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p>
今天,青年男女可以通過自由戀愛互相了解后,攜手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在舊社會,適齡男女只能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生活在一起,許多夫妻都是結婚當天才看到對方的模樣,因此造就了很多“孔雀東南飛”式的愛情悲劇。單口相聲《巧嘴媒婆》就描繪了一個巧嘴媒婆“酸梅”,為了多掙說媒錢,將兩位身有殘疾的男女蒙騙入洞房的一個小故事,故事的結尾非常有意思:“拜天地的時候女的蓋著蓋頭,新娘也瞧不見他是瘸子,新郎也瞧不見新娘是一只眼。一入洞房,打起來啦!怎么?入洞房以后蓋頭撤啦!新郎一走道兒,‘喲!倆人都嚇一跳:‘喲!您怎么是瘸子?你騙人是怎么著?我相的時候不瘸,這會兒怎么瘸啦?說實話!男的會解釋——媒婆兒早教給他啦:‘是呀,相的時候不瘸呀!不是騎著馬呢嘛,剛出你們胡同,洋車放炮,聲音挺大,馬驚啦,跑出十幾里地把我摔下來啦,腿也摔瘸啦!原先不瘸,這腿是摔瘸的!你這一只眼怎么回事?說實話!女的也會遮說:‘是呀,我聽說你摔瘸啦,我一著急把這只眼也哭瞎啦!”瞧,這個“酸梅”多缺德,她把倆人忽悠到一起還教他們互相欺騙。這雖然是一段單口相聲,但也是根據(jù)當時的社會上有那么一批 “黑心”媒婆只顧自己掙錢瞎說媒的現(xiàn)象加工出來的。
媒婆保完媒后,要讓算命先生批看男女雙方的“八字”,這叫作“合婚”。如果雙方的屬相合適再進行下一步,如果相克這門婚事到此基本就“黃了”。相聲中經(jīng)常會引用十二屬相相合或相犯的說法:如“黑鼠黃牛兩興旺、紅馬黃羊壽命長”或“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等。男女雙方八字相合后,算命先生便要寫“龍鳳帖”,交換了“龍鳳帖”就可以訂婚了。訂婚后還要“放定”,放定分為放小定和放大定,這兩步程序走完后意味著婚事已成定局。北京有首老歌謠是這樣寫的:“小姑娘做一夢,夢見婆婆來下定,真金條,裹金條,扎花兒裙子,繡花兒襖?!狈磐甏蠖ê?,女方要將女兒的“陪嫁”(又稱“陪奩”)送到男方家,“陪嫁”越多越體面,越可以體現(xiàn)出女方家族的財富及地位,送嫁妝一般在結婚的前一日。富家數(shù)十抬至百余抬不等,中等之家為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貧家則十六抬、十二抬,甚至八抬、六抬。嫁妝里真是什么都有,大到房產(chǎn)、土地、商號,小到燭臺、帽筒。相聲《化蠟扦兒》中是這樣描寫的:“聘這個老姑娘的時節(jié),凈嫁妝就六十四抬,樟木箱子八個,手使的家伙就夠兩堂。手使的家伙是什么呀?舊社會就講究這個,茶壺、茶碗、膽瓶、帽筒,直打到各式各樣的瓷器,完全是官窯定燒的。還有一套錫器,錫器是什么呀?茶葉罐啦、油燈啦、蠟扦子啦!”
送完嫁妝后就要舉行婚禮了,舊時的婚禮非常熱鬧也非常講究:像娶親當日要根據(jù)算命先生算出的結果,禁止某些屬相的人出入新房,像孕婦、孀婦都被禁止在場。喜轎在接新娘之前,要用鏡子先照一遍,目的是為了“驅邪”,驅過邪后還要用香料“熏轎”,再撒蘋果、桂圓、生花生、生栗子、紅棗等喜果,一路之上娶親太太坐在其中不放轎簾,謂之“壓轎”,這是為了在迎親的路上,空轎不招邪祟。什么是娶親太太呢?娶親太太又稱為“全和人”“全福人”,指她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丈夫和自己也非常健康,只有這種人才有資格被選為娶親太太,舊社會能被選為娶親太太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
迎親的儀仗更是講究,尤其是有錢人,要用令箭、金瓜、斧鉞、朝天凳、飛龍旗、飛鳳旗、飛虎旗、飛豹旗、肅靜、回避牌,除了這半份鑾駕外,還有開道鑼、彎脖號、大號、紅傘、笙、笛、嗩吶、九聲鑼、大鼓、宮燈、戳燈等等物品?!叭⑾眿D的門口過,宮燈戳燈十二信,旗鑼傘扇站兩帝,八個鼓手作細樂,轎子抬著姑娘走,抬到婆家大門口,進門口入洞房,去會小新郎,過了三年并二載,丫頭小子沒處擺?!边@是一首當時流行在北京地區(qū)的歌謠,里面就描繪了娶親儀仗中所用的東西。喜轎到男方家后,院中間要擺放一個點燃的炭盆,這叫“燒炭盆”,象征夫妻婚后生活紅紅火火幸福美滿。喜轎此時要撤去轎頂、轎桿,由轎夫提著轎廂,越過炭盆,謂之“熏煞”,用炭火燒去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新娘下轎后,新郎要向著新娘射三箭,這是為了“驅邪”,您可別以為是真箭啊,這就是個形式,一般是沖著轎簾射三箭。新娘手拿蘋果懷抱寶瓶跨過木質金漆的馬鞍,象征著今后的生活平平安安。還有很多的禮俗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不難看出有些禮俗是對婦女的歧視,造成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當時社會上男女不平等,女性作為男人的附屬品造成的。像相聲《婚姻與迷信》對男尊女卑及封建迷信的現(xiàn)象進行了諷刺:“新娘子一上轎,把轎子擋了個挺嚴,一點兒空氣都不透,多熱的天兒,也得走馬路當中間兒,新娘在里邊兒得霍亂,他們都不管。好容易盼著到男方這頭了,應該開門把她接進來休息休息吧,轎子不讓進去,里邊兒‘咣當把大門一關,放掛鞭炮,嘣嘣煞神,恐怕把這煞神帶來。嘣完了煞神,搭起轎頂,抽起轎桿,轎子往里抬,進門以后大轎落平,新娘下轎,剛一下轎,新郎先給來個鎮(zhèn)物,手拿一張弓,三支箭,砰砰砰,射她三箭。這是干什么呀?恐怕她是妖精。”“這就要拜天地了。把閑人都轟出去,噢,一個人都不要,也不是,新郎、新娘,還有一位全和人兒。上香的。噢,是了。供上天地碼兒。上香,別人想要進去瞧瞧,那也行,不忌你這個屬相可以進去。忌屬相?忌什么屬相???反正每年忌仨。比如說今年,忌豬狗牛。噢,是屬這個人的呢?不讓看,怕你給沖了。沖了,那他哪知道呢?哎,有個老太太那兒把門啊,你要進去先得跟她說?。 竽?,我到里邊兒瞧瞧,行嗎?‘屬什么的啊?‘我屬鼠的?!i狗牛,噢,行了,進去吧。那個說:‘大娘,我到里邊進去瞧瞧去?‘嗯,屬什么的?‘我屬狗的。‘去,出去。怎么意思?‘不讓狗進去,不讓狗進來啊!‘我沒帶狗來,屬狗的?!前?,是啊,忌你啊,忌豬狗牛嘛!”
人類依靠傳宗接代得以繁衍生息,每個孩子都是降臨到人間的天使。今天如果有結婚多年不育的夫妻,只要去醫(yī)院檢查就能知道不育的原因,通過吃藥或人工授精都可以得到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寶寶。但在舊社會婚后一直沒有孩子那可就真成大問題了,科學技術不發(fā)達,加之人們思想觀點的愚昧,認為只要沒有孩子一定就是婦女造成的,因此為了這個原因也造成了很多的家庭矛盾,像這種不方便對外人言的隱私問題又要如何解決呢?求神拜佛。在各種寺廟中娘娘廟主要作用就是求子用,像東直門外的東頂娘娘廟、東便門內的蟠桃宮等。在這些娘娘廟中最有名的要數(shù)京西妙峰山的金頂娘娘廟和東便門內的蟠桃宮。金頂娘娘廟主供碧霞元君,每年農歷四月初一到十五舉辦廟會。傳聞這里的娘娘特別靈,不僅北京地區(qū)的人來拜,全國各地的香客也絡繹不絕,號稱“香火甲天下”。
城內的娘娘廟要算蟠桃宮了。蟠桃宮坐落于東便門內,主神供奉的是西王母娘娘,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一到初三蟠桃宮都要開廟會。這里不僅供奉了西王母娘娘,還供奉了眾多保佑婦女兒童的娘娘,如有子孫娘娘、子授娘娘、送生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乳母娘娘、斑疹娘娘、痘疹娘娘、引蒙娘娘等幾十位娘娘,每到開廟的時候蟠桃宮里也是人山人海。這些個娘娘廟除了可以求神拜佛外,還能拴娃娃,怎么拴?
我也沒見過,不過在馬三立大師所說的相聲《拴娃娃》中有詳細的描寫:“你爸爸跟你媽呀,燒香呀求佛,拜娘娘、拜佛爺拴娃娃以后才有的你,究竟這拴娃娃這事兒靈是不靈呢?有人說:‘結婚不養(yǎng)孩子!拴娃娃!抱家里一泥人來,往家拿一泥人來, 你說那管什么事……本來你爸爸就信佛爺,讓你媽這么一說呀,更得了,花錢,是求佛啊,什么叫求?不管是大廟小廟,全燒香,哎!你媽為你,上了鴨雞山。我媽去。五臺山。我媽去過。 翠屏山,去過……沒有! 那叫……什么翠山來著!什么翠山? 哪兒有什么翠山?像話嗎?京西妙峰山。妙峰山幾月開呀? 四月初一開! 四月初一,你母親多咱去的知道嗎? 什么日子?三月二十八! 三月二十八……哎喲! 哎,早去,早去! 那干嗎呀! 為了孩子嘛!求子嘛,噢!要燒那頭一炷香? 怎么提前好幾天就去了? 要趕上那頭一炷香……老娘娘在上,什么門什么氏在下,您賞我一個長命之子。點上一炷香,你媽遞給丫環(huán),丫環(huán)再遞給和尚,你媽趴那兒拴娃娃,你媽愛哪個娃娃就拴哪個。你看這高娃娃、矮娃娃、 胖娃娃、瘦娃娃、黑娃娃、白娃娃,正看著你在桌子底下趴著呢! 我在桌子底下趴著呢! 你媽一看見你,真是喜歡,哎呀!這是我的兒,這孩子不錯,我喜歡這個娃娃,趕緊把你搶過來了,旁邊丫環(huán)拿塊紅布把你包起來了!”
拴娃娃的這種風俗流行于京津等地,《中國風俗辭典》中是這樣記錄的:“道觀大都供奉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等神。神座和送子娘娘身上放著很多泥塑小男娃娃?;楹蟛挥哪贻p婦女,由婆婆或姑姨等長輩陪同,到送子娘娘等神前,磕頭燒香,祝禱布施之后,從神座上偷偷拿一個小泥娃娃,揣在懷里,默默念著‘跟媽媽回家,頭也不回地直接往家奔,藏于臥室。湊巧生個兒子,就要到廟中還愿,磕頭布施之外,還得買幾個泥娃娃再偷偷放在神座上,供后來者拴去?!?h3>繁縟的葬禮
生,是人生的起點;死,則是人生的終點。生死本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規(guī)律,但人類卻對死亡有著莫名的恐懼感,尤其是在過去科技不發(fā)達的時候,人們不僅相信死亡是人生的終點,而且還相信死亡將是另外一段人生的起點。因此帝王豪族都要求自己的葬禮盛大、隆重,陪葬所用的物品也要求視死如視生。普通百姓雖然不能達到這個程度,但也會竭盡所能辦理好人生最后的一場儀式,葬禮越隆重,越能表達生者對亡者的哀思與敬意?!吧鹘K追遠”本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美德,但有的子女卻借著大辦喪事對外來顯示自己的孝心,還有一種是為了多分家產(chǎn),子女比著花錢來治喪,傳統(tǒng)相聲《師傅經(jīng)》《白事會》《化蠟扦兒》都諷刺這種現(xiàn)象。
傳統(tǒng)相聲《化蠟扦兒》中就講述了三個不孝順母親的兒子,為了多分母親的遺產(chǎn)而大辦葬禮的情況:
“四十來天,這老太太奔了西方正路,嗬!老太太這么一死呀,這大兒子孝順!大兒子給老太太買的棺材,這棺材是八仙板金絲楠,五寸多厚。鋪金蓋銀,陀羅經(jīng)被,身底下壓七個大金錢,七顆珠子都這么大,要憑他們家底兒不趁,家里沒有現(xiàn)款哪!錢打哪兒來的呢?把房子賣啦,賣房發(fā)送媽媽,夠孝順的。這二爺哪,不能再買棺材啦,讓大爺占去啦,能再買口棺材比著嗎? 搭棚,在二爺家里嘛!起脊大棚,過街牌樓,鐘鼓二樓,一殿一卷,門口兒一個大明鏡,立個大牌樓,牌樓上寫仨大字‘當大事。講經(jīng)呢,和尚、老道、喇嘛、尼姑四棚經(jīng),擱七七四十九天。二爺?shù)腻X也早就花沒啦,也是賣房啊!這三的怎么辦哪?這三的房早就賣啦,借加一錢,給老太太講杠,六十四人杠換三班兒,打執(zhí)事的拉開了走半趟街,金山、銀山、燒活?!?/p>
出殯是舊時葬禮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即將靈棺從家里抬往墳地下葬,這是家屬們最悲傷的時刻,也是亡者存在這個世間最后的時間,還是彰顯有錢人財力的時候。相聲《白事會》中有一段描寫出殯情況的文字,它翔實地記錄了民國時期北京地區(qū)大戶人家出殯時的景象,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貴的文字記載。
“各要路兒搭路祭棚,出殯那天是黃土墊道,凈水潑街,有警察廳、公安局、保安隊、游擊隊、偵緝隊、五營、二十三巡加崗巡邏。有拱衛(wèi)軍、近衛(wèi)軍,荷槍實彈,彈壓地面。在殯前頭,有兩丈四明鏡一架,御賜金鍬玉鎬一份,有催押旗,開道鑼,紅官銜牌三十六對,自官銜牌一百二十八對,有開路鬼,打路鬼,顯道神,夜游神,伯夷、叔齊、羊角哀、左伯桃名為四賢。有神茶、郁壘、秦瓊、敬德四大門神。紙糊的燒活,金山、銀山,尺頭、元寶, 四季紙花兒。有噴錢獸,噴云獸,鎮(zhèn)海牛,英雄斗志百鶴圖,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九尊無量壽佛,十八尊羅漢。五堂幡傘, 分為五色。十六對大刀,二十四對金執(zhí)事,真是云、羅、傘、蓋,花、罐、魚、長,八對清道旗,二十四孝骨牌旗,有飛龍旗、飛鳳旗、飛虎旗、飛豹旗、飛彪旗、飛熊旗、飛魚旗、 飛鰲旗。八對香幡,四對香傘,三架黃亭子,五把座傘,竹弓、膽箭,黃鷹、細狗,驏馬、鷹鞲,鳥槍、駱駝。有龍頭皮槊、鳳尾鞭,戈林粉棍,龍鳳羽扇,二十四對檀香爐。有松獅子,松象,松皤,松傘,松亭,松轎,松鶴,松鹿,八對松人兒。大十番兒,小堂名兒,笙,管,笛,簫。細聲音樂七班,軍樂隊八班,馬步號無數(shù),花圈挽聯(lián)無數(shù)。黑紅帽子四對、劊子手四對手持兵符、令箭、鞭、牌、鎖、棍。雍和宮、旃壇寺黃衣喇嘛經(jīng)四棚。賢良寺、龍泉寺青衣和尚經(jīng)四棚。三清觀、白云觀真君道士經(jīng)四棚。白云庵兒、瑞云庵兒尼姑經(jīng)四棚。前呼后擁,六十個小男兒。一百二十八杠,杠夫是紅帽翎,綠駕衣,剃頭穿靴子。猩猩紅的棺罩,上繡寸蟒,赤金的寶頂,四個犄角兒安著八寶黃絨燈籠穗兒。茵陳木的棺材,琥珀帶星的蓋兒,內有陀羅經(jīng)被,全部的《金剛經(jīng)》。在棺材頭里,有四大名旦彩扮的童男童女。國務卿段祺瑞點主,陸軍次長陸謹打著引馬,在棺材前頭有一副對聯(lián),一塊橫匾,乃是北洋大臣王士珍所寫。這副對子上一聯(lián)兒? ‘民間將有出頭日,下一聯(lián)兒? ‘國家不幸喪棟梁,這塊匾? 為國捐軀!”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xiàn)在的婚禮和葬禮都簡潔了不少,其中的繁文縟節(jié)也消失了很多,一些不合時宜的“媽媽令”“老講究”都已經(jīng)被淘汰,但作為一種北京的民俗文化,它還是有很多研究價值。在影像學不發(fā)達的過去,這種民俗文化卻意外地保存在傳統(tǒng)相聲之中,經(jīng)過一代代相聲人的傳承流傳至今。除了人生禮俗外,傳統(tǒng)相聲中還保留了舊時北京地區(qū)很多的風俗地貌,細品這些相聲,它不僅是人們喜愛的口頭文學,而且還是非常寶貴的研究北京地方文獻的重要資料。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