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維
“低科技、高玩耍”,尤其是增加孩子的戶外活動量和與朋友相處的時間
在美國的華人媽媽,像國內(nèi)焦慮的媽媽們一樣,通常都會加入微信“媽媽群”,交流和討論育兒、擇校、補習班訊息。
是的,你沒看錯——只要是華人的孩子,不管在哪個國家,從幼兒園畢業(yè)后,基本都逃脫不了上補習班的命運。
我家鄰居,是一對來自上海的夫婦。孩子今年6歲,還沒正式上小學,但已經(jīng)忙到飛起,在鋼琴、溜冰和數(shù)學補習班之間穿梭。由于父母在家說上海話,孩子還聽不懂普通話,所以剛剛又給他報了中文學校,下學期估計要更忙了。
隨著祖國的日益強大,在美的華人家長感覺到,只有“美國和中國兩手都硬”,才能保證孩子未來有光明的前途。因此,中文成了越來越多華人小孩的課外必修課。
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學業(yè)和補習壓力,夫妻倆正計劃把國內(nèi)的父母請到美國來長住,分擔一部分接送上課和課后輔導的任務。
不久前,在接孩子時碰到鄰居太太,我們憂心忡忡地聊起了孩子和我們自己未來的“補習人生”,節(jié)奏大致是這樣的:越補習,越焦慮;越焦慮,越多補習。
但問題是,這樣因為攀比壓力而引發(fā)的循環(huán)。真的能培養(yǎng)出“有出息”的孩子嗎?
一位住在加州的大學同學告訴我,硅谷IT界現(xiàn)在最流行的兒童教育方式,不是高強度補習和考上“常春藤”,而是以“低科技”的方式,從小培養(yǎng)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具體來說,是“低科技、高玩?!?,尤其是增加孩子的戶外活動量和與朋友相處的時間。
硅谷甚至已經(jīng)有了這樣的專門學?!谀抢?,孩子們協(xié)同合作,共同參與某個有挑戰(zhàn)性的項目,比如使用錘子、釘子等基本工具做成一件物品。學校沒有什么規(guī)則,學生也可以自由提出想做的事,只要他們自己完成就可以。
而且學校里沒有任何電子屏幕。有意思的是,在硅谷的高科技精英看來,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各種先進電子設備,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低科技”才是最好的育兒途徑。
他們的觀點是,旺盛的好奇心和與團隊協(xié)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未來成功者的必備素質(zhì),而非一張“藤?!蔽膽{。
教育專家肯·羅賓遜的新書《你,孩子和學校》里的這樣一段話,或許會讓焦慮的中國家長很有共鳴:“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投資越來越多,卻又變得越來越焦慮和困惑。他們重點關注的是讓孩子在學業(yè)上取得好成績,然后又弄不清楚為什么孩子變得壓力巨大,心事沉重?!?/p>
在他看來,最關鍵的一點在于:“學位再也不能替你安排好人生了,但我們還處在舊的思維方式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