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一君
說到笛子,你的腦海中可能會浮現(xiàn)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這樣的詩句,隱隱約約覺得,“笛子”“二胡”這類樂器都是從“胡人”那里來的吧?
可能許多人也抱有這樣的想法。可是,20世紀80年代出土的“賈湖骨笛”給這種猜想畫上了句號。它比古埃及出現(xiàn)的笛子要早兩千年,被稱為世界笛子的鼻祖,也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把中國七聲音階歷史提前到八千年前,也讓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大大向前延伸。
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zhèn)西南約1.5千米處,有一泓靜謐的水域,名為賈湖。湖邊有一個村莊,叫作賈湖村,村民世代傍水而居,平靜度日,繁衍生息。這里地處黃河中下游,正是中原腹地,華夏文明世代不息,在此繁衍。
1984年至2001年,考古隊經(jīng)過前后幾輪發(fā)掘,出土了一大批古文物,包括三十多支截取仙鶴尺骨制成的骨笛。除去半成品和殘破者外,真正比較完整的骨笛有六支:一支五孔、一支六孔、三支七孔、一支八孔。這些遠古的遺物因為是在舞陽縣賈湖村被發(fā)現(xiàn)的,人們便按照習慣將它們命名為“賈湖骨笛”。
在這批骨笛中,最著名的一支是1987年在賈湖村裴李崗遺址墓葬中出土的7孔骨笛,它全長22.7厘米,通體呈土黃色,晶瑩如玉?,F(xiàn)在,人們說的賈湖骨笛通常是單指這一支笛子。
骨笛,顧名思義是用骨頭做成的。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人和動物的骨頭全是中空的,尤其是手臂和腿的中空情況更明顯。但是,并非所有中空的長骨都可以做笛子,太厚的骨骼就算做成笛子,可能也吹不響。解剖學上把人體前臂內(nèi)側(貼近小手指一側)的一根長骨稱作尺骨,鳥類的翅膀上也有這樣的尺骨。相比人和其他動物,鳥類的尺骨比較薄,容易磨制、鉆孔,做成的笛子也更容易吹奏曲調(diào)。
據(jù)考證發(fā)現(xiàn),賈湖骨笛全是用丹頂鶴的尺骨做成。丹頂鶴骨骼外堅內(nèi)空,強度是人類骨骼的七倍,將其尺骨兩頭截去,磨制、鉆孔,就可以做成骨笛了。這樣的骨笛小巧精致,經(jīng)久耐用,動物骨骼會隨著使用年代增加,不斷摩擦,變得光滑玉潤,歷久彌新。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中,有一支已經(jīng)斷成三節(jié),但其主人在斷口兩邊相對的地方鉆小孔,用線連接固定起來,足見主人對它的珍愛。還有一支二孔骨笛,笛長二十多厘米,呈棕黃色,兩端刻有菱形花紋,細如發(fā)絲。如此精美的骨笛,究竟是怎么制作出來的,至今還無法確知。
賈湖骨笛的出土,徹底改變了中國音樂歷史起源的文獻記載和傳說觀點?!秴问洗呵铩穼χ袊艠菲鹪从姓撌?,大致說三皇五帝命人制作樂器,制定樂律,所以后人通常認為中國古樂起源于三皇五帝時代。賈湖骨笛的出現(xiàn),將中國古樂的起源一下往前推了數(shù)千年,它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樂器。
雖然在世界其他地方也發(fā)現(xiàn)了比賈湖骨笛更原始、更古老的骨笛,但是它們制作簡單,只能算骨哨,與賈湖骨笛完全不是一個檔次。賈湖骨笛是一個系列,前后出土的三十多支骨笛,屬于不同年代,很好地揭示了賈湖骨笛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蕭興華使用賈湖骨笛吹出了河北民歌《小白菜》,證明賈湖骨笛是出土后依然可以使用的樂器。另外,經(jīng)測試發(fā)現(xiàn),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tǒng)民歌,甚至可以吹奏少數(shù)民族和國外的歌曲。賈湖骨笛的學術價值已經(jīng)遠遠超出它的地域范圍,在整個世界音樂史起源的物證中,賈湖骨笛無論在科學實證、年代可靠性方面,還是在音樂藝術成就方面,都是無與倫比的。
如今,關于賈湖骨笛的研究成果在英國《自然》《古物》等著名學術期刊上都有發(fā)表,賈湖骨笛已被銘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顯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