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恬
9歲的鐘鐘是個活潑開朗、聰明可愛的小男孩。但是,他有個小毛病,每當做錯了事情,被家長批評,就會為自己辯解,把責任推到其他人身上。
比如他剛玩完積木,媽媽讓他收拾起來,他就會說:“過一會兒我還要玩呢!”可是過了一上午,媽媽發(fā)現(xiàn)鐘鐘并沒有收拾,于是再次提醒他,鐘鐘爭辯說:“我累了,我想休息一下?!?/p>
有一次,樓上的伙伴星星來家里玩,星星走后,媽媽讓鐘鐘收拾玩具,鐘鐘卻說:“星星玩的,憑什么讓我收拾!”
聽鐘鐘這么說,媽媽又像往常一樣嘆了口氣,無奈地搖了搖頭。媽媽說:“鐘鐘仿佛什么事情都知道,道理也明白,但就是不愿意自己做。對這個雖然聰明但不好說服的孩子,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p>
后來,在一次教育講座中,鐘鐘媽媽才終于知道,鐘鐘的種種表現(xiàn)正是拖延癥的癥狀。她想到兒子從小跟著姥姥姥爺長大,直到上小學才回到自己身邊。在之前的6年時間里,姥姥姥爺事無巨細什么都管,所以讓鐘鐘失去了自己動手的機會,遇事能拖就拖,也就養(yǎng)成了拖延癥的習慣。
意識到這一問題后,鐘鐘媽媽開始采取補救措施,利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來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漸漸地,情況有所好轉(zhuǎn)。
何為“拖延癥”
拖延癥是指自我調(diào)節(jié)失敗,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一項調(diào)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嚴重的拖延癥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xiàn)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并伴有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xiàn)這種狀態(tài),需要引起重視。
父母應該怎么做
“拖延癥”的孩子缺乏責任心,做事就會消極被動,行事作風里永遠離不開等待、拖延,做什么事都需要老師、家長的督促和監(jiān)督。那么,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呢?
做個“懶爸爸”“懶媽媽”
現(xiàn)在的家庭都以孩子為中心,很多事情不用開口,父母就已經(jīng)幫他做好了。長期下去,孩子的依賴性就會增強。所以,家長要學會“偷懶”,通過“偷懶”來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放棄依賴性。如收拾書包,家長要盡可能地把這些小事交給孩子來做,讓他們從小事中培養(yǎng)獨立的習慣。
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有規(guī)律
幫助孩子養(yǎng)成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每天早上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上學、按時喂養(yǎng)自己的小寵物等,這樣有規(guī)律的生活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也更能有效地糾正孩子拖延癥的毛病。
做個小“提示板”
像備忘錄一樣,家長可以做一個“提示本”或者“提示板”,讓孩子寫好他應該做的事情,并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這樣有利于孩子快速的檢查自己要做的事是否完成。
偶爾讓孩子嘗嘗“苦頭”
雖然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拖延癥”的壞毛病,可是一旦孩子拖延了,又很快地幫助孩子,縱容孩子。其實,在一些特定的時候,讓孩子嘗嘗“苦頭”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孩子老是拖延不寫作業(yè),教育多次卻并不知道改正,這種情況家長就可以讓他嘗嘗不能完成作業(yè)被老師批評的苦頭。
跟孩子說“你長大了”
不要總覺得孩子很小,什么事情都不懂,所以什么事都不交給他做。父母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該擔當?shù)臅r候就讓他擔當,適當?shù)慕o孩子一些“長大了”的信號。
做個好榜樣
很多家長由于工作繁忙,對家里的家務事能拖就拖,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造就的孩子也多半是“拖延癥”患者。只有家長做好榜樣,將家庭環(huán)境打理得井井有條,才有利于孩子養(yǎng)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