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敏中
從太姥山歸來,民國時期福鼎縣長陳廷楨為此山所題之詩,特別是詩的前兩句“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結結實實地記在了我的腦海中。在寫作此篇的時候,眼前晃動的還都是那一塊塊碩大的神奇的無與倫比的趣石。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境內,它巍峨挺拔于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主峰海拔917.3米。太姥山北望浙江雁蕩山、西眺福建武夷山,閩人稱太姥、武夷為“雙絕”,浙人視太姥、雁蕩為“昆仲”,三者成鼎足之勢, 構成閩越三大名山。相傳堯時有老母在山中種蘭修道,后人稱此山為太母山。到了西漢,東方朔奉命為天下名山訂正名字,改為太姥山。太姥山觀賞面積達100平方公里,以花崗巖峰林洞群為主要特色,融山海和人文景觀于一體,以“峰險、石奇、洞幽、霧幻”著稱。傳說東海諸仙常年聚會于此,故有“海上仙都”的美譽。
進入太姥山,就像進入了雕塑藝術大師的大型博覽園,千百幅巨型雕塑作品,各具匠心,肖人肖物,盡展風采。據(jù)地質學家考證,太姥山巖石為花崗巖,是地質史上中生代白堊紀的產(chǎn)物,距今約有一億年。由于地殼變動,風化形成渾圓狀、球狀、鋸齒狀、城堡狀、板狀、柱狀等各種形態(tài),座座奇峰與塊塊怪石以及縱橫交錯的洞窟等,無不各具形態(tài)。如“十八羅漢巖”“仙人鋸板”“夫妻峰”“金貓撲鼠”“玉猴照鏡”“九鯉朝天”“二佛談經(jīng)”“金龜爬壁”“韋陀把天門”等三百六十景。這些石頭,原本就很形象,再加上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使它們有機串聯(lián)在一起,更加妙趣橫生。所以有人說太姥山的石頭會說話。
從山腰停車場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夫妻峰。但見遠處山峰上一對巨石相向而立,似一對久別重逢、緊緊相偎的情侶。這里頭還有一個哀婉的故事:古時候,太姥山下的漁村里,有一對新婚夫婦,青梅竹馬,感情篤深。一年秋天,男子出海打漁連日未歸,朝廷選秀團卻連夜摸到了這里。女子一急之下,乘著夜色從后山逃走,逃入太姥山中,不慎失足摔傷了腳,不能動彈,幸虧一位好心的老尼發(fā)現(xiàn)并收留了她,就讓她暫且在此帶發(fā)修行。男子打漁回來,發(fā)現(xiàn)嬌妻不知去向,四處打探未果,以為被朝廷擄走,最終心灰意冷,看破紅塵,削發(fā)為僧。世間的事情就這么巧,有一天,這對久別的小夫妻,在太姥山中不期而遇,悲喜交加之際,緊緊相擁痛哭,決意還俗回家組建家園。不巧的是,南海法師途經(jīng)此處,發(fā)現(xiàn)一僧一尼竟敢在此清凈之地做出如此違背佛門戒律的事,不顧他們的苦苦央求,狠心地念動咒語,把這對恩愛夫妻雙雙點化成石。從此,這段凄美的情愛便定格于此,為世人留下一座愛的豐碑。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九鯉朝天”。這是一組花崗巖峰林,它們像一群從水中躍起、向天空竄去的鯉魚,是太姥山最壯觀的峰巒景觀。我站在半山腰距這組峰林不遠的旅游步道上,細細端詳峰林的每一塊巨石,眼看著它們在我面前活了起來,它們不是一塊塊巨石,而是活脫脫的一條條大鯉魚,直欲上青天,以最后的仰望完成一種永恒向往的姿勢?!熬拧边@個數(shù),在古漢語里不為實數(shù),而是泛言其多。這里面也是有故事的,相傳,一位東海游仙從太姥山上空經(jīng)過,見下面峰巒連綿起伏,誤以為是洶涌澎湃的海洋,便順手投下數(shù)尾鯉魚,以期它們繁衍后代,造福人間。神鯉朝天沖躍,卻難以再上天界,終被點化成石,留下這組絕妙景觀。
“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笔前?,看山看石就如品畫賞圖,不光要觀看其形,更要感悟其韻、其意、其境。“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你想象著那巖石像什么,就像什么,不需要什么標準答案。比如那夫妻峰,一般游客都從常態(tài)認知出發(fā),認為那高的是丈夫,矮的是妻子。導游卻鄭重其事地糾正游客:“說反了!”其實這種千篇一律的說法,反而束縛了人們的想象力,游客說錯了嗎?我看沒有。反倒是你感受到什么特別的韻致,你就應該這樣感受,無可無不可。
“上天有穹洞,入地多幽窿;勝景無窮致,游人思來重”。又道出了太姥山另外一絕,那就是“洞幽”。
太姥山是由花崗巖構成的峰林山地,遍布著一百多個巖洞,這些洞穴雖不及廣西桂林蘆笛巖那樣的秀麗多姿,但亦曲折幽奇,別具特色,引人入勝。著名的有葫蘆洞、將軍洞、一線天、滴水洞、七星洞、一片瓦等等。有的洞穴是洞連洞、洞套洞、神奇莫測,有的洞內可望海觀日,有的洞內石景連綿,有的洞內有暗泉明瀑,有的洞內還生長著奇花異草,景色迷人,令人神往。這些洞,有些不長,一二百米,有些卻需要在里面走上幾個小時才能出來。從嚴格意義上說,太姥山的洞是不能稱之為山洞的,只能算是巖縫,是兩塊巨大的巖石之間沒有完全契合而留下的不規(guī)則的縫隙。
在眾多的奇洞中,一線天是一奇。導游說:“不鉆一線天,美景丟一邊。”一塊巨石,威嚴聳立,當中裂開一條像利斧劈開的狹窄石縫。這石縫長二十余丈,寬只有一尺多,深200余米。有許多地段極為狹窄,只容一人側身緊擦峭壁擠過。有一段石縫,底部狹窄得放不下一只腳,游人只能靠四肢支撐峭壁,交替前進,擦壁擠過。臨過一線天出口處的一段石縫,高不過三四尺,寬也只有一尺多,且成月牙形,游人只有側身彎腰,才能通過。當游人側身移到石縫當中,仰面順著幾丈高的峭壁向上望去,無邊無際的天空,頓時變成了一條藍線,真是名副其實的“一線天”??!
讓我有些驚駭?shù)钠娑词瞧咝嵌础T摱炊撮L40多米,高約20米,平均寬度為95厘米。洞內的石階緩緩而上,就像山城中的一條弄巷。弄巷頂上鑲嵌著七塊搖搖欲墜的圓石,抬頭望去,仿佛七顆星星綴在一線天空中。古人對此寫道:“陡絕此雙巖,夾立逼成洞。高懸七峭石,星殞嶼不動??蛷氖聛?,仰視天有縫。碨礧壓人頂,設想倘虛空”。我站在洞內望著頭頂上這七個圓滾滾的巨石,真不知道它們來自何方??赡苁堑乩咸旎闹畷r,從高處跌落下來而被夾在此處,此后,千年萬年便永遠棲身于此。人站在這些巨石下面,渺小而又無助,大自然的造化真是神奇!據(jù)說,每當夕陽西下或是山中濃霧籠罩,四周一片灰暗之時,這七顆星就會發(fā)光,且愈來愈亮,因此人們又稱之為“七星燈”“北斗朝天”。山下漁民出海捕撈,遇上海霧彌天,只要心中默念太姥娘娘,便會看到七顆星星光芒閃耀,這是太姥娘娘為其指道歸航。
現(xiàn)在很多名山景區(qū)都建起了懸崖棧道,給了游客一個由不可能到現(xiàn)實的全新視角和體驗,太姥山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太姥山棧道建在臨海的峭壁上,如帶子般纏繞在懸崖絕壁上,全長820米,平均海拔為600米。它不僅可以看山,還可以觀海。漫步這個曲折的畫廊,只要不吝嗇你的目光,隨時可將太姥山錯落有致的美麗以及浩瀚無邊的海色盡覽自己的眼簾,銘刻在自己的腦海里,久久不會忘懷。
中國在戰(zhàn)國時已修建棧道,這是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發(fā)明。秦惠王始建陜西褒城褒谷至郿縣(今眉縣)斜谷的褒斜棧道,長235千米,我曾經(jīng)慕名去過陜西漢中石門瞻仰它的遺跡。秦伐蜀時修了金牛道,被后世稱為南棧道,長247.5千米。我參觀過四川廣元的千佛崖,那條金牛道就在腳下?!懊餍迼5溃刀汝悅}”已經(jīng)成了一句成語,可見“棧道”一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
太姥山懸空觀海棧道是豐富太姥山山海奇觀的一道風景線。棧道就像一條巨龍穿行于山峰之間,一邊是陡峭的山巖,一邊是凌空的深谷,就像游龍一般盤繞在懸崖峭壁上,令人嘆為觀止。高山、大海與棧道的搭配,讓游客無論是看山觀海,還是休閑漫步都輕松方便了許多,走著走著,身心和大山就漸漸融在一起了。從走上棧道的第一步起,兩旁的景觀就超凡脫俗,我再一次進入了神石的世界。因為太姥山也是國家地質公園,所以景區(qū)在棧道的巖壁上張貼了有關地質地貌的科普知識。太姥山既有峰林地貌又有石蛋地貌。石蛋很好理解,是由花崗巖球狀風化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圓石堆疊。這里的石蛋豐富多彩,海南島三亞海邊那塊刻著“天涯海角”的巨石也是石蛋,名氣大得很??伤羰欠旁谔焉?,游客會百分百地忽略它。轉過幾個彎,突然看見對面一片巨巖緊密排列,看起來似瀑布飛流直下,場面壯麗宏大,它的地質學名稱叫作“石瀑”。旁邊的科普牌上寫著,飽含重碳酸鈣的薄層水流,自洞頂或洞壁流出,沉積為帶狀、形如瀑布的便是石瀑布。走過一段,右前方變得開闊起來,無遮無擋,觀海的位置到了。站在棧道上,向山下的遠處凝望,那里便是東海,白茫茫的,濃霧浮在海面上,好像蕩漾著一座小山,只能看到它淡淡的剪影,那是?,幜袓u。?,幜袓u距太姥山3.56海里,由大崳山、小崳山、鴛鴦島等11個島嶼和9個礁石組成,總面積24.5平方公里。島上氣候適宜,風景秀麗,喻為美玉福地。可惜那天能見度不是很高,稍稍留下一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