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夏
摘要:本文通過對王羲之《蘭亭集序》的閱讀、解析,筆者從人生觀角度探討生與死,選擇與堅持以及筆者本人對王羲之生死觀的淺薄看法。期間插述了對某大學生自殺的看法,以力證活著的意義和死亡的權(quán)利。人的一生猶如游戲,前期猥瑣發(fā)育,后期逆天改命,結(jié)束時低調(diào)離去。
關(guān)鍵詞:王羲之;生死;意義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蘭亭詩作的序。蘭亭詩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孫綽、謝安等41人宴集于會稽山陰蘭亭時其中26人所作詩的統(tǒng)稱。(1)其中還收錄了王羲之自己少有的詩篇佳作。在這篇序里,王羲之記錄了整個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等,并談?wù)摰揭恍┳约旱母形颍M笕嗽谟[讀斯文時能體會他們當時的情感、思想、志向等……眾人大多知道王羲之是一個卓越的書法家,卻不知他竟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小時候更在意他的書法,不曾關(guān)注這篇驚世之作的內(nèi)涵,現(xiàn)在再讀,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思考,現(xiàn)將他們陳列與此,望再讀時有所新收獲。
第一段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描述了在一個“惠風和暢”的日子,一群賢人雅士在蘭亭“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的陽春白雪之事。放下那些鋪墊,看看最后一句——“是日也,天朗氣清……信可樂也?!碧ь^觀望,發(fā)現(xiàn)宇宙無限寬廣,低頭觀察到自然界的萬物品種繁多。所以游目騁懷,給人在試聽上帶來強烈的震撼,這種感受在美學上我想應(yīng)該是“崇高”!這種崇高感實在讓人極盡快樂,讓人得到美的享受。與此同時,也透露出在宇宙面前,人類是如此渺小,感嘆生命的短暫又珍惜生命帶來的精彩。
第二段描述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死觀、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會因為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而快樂,悲傷的事情而悲傷。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痹趺茨懿蛔屓吮茨??可見,王羲之更看重“生”!可是何謂“生”如何“生”值得我們思考。
人一生的時間不過是俯仰之間般短暫,在這么短暫的時間里,要怎么有效的利用它,使之有意義?生命是什么?是有機化合物?還是轟轟烈烈的大干一場?生存和死亡歷來就是哲學家探討的終極選擇題。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都說了,生存與滅亡,這真的是一個頭疼的問題?。≡谶@個選擇題里,沒有準確答案,錯是相對于正確而言的,可是誰又規(guī)定了選擇死亡就是錯呢?只不過選擇生的人占多數(shù)而已。拋開對與錯判定,人是有權(quán)利選擇生與死的,但是前提是你先要有意識,才能做出選擇??墒且庾R是依靠肉體存在的,不能脫離物質(zhì)而存在,這又回到了唯物論。那么選擇的權(quán)利是在你擁有生命那一刻就有了,可是卻是在你建立起較為健全的意識體系(注1)時才會執(zhí)行。
我記得有一篇報道,說一個高三的學生自殺,原因是活的理由沒有戰(zhàn)勝死的理由。盡管活的理由他列出了23條,死的理由僅僅列出了6條,可活的理由依舊沒有戰(zhàn)勝死的理由,因為活的理由沒有一個強大到支撐內(nèi)心。我們或許會覺得荒謬,那么那個浙江大學的學生自殺呢?“三年前,我問自己,一個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我不贊同社會上流傳的幾乎所有的觀點,我認為它們要么太過于狹隘,僅僅適用于個人或某一小部分人;要么屬于自我欺騙型的謊言;要么是找對了方向,但挖得不夠徹底,沒有找到根本。我把最后一種叫做“架空的理論”,它沒有一個穩(wěn)固的基礎(chǔ),只是一種憑空產(chǎn)生的一種說法?!保?)他留下的長長的遺書里,清清楚楚的論證了生命的存在不具有意義。在通讀了他的驚世遺作后,我認為他說得非常合情合理,無論是論點、論據(jù)還是其他,我都認為非常好!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跳出來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我不反對他的觀點,但不代表我會與他做同樣的事情!
我認為他只是沒有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活下去的意義,而是找到了死的理由,死的意義。他在遺書里提到過,他很想知道以前的老師,同學,周圍的人怎么看待他的死,語氣中似乎也非常不愿意別人胡亂評價他的生死觀,所以他必須死,死了才能得到他想知道的東西。盡管這些東西他看不到,但活著的人一定會有所思考!他有權(quán)利選擇死,我也有權(quán)利選擇活!大多數(shù)人選擇活,就顯得選擇死是一件非常艱難而又需要勇氣!但實際上,活著才是最需要勇氣的。因為活著,你會經(jīng)歷人生的各種酸甜苦辣!沒有苦辣怎么襯托酸甜?我活著的理由就是尋找我活下去的意義,在這個途中,我會有親情、友情、愛情支撐著我一路前行。
或許,在這位同學心里覺得沒有意義的事情,在別人的心里就會覺得它非常有意義!這就好比美感,你覺得它美了,那就是美了,你覺得它不美,我怎么跟你描述它的好,你也體會不到!如果任何一個問題都有一個絕對的正確答案,那么就沒有討論的意義了,因為整個過程就是意義。
回到《蘭亭集序》第二段,王羲之肯定是選擇生,所以會說“悟言一室”、“放浪形骸”“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感嘆時光短暫,竟未察覺雙鬢已白!一個90后問馬云,如果他用自己的青春換馬云所有的財富他愿意嗎?馬云滿口答應(yīng)!可見寸金真的難買寸陰!大膽假設(shè)一下,如果馬云要跟你換青春,你愿意嗎?我首先表明我的態(tài)度,我不愿意!第一,我比他年輕,不出意外我可以比他活得更久!第二,我沒有窮到吃不起飯,不需要太多的錢。第三,馬云死后到我死這段時間里,有太多未知和可能,那是他永遠也得不到、看不到、享受不到的!因為在這期間可能會迎來一個新的時代,新的馬云、張云、李云……僅憑這三點,我要是換給他,我就虧了!
人的生命長短不一,全憑造化,最后都要歸于灰燼、虛無。古人說“死與生畢竟是一件大事啊”,怎么能不悲痛呢?這種悲痛來自哪里?對死的恐懼嗎?不,至少不全是。我認為還有對人世的留戀,對過去的遺憾和對未來的向往。
正是由于這種復(fù)雜糾結(jié)的情緒,所以每當看到前人的興感之作,總會引起共鳴(注2),不能自已。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來是不可能的,把人的壽命與彭祖的壽命等同起來就更荒謬了。所以今天我們在嘲笑古人的愚蠢時,有沒有想過幾百年后的后人會怎么嘲笑我們?是非對錯交予時間,功過是非交給后人。王羲之在本文最后說到,記錄這件事的目的,是讓后人看到后,會有所感悟??v使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所有的事物都變了,人們的看法也不一,但觸發(fā)人們的情感、志趣是一樣的。
這也是筆者認為王羲之最智慧、最低調(diào)的地方。就好比金庸的“大鬧一場,悄然離去?!币粯訛⒚摵皖V?。人的一生就好比是一個俠士,年輕的時候桀驁不馴,狂放不羈,在江湖上掀起風雨。老時虔誠低調(diào),心懷感恩,仍不忘虛心學習。用我們90后現(xiàn)在的話來說,我認為,人的一生就好比一場類似英雄聯(lián)盟、王者榮耀的游戲。真正的大神一定是前期猥瑣發(fā)育,后期逆天改命,結(jié)束后低調(diào)離去。享受的是整個過程,而不是糾結(jié)于一個人、一件事,就因此停止或阻礙了整個進程,到最后時一直抱怨。
在筆者看來,生和死總會來,必然的事情就不必太過糾結(jié),而那些偶然的事情,才是意義和價值。比如,你可能會去到一座城,遇到一個人,發(fā)生一件事。我知道你會去很多城,遇到很多人,發(fā)生很多事,但總有一個是非常特別的。此時你一定在回憶里搜索這樣的城,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如果你還沒有答案,那么只是因為它還沒有到來;如果你已經(jīng)有答案了,好好體味你此時的我無法用言語描述的你的情緒,是否認同這就是你活著的意義?是否認同這就是你的價值?因為這些人、事,讓我的生命絢爛,讓我的生活明亮,這就是我為之努力為之喜悅與悲痛的意義。
注1:意識體系在這兒指認識世界、看待世界、可以獨立作出判斷的知識體系.
注2:共鳴是“指藝術(shù)鑒賞過程中,鑒賞主體在審美直覺和審美體驗的基礎(chǔ)上,深深地被藝術(shù)作品所感動、所吸引,以至于達到忘我的境界,由此達到鑒賞主體與藝術(shù)形象之間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兩忘?!币耘砑缶幹摹端囆g(shù)學概論》第四版,第41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注釋:
(1)夏先明:《東晉風流與王羲之文學創(chuàng)作》.貴州師范大學2015碩士論文.第42頁。
(2)Dijion:存在——浙大一位跳樓學生遺書.https://www.douban.com/note/271099044/,2013-04-11/2018-04-11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shù)學概論》第四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13頁.
[2]夏先明:東晉風流與王羲之文學創(chuàng)作[D].貴州師范大學2015碩士論文.第一章至第三章.
[3]劉麗娟:嘆人生有限,感生命之重——《蘭亭集序》教學設(shè)計.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年10期.
[4]謝義虎:死生亦大矣——略論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生死觀.課外語文.2013年06期.
[5]張印德:談《蘭亭集序》中的生死觀.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年08期.
[6]張忠森:生與死:一個關(guān)于生命的永恒主題——《蘭亭集序》解讀.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年Z1期.
[7]Dijion:存在——浙大一位跳樓學生遺書.https://www.douban.com/note/271099044/.2013-04-11/2018-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