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唯 張逸琦
摘 要:吳堡古城,又名吳堡石城,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宋家川鎮(zhèn)。該鎮(zhèn)北靠佳縣,西接綏德,東臨黃河,又與山西省臨縣、柳林相望,扼秦晉之交通要沖,是陜北通往華東、華北的橋頭堡,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吳堡古城就坐落在宋家川鎮(zhèn)東北2.5公里處的一座石山梁上,三面環(huán)水,北面與后山相通,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關鍵詞:吳堡石城;交通要沖
1 古城現狀
古城周長約1125米,占地10萬平方米。城墻內為黃土夯筑,外為石砌。城垣殘高1.6—11.2米,基本保存完整的城墻有1204米。城垣設東、南、西、北四門,上均建有門樓,今門樓皆毀。
東、南、北門保存完整,西門經歷過重建。東門上刻有“聞濤”二字。城門洞口遺留有據說是古時駐守城門的士兵住的石窯。南門曰“石城”,門外修有石質甕城,城門寬約1.8米,這里曾出土文物若干。西門曰“明溪”,城墻高近十米,門外為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北門為“望澤”,有惟一一條可通往后山的道路,該道路全是石頭鋪成,應為明清時修筑的官道。
城內原有南北大街一條,長約300余米,店鋪數十處及明清縣衙、捕署、監(jiān)獄、常平倉、城隍廟、觀音閣、真武廟、魁星樓、文昌宮、興文書院、貞潔牌坊娘娘廟、祖師廟等大型建筑27座,現皆殘破不堪。城內現存數處清代窯洞式民居,在建筑結構形式上類似小四合院,有完整的院墻、大門。從建筑規(guī)模和結構設置上可推斷出,在數百年前這里曾經是方圓數百里較為繁華的市鎮(zhèn)。
民國25年(1936年),吳堡縣政府由古城遷至宋家川后,古城遂為城關鎮(zhèn)的一個行政村,而逐漸被荒置,從而在以后的“拆城運動”中免遭被拆毀的厄運,得以完整保存。八十年代后,又因交通不便、不通自來水等問題,現在城中只剩一兩戶老人居住和景區(qū)保護人員。
2 傳說與記憶
在當地走訪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了民間關于古城的種種傳說。古城的最早建城時間史書中并無記載,因而出現了種種推測。
據清道光年間的《吳堡縣志》記載“吳王墓,縣北二十里寇家塬,冢高數丈、故丘巍然。按吳堡舊志,王之名無可稽考,相傳邑以王授名尤屬不經,以舊志所載仍存之”。1978年在平整土地的浪潮中,吳王墓被推土機推平。80年代,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吳王墓進行了勘探。吳王墓南40米處曾挖出兩座土坑豎穴墓,一座墓深3米見方,坑底下有1米多厚的木炭,木炭中的人骨已朽成粉末狀,另挖出彩繪陶鼎、彩繪陶繭型壺、鐵劍等物,另一土坑墓挖出銅博山爐一件、“解貴”銅印一枚,王莽時期錢幣68枚,這兩批文物都是秦漢時期器物?,F收藏于吳堡縣文館所。
雖然吳王墓不能直接證明吳堡古城的建城,但我們可以推測,最早在兩漢之際這附近應該有人聚居。
當地村民有古城由赫連勃勃最早建造的說法,然而并未有明確的證據。史籍中僅有赫連勃勃建吳兒城的記載:“吳兒城,在(龍泉,今綏德)縣西北四十里。初,赫連勃勃破劉裕子義真于長安,遂虜其人,筑次城以居之?!眳莾撼堑牡攸c似乎較為確定,并不是吳堡古城。并且,此時的吳堡屬于大夏與北魏的交界處,此處是胡人的聚居地,大夏與北魏都在利用當地胡人的力量與對方抗衡,都未曾直接統(tǒng)治這一地區(qū)。吳堡此時應是胡人的聚居處,并不可能建城。
況且,夏僅在極短的一段時間內控制過吳堡地區(qū)。鳳翔元年(413年),吐京胡與離石胡出以眷背叛北魏。魏主拓跋嗣命人討伐他們,赫連夏出兵抵抗,并取得了勝利。夏獲得了吐京一地,并置吐京護軍。然而僅在夏鳳翔二年(414年)二月,“赫連屈孑入寇河東蒲子,殺掠吏民,三城護軍張昌等要擊,走之。”之后不久,魏并州刺史樓伏連殺了赫連勃勃所置吐京護軍及其守百余人。夏從魏獲得吐京一地,僅實際控制了一年。從而,吳堡古城不可能是鳳翔年間建造的。并且在此階段,北魏主要的軍事措施針對北方強大的柔然,無暇西顧。應該并無實力穩(wěn)定與魏的國界線,并設立一個個小型寨堡。另外北方少數民族不習水戰(zhàn),此處水寨的優(yōu)勢也得不到發(fā)揮。故而吳堡不可能是由赫連勃勃建立的。
史料中所見吳堡寨最早修建于北宋時期,據《延安府志》記載“宋筑為吳堡寨,周圍二百二十步”。北宋在此地筑城,應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將吳堡寨作為防御西夏的堡寨體系中的一環(huán)。此后,吳堡又經多次重修,其東門下山崖上石刻記載:阜昌八年(1137)吳堡寨主折彥若因“此城之隳弊,…水寨之毀陋,恨無力以豎新,今率寨民,共勸修建,工興土木,不日而成”。這次修整后,金正大三年(1226)置吳堡縣,古城即成為本縣的治城,一直延續(xù)至民國時期。此后明、清曾多次修繕古城,但由于此時吳堡已不作為軍事重地,加上陜西地方經濟凋敝,吳堡已不見往日的輝煌。
3 現狀及未來規(guī)劃建議
筆者于2017年2月16日對吳堡古城進行了為期一日的考察,就筆者考察的情況來看,吳堡古城保護及開發(fā)的情況都不甚理想。
吳堡縣政府試圖把吳堡古城打造成為旅游景點,將城鎮(zhèn)里破敗的學堂,城門和祠堂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復。但是,在我們?yōu)槠谝惶斓目疾炖?,除了我們并未遇到其他游客。據我們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吳堡古城地處陜西省和山西省交界處,背山面河,過于偏僻。從吳堡縣城到古城,雖并不遙遠,但除出租車外沒有其他交通工具。而步行需要走幾個山頭的盤山公路才能到達。公路也比較陡峭,游人不便到達。
其次,當地對古城的宣傳不足,在縣城內并未看見明顯的指示牌,當地居民對古城的具體位置也語焉不詳。當地旅游設施配備也并不完善,僅吳堡縣城里有一、兩家旅館,房間狹小,設施陳舊。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吳堡古城的歷史價值流失非常嚴重。當地政府為了招徠游客,翻修了古城,新增的許多裝飾與古城的原有風貌不相一致。古城四門的題刻牌匾有的已經遺失,許多碑文也已模糊不清。古城東門下山崖的摩崖石刻,已經由于采石的緣故消失。
當地政府試圖把吳堡古城打造成一個歷史文化旅游景點而翻修了古城,但其配套的基礎設施不健全、宣傳也不完善、景點特色不足,加上交通的不暢使古城除少數自駕游游客外并不能成為大多數游客的旅行目的地。
吳堡古城的開發(fā)和保護目前都不盡完善,對當地政府而言未來其發(fā)展方向依舊需要全面而具體的規(guī)劃。
經過實地考察,對于未來的發(fā)展,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打造獨具魅力的強勢旅游品牌。當地可以通過對“銅吳堡”的歷史文化宣傳,加大知名度,結合當地特點,開創(chuàng)陜北特色旅游,以吸引游客。明確自身定位,立足優(yōu)勢。
整合資源。和黃河對岸的山西柳林軍渡村聯(lián)合形成大的風景文化旅游區(qū),強強聯(lián)手,打造西北風情旅游區(qū)。
開展紅色革命教育。吳堡古城內的王國昌故居和吳堡縣高等小學遺址,在革命期間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土地革命時期,陜北著名的革命者王國昌、張毅忱、劉瀾濤、慕生忠等先后在這里從事革命活動,高等小學曾是中共吳堡縣委機關的駐地。這些地方可以開辟為革命紀念地,開展紅色教育。同時打造紅色旅游路線。
加強旅游硬件設施建設。對吳堡縣城進行合理規(guī)劃,培養(yǎng)專業(yè)從事旅游服務業(yè)的人員,增強游客的旅游舒適度。
只有健全古城的開發(fā)與宣傳,完善其配套基礎設施,大力發(fā)展旅游也,才能使古城在當今煥發(fā)新的生機,并促進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第45頁。
[2]《魏書》卷3《帝紀第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3頁。
[3]戴應新編著:《折氏家族史略》,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