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念龍,王玉璜,李 康,沈文榮,陳 駿,盛瀏麗,吳夢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新型媒體介質逐漸走進了日常生活。本院就如何應用新媒體終端在科室管理、業(yè)務宣傳、遠程MDT、科研教學、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新媒體使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傳播速度更加快速[1],特別是微信與微博以其自身功能豐富多樣,使用方便快捷的優(yōu)勢,得到廣泛運用。影像科擁有醫(yī)院80%以上的先進設備,所有患者的醫(yī)療資料、影像圖像等信息是通過醫(yī)院的PACS/RIS以及HIS系統(tǒng)與各臨床科室信息共享;借助新媒體平臺,云空間技術,通過影像科掛號預約、圖像診斷、實時溝通的手機終端APP,可以讓患者的醫(yī)療信息、電子膠片在不同醫(yī)院之間、醫(yī)生與醫(yī)生之間共享。
影像科一般包括普放、CT、MRI、介入等一些部門,大家工作班次比較多,地點相對分散,有的參與臨床教學、還有的下鄉(xiāng)或外出扶貧,組織活動和集中教育很難集中統(tǒng)一,參與率低。為方便聯(lián)系,創(chuàng)建了全科人員的科室微信群、管理層的科務會群;根據部門不同,建立普放、CT、MRI等部門的部門群;按照工作性質,又創(chuàng)建了技師、醫(yī)生、護理、黨員等小組群,有時根據臨時的工作可以隨時建立一些方便溝通、方便工作的臨時討論群??剖翌I導、部門負責人、小組組長、護士長及工作的召集人任群主。這些群的建立改變了科室的管理方式,以前打鉤打卡按手印、定時點名記考勤;現在是放權點評化、視頻語音滿意度??剖业臅h通知,直接發(fā)到群里,或者@某個人。每當患者檢查發(fā)生了藥物過敏,檢查技師直接拿起手機在急診搶救群里發(fā)個“CT過敏”,在崗的相關醫(yī)生及護士就會馬上到達現場,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創(chuàng)建不同的微信工作群,方便了大家的溝通,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過新媒體可以用最短的時間針對特定人群進行宣傳,創(chuàng)建了科室手機終端APP和科室微信公眾號,科室的歷史、專家介紹、宣傳標語、檢查流程、檢查注意事項、收費項目等內容放到了手機終端平臺里,掃一掃二維碼,即可知道信息內容。關注以后,會不定期收到科室動態(tài)、醫(yī)療信息、健康知識等相關內容,在終端APP里還可以提前預約、更改檢查時間、觀看自己的檢查圖像和診斷報告等醫(yī)患互動版塊。隨機調查了使用手機終端APP前43名患者和使用手機終端APP后51名患者來檢查時在路上所花費的時間和差旅費,使用手機終端APP后,患者明顯感覺就醫(yī)方便多了,原來做個檢查要來2~3次,現在一次就可以解決。對被調查的94名患者在來檢查的路上所花費的時間和差旅費進行M(25%,75%)和Wilcoxon檢驗可以得出,患者的來科室檢查所需要的時間減少;來檢查所需要的費用也降低,詳見表1。關注了手機終端APP或者微信公眾號,科室所推的每條信息都會發(fā)到每個關注者的手機上。評論轉發(fā),交流信息和分享體驗,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有效到達率和實時接收率,達到了宣傳的目的,有利于提升科室的知名度和競爭力[2]。
表1 使用手機終端APP前后患者檢查所需時間和差旅費一覽表
新媒體是移動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讓獲取信息不再受時間、空間的約束[3],如電子膠片(數字化圖像)促進了遠程MDT、遠程診斷業(yè)務的普及。多學科協(xié)作治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是最近比較流行的一種會診方式,每次MDT都需要觀閱患者的影像檢查資料。隨著各種高端CT、MRI、PET-CT、四維彩超等設備的應用普及,動輒數百MB容量的影像數據(包括其三維、后處理彩色圖像,甚至視頻)已不能通過幾張傳統(tǒng)膠片來傳遞,而必須通過電子膠片來診斷。影像云技術的進步讓多屏豎屏顯示、實時顯示成為可能;數字化的DICOM圖像,有網絡的地方就能傳輸,跨越了時間和空間限制。院內MDT會診可以從PACS/RIS系統(tǒng)調出觀閱,院外會診或者遠程MDT會診的時候,只要醫(yī)生下載了手機終端APP,通過影像云技術就可以看到完整的基于DICOM傳輸的電子膠片甚至VR圖像。通過數字加密、身份驗證,在手機終端平臺上可以信息共享,可以實時診斷,實時交流。如果各個軟件廠商的平臺能互聯(lián)互通,相互兼容,借助于醫(yī)院PACS和云影像技術,影像醫(yī)生可以診斷和審核全區(qū)域的病人影像,甚至遠在西藏、新疆及國外病人的會診請求。在做科學研究或者教學時,如果需要相關資料信息,也可以通過手機終端,進入科室的影像云空間,調取需要的圖像和PPT等資料。
科室的管理其主要是人的管理,影像科是高知化、年輕化的人才聚集地,應當根據每人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方法,給大家施展自己本領的平臺,讓他們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yè)來做。他們對新媒體接受能力和認可度較高,把手機終端APP和科室微信公眾號運營管理交給他們,負責后臺信息的處理,整理科室的動態(tài)新聞,收集整理相關信息,負責消息的推送,更新PACS/RIS系統(tǒng)會診教學、電子宣傳屏內容等,有問題一起討論,經常和信息科等兄弟科室探討。網絡新媒體讓大家把科室作為價值主體,使大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價值觀念的教化、熏陶和影響,在為科室、為患者服務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在為人們健康服務中也滿足了自己的需要[4,5]。
影像科已全面進入數字化時代,新媒體又讓影像科的發(fā)展如虎添翼。文化是以人們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觀為核心[6],新媒體、新技術能讓職工的眼界更加開闊、平臺更加寬廣、才華更好的展示,責任感得到極大的激發(fā),成就感得到極大的增強,榮譽感也會得到極大的滿足[7],使得每個員工自覺自愿地參與到科室的文化建設中來,為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的影像科貢獻自己的力量。
[1]郭 霄.新媒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新發(fā)展的重要載體[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12):9-11.
[2]孫 倩,韓霜雪,劉艷亭,等.網絡新媒體在醫(yī)院文化建設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7,14(13):154-157.
[3]Adane K,Ameni G,Bekele S,et al.Prevalence and dru?gresistance profile of Myc obaeterium tuberculosis isolat?ed from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attending two public hospitals in East Gojjam zone,northwest Ethiopia[J].BMC Public Health,2015,20(15):572-574.
[4]黃小紅.關于如何辦好院報促進醫(yī)院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5,53(3):142-144.
[5]張東瑛.基于新媒體平臺加強醫(yī)院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的實踐和思考[J].江蘇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6,27(1):85-86.
[6]張 英.探討網絡新媒體在醫(yī)院建設中的應用和發(fā)展[J].醫(yī)學信息,2011,24(3):37-39.
[7]朱慧芳,李新萍,劉艷亭,等.醫(yī)院管理應用微博新媒體的實踐與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23):1917-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