些黑色毛團擠在一起,小小的巢穴都快裝不下了,小鸕鶿生長的速度很快,據說雛鳥誕生后無羽毛,這在南冰洋海鳥中極為特殊。
另一處極佳的觀測點在彼得曼島邊緣的山巖上,周圍是金圖企鵝和阿德利企鵝的巢穴,偶爾一只南極鸕鶿飛過企鵝頭頂,同樣的黑背白胸,還以為企鵝長翅膀了。11月過去時,大家都在專心趴窩,互不干擾。等到12月再過來時,這里已經熱鬧非凡,小鸕鶿快趕上和父母一樣高了,每家都有兩三只可愛的寶寶。見到親鳥回來,紛紛圍上去討食,非常霸道。和企鵝一樣,雛鳥在親鳥的口腔內啄食半消化的魚肉。喂水時,親鳥會將淡水從嘴噴出,注入雛鳥嘴里。小鸕鶿一般兩個月左右就可隨其父母下海游泳捕食,四個月后便可以獨立生活。
極容易和南極鸕鶿搞混的藍眼鸕鶿則大多數生活在南美大陸南部,福克蘭群島上也有它們的棲息地,和跳巖企鵝以及黑眉信天翁為鄰,十分的擁擠。南喬治亞鸕鶿外形與藍眼鸕鶿相似,但體型較大,顧名思義,只生活在南喬治亞島及其附近的亞南極島嶼上。我們在圣安德魯斯灣登陸時,一只亞成鳥一直在海灘邊溜達,不太怕人,大家排隊等候沖鋒艇回大船時,紛紛用手機拍它,看它神氣活現的樣子,很享受被圍觀的幸福。Grytviken捕鯨站也是海鳥們常光顧的地方,我拍到過至少四五種,包括這只濕漉漉的南喬治亞鸕鶿。
這些藍眼睛的大鳥,生活在世界盡頭,以南極磷蝦為食,也食魚和烏賊,這里是它們的幸福家園,只是每次看到它們掠過企鵝頭頂時,我都在想,企鵝會不會很妒忌這些會飛的鄰居呢?
作為南極生物地理區(qū)中的關鍵物種,南極磷蝦是大部份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如果趕上鯨魚捕食,會是一個非常好的觀鳥機會,信天翁、巨鹱等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海鳥大趴”開始了,讓我們來看看能適應極地氣候和生活的鳥類都有誰。
南極洲海鳥故事的最后一個部分留給鹱科的幾個成員,作為鹱形目的一屬,鹱科家族很龐大,13屬72種,之前介紹過的食腐掠食鳥類—巨鹱便是其中之一。
海上航行,遇到鯨魚的機會較高,最近兩次運氣特別好,遇到三四次大規(guī)模的鯨魚覓食,鯨魚出沒的水域也吸引了數百只海鳥。鴿鋸鹱就是在這個時候闖入我的鏡頭的,名字很繞口,是鹱科鋸鹱屬鳥類。
它們身材嬌小,飛行速度很快,像陣風一樣。平日里在海上航行時,很難抓拍,如今為了食物也是豁出去了,貼近郵輪前后左右,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身上的花紋,整個背部的羽毛呈藍灰色,從兩翅尖延伸至背中部的M型黑色條紋,猶如個性十足的“M字外套”,濃郁的黑色“眼線”,辨識度很高。
鴿鋸鹱分布很廣,北起澳洲南部和新西蘭,直到南非以及南美阿根廷和智利沿海,南至南極浮冰區(qū),是所有鋸鹱中分布最為廣泛的一種,在從新西蘭以西到南美洲的島嶼上繁殖。覓食時像水上飛機一樣,平展雙翅用腳推進掠過水面,“水上輕功”了得,捕捉烏賊和磷蝦等小型無脊椎動物。
鹱形目的鳥類都是利用氣流的高手,經常借助風的力量飛翔。每次過德雷克海峽,我印象最深的海鳥是岬海燕,鹱形目、鹱科、花斑鹱屬的唯一海鳥。它們數量眾多,展開雙翅緊隨船尾,盤旋翱翔,與波浪一起翻騰飛舞,讓本來就暈船的游客更加眩暈。
南設得蘭群島的迪塞普申島可以近距離觀察岬海燕,它們經常成群在岸邊覓食休息,有時多達百只,據說整個南極和亞南極海域數量有兩百萬之多,真有點海上“麻雀”的趕腳。不過在攝食時它們會向對手噴吐胃內的一種油性物質,這行徑似乎和它們優(yōu)雅的外表不太相符哦。
銀灰暴風鹱是暴風鹱屬的海鳥,背部銀灰色,分布更靠近南極大陸。它的親戚暴雪鹱則是我在北極最常拍到的海鳥之一。白頦風鹱是最近一次航行中增加的新鳥種,一身棕色羽毛,遠看似賊鷗,近看喙部的花紋很特別,是除巨鹱外體型第二大的海燕,體長51-58cm,翼展長134-147cm,體重可達1.4kg。南大洋總數大概有700萬只,在南極幅合帶周邊的島嶼上,尤其是在南喬治亞島上繁殖后代。非繁殖季節(jié),北至澳大利亞、秘魯和非洲納米比亞外海,南至南極洲海域都可見其身影。
近年來白頦風鹱的種群數量大幅減少,竟然成為易危物種,竟然是因為人類。它們以磷蝦和一些魚類為食,喜歡跟隨船只撿食廚余垃圾和漁獲物殘渣,所以特別容易被開展延繩釣作業(yè)的漁船所誤捕而致死,這是因為它們比其他海燕類更善于潛水,會追逐釣餌潛入更深的水中吞食魚鉤所致。另外在繁殖島嶼上的一些諸如褐鼠、黑鼠等嚙齒類入侵生物也威脅著它們的生存。
烏黑鹱也被稱作“灰鹱”,又一個鳥類中的“遷徙之王”,能在200天里遷徙6.4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飛行一圈半,是電子手段記錄的最長遷徙距離的動物。比格爾海峽上常見到它們成群集會。
最后一個出場的是雪鹱,鹱科雪鹱屬鳥類,也叫做“雪海燕”,公認的南極最漂亮的鳥類之一,海上“白雪公主”。棲息在南極大陸邊緣,喜歡在有浮冰的海域活動,以磷蝦為主食,兼獲一些小魚和烏賊,有時也會在陸上覓食其他動物的腐肉。我是在一個冰川附近見到雪海燕,它們多在靠近海岸的峭壁縫隙和石屑質陡坡的巖石下筑巢,有時也會深入到海拔二千四百多米、離岸三百多公里的內陸繁殖。它們是地球上所有鳥類中繁殖區(qū)條件最惡劣和最艱苦,也是巢區(qū)分布最靠南的鳥類,唯一能與帝企鵝相媲美耐寒的勇士。
在最近一次航行中,我拍到了白顎海燕和白臀洋海燕。
極光照亮了天空,南極洲正在慢慢地走進冬季。這是世界上最寒冷、風最大的地方,經常有風力高達12級的暴風雪在這片大陸上肆虐。氣溫仍在可怕的零下五十攝氏度上下徘徊,剛剛回升的太陽光線幾乎沒有一絲絲暖意。很少有動物能夠忍受如此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盡管如此,有一些頑強的動物們,卻選擇了這片荒涼的大陸世代生存。
這些生活在地球最南端的海鳥聰明、適應性強,我不知道地球上還有哪里可以讓我們這樣充分地去觀察它們的生活,畢竟不畏懼人類的鳥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