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晨鐘暮鼓,老僧村婦,小橋流水,枯藤昏鴉,這樣的意境在文人的詩詞中一而再地出現。以一首《楓橋夜泊》聞名的張繼詩文可謂多矣,但只有這一首傳之后世,難道冥冥中就有寒山寺鐘聲的相助嗎?
在古代中國,每座城市都有鐘鼓樓。城市中的鐘鼓樓早為專用報時建筑。在古代沒有時鐘,記時靠日圭和漏壺,老百姓全靠官府設置的鐘鼓樓來傳遞報時的信息。每天黃昏時鳴鐘,接著發(fā)鼓計時。每夜五更,每隔兩小時敲鼓。第二天凌晨五更告罄再鳴鐘聲,宣告新的一天開始。在每一座鐘鼓樓里,應該都有值守的敲鐘人吧,他們和夜晚的打更人一起,守護著城市由白晝進入黑夜,再由黑夜進入白晝,如此循環(huán)往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歲月終老了他們的容顏。
在川西德陽的東湖山顛,也有一座鐘鼓樓。德陽鐘鼓樓,古稱四面鼓樓,曾與煙臺蓬萊閣、湖南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和武漢黃鶴樓齊名,乃蜀中名勝,邑人之傲。有諺為證:“德陽有個鐘鼓樓,半截還在云里頭?!笨梢娺@座鐘鼓樓之高,真是“手可摘星辰”。史載,此樓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明末兵焚,圮之已久。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秋葺而新之。然命運多舛,于公元1971年,因斧斫之殃再度廢焉,寒暑代遷,俯仰之間已卅有六載。2007年元旦,德陽政府根據梁思成教授的一張老照片并參照羅江縣魁星閣,重建鐘鼓樓。此樓巍然聳峙,金碧輝煌,實為登高望遠抒懷的絕佳之地,至此德陽人又多了一個休閑的好去處。
德陽是一座嶄新的西部工業(yè)城市,城市在不斷地成長,常住人口不斷增多,而大家的心中,應該有一座代表德陽地標的建筑物,它可以成為我們向外地人介紹德陽的名片。而德陽鐘鼓樓應時而出,恰恰就具有了這樣的功能。
從鐘鼓樓廣場出發(fā),穿過成綿高速立交橋,就可以繞到鐘鼓樓前。一段數百臺階直通山頂的鐘鼓樓,這段臺階分成了三部分。首先是山腳的觀景平臺,比較寬闊,可以停車,一條沿山公路從這里穿過。平臺的外墻由青色條石砌成,上面鐫刻著“鐘鼓樓”三個兩米多高的大字,兩邊搭配著浮雕的蒼松和云彩,讓人覺得古色古香。站在平臺上,就可以倚著欄桿眺望德陽街景。鱗次櫛比的高樓在旌湖兩岸如花瓣般一層層蔓延開去,而旌湖就宛如一條靈動的綢帶,讓城市顯得更加婉轉柔美。
邑人刁平登臨鐘鼓樓后,有詞贊曰:“雕梁畫棟飛檐瓦,百尺高樓。浮影云流,鳳翥玄珠一并收。晨鐘暮鼓時光曲,天地悠悠。冷暖春秋,日月行窗伴夢舟?!逼渲械摹傍P翥”就是鳳翥山,又名東山,即鐘鼓樓所在地。此地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上世紀60年代,因在山上修建東湖水庫以后,改稱東湖山。“玄珠”即玄珠湖,整個湖體像深黑色的寶珠,可見湖水之深。在東山的鐘鼓樓上,能看到如此絕妙景致,這真是德陽人的幸運了。
第二層觀景平臺的外壁由褐色條石砌成,上面鑲嵌著青色砂巖打磨的浮雕,中間是一個大圓盤,圓心處是一條青龍,兩側是華表,點綴著很多鳳凰的圖案。龍或者鳳,線條都十分簡潔,近似于漢代畫像磚的圖案技法。第三層觀景平臺已經接近鐘鼓樓了,外壁仍是褐色條石,鑲嵌著浮雕的鐘面,上面鐫刻著類似三星堆青銅面具的花紋。鐘鼓樓五層七檐,高36米,采用灰色基調,以素筒瓦飾面,梁柱以深褐色為主,顯得典雅莊重、樸實大方,是典型的的川西風格。每到晚上,全樓流光溢彩,金碧輝煌,令人嘆為觀止。
步入鐘鼓樓,里面自然是雕梁畫棟,極盡裝飾之能事。然而也有遺憾,那就是鐘和鼓都比我想象中的小巧,說是袖珍也不為過,而且鐘鼓不允許游人敲擊。如此一來,這座城市是聽不到鐘鼓聲的,沒有了晨鐘暮鼓,鐘鼓樓就成了一個單純的景點。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這一點就連秦始皇也不能例外,譬如東岳泰山最早的刻石就是秦始皇留下的,辭曰:“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秦始皇對于自己統一天下的豐功偉績大書特書了一番。刻石四面廣狹不等,刻辭均為李斯所書。書法嚴謹渾厚,平穩(wěn)端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算是一段佳話。秦始皇的泰山刻石之所以名垂青史,關鍵在于是名人名家所為。譬如蘇軾游覽廬山后,作《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钡靡嬗诖嗽姡瑥]山的面貌顯得更加多姿多彩。至于那些僅在泰山留下“到處一游”的涂鴉,只能算是“有損市容”了。
既然在景區(qū)刻字留名已成頑疾,一時無法改變。那么,不妨轉換思維,引導游客將涂鴉集中展示,還可能成為一種另類的文化。德陽鐘鼓樓內有一面專門的涂鴉墻,堪稱管理者的奇思妙想。涂鴉墻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各種筆跡的留言,中英文都有。最簡單的當然是“到此一游”之類的句子,也有戀人之間互相表白的,有祝福自己考試取得好成績的。只有一處留言讓我肅然起敬,“我要做第一流的服務員!”無論我們做什么工作,身處哪個崗位,兢兢業(yè)業(yè),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新時代最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