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斯琪
【摘要】小說第《七個十字架》是安娜.西格斯文學(xué)最著名的一部小說,也是德國流亡文學(xué)中流傳最廣,成就最高的小說之一,被譽為是20世紀30-40年代中,描繪納粹德國最經(jīng)典的書籍。在小說《第七個十字架》中,作者通過對主人公海斯勒出逃經(jīng)歷的描寫,表達出了自己對于“人性本善”的篤定,和“民主終將戰(zhàn)勝強權(quán)”的堅信。除了貫穿全文的反法西斯主義政治信念,作者還通過精煉明了的語言,嚴謹自然的行文結(jié)構(gòu)把在納粹統(tǒng)治時期德國的社會情況以及德國人民的生活清晰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除了反法西斯精神,德國民眾在納粹統(tǒng)治下所表現(xiàn)出的光輝人性也值得我們?nèi)ニ伎佳芯?。本文試圖通過背景及典型人物分析,研究逃亡故事中所展現(xiàn)的人性。并探究社會環(huán)境對人性發(fā)展所起的作用。
【關(guān)鍵詞】安娜·西格斯 第七個十字架 人性 納粹德國 流亡文學(xué)
一、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在歷史長河中對于這個問題有許多爭論。在中國,我們更偏向于“人性本善”這一觀點,在西方,由于宗教原因,一些人更認同“原罪”即“人性本惡”這一觀點。安娜.西格斯,作為德國流亡文學(xué)中最偉大的作家,通過《第七個十字架》這本以納粹德國為社會背景的小說,向我們闡述了她自己對于這個永恒問題的看法。
《第七個十字架》的故事發(fā)生在1937年,即德國歷史中最黑暗的納粹德國階段。在希特勒的專制統(tǒng)治之下,德國國內(nèi)充斥著對親友的懷疑、背叛。許多少年以加入納粹少年隊為榮耀。所有想要追求民主、擁抱自由的反抗者,都會被關(guān)押到集中營。大部分人都偏向于:“時間會治愈一切,所有的鐵都終將退火”。作為普通民眾的他們沒有勇氣去對抗病態(tài)的現(xiàn)實,他們只能選擇默默忍受。但即便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歧視、反民主、反自由的黑暗社會中,還是有許多人,在面對從集中營中出逃的主人公時,選擇給與幫助,選擇與駭人的蓋世太保對抗。
作者通過描寫七個納粹集中營逃亡者的逃亡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在黑暗時期是光輝人性和她自己對于民主終將戰(zhàn)勝強權(quán)的信心。
二、人的善與惡
小說的主人公格奧爾格作為一個納粹集中營的逃犯,在那樣一個社會背景下,是極度危險的。在逃亡過程中,在一些人選擇向警察舉報的同時,更多與他毫無關(guān)系的人選擇為他隱瞞,甚至無條件的給予幫助。也正是由于這些無私的幫助,格奧爾格在最后才得以逃脫蓋世太保的追捕。從中所體現(xiàn)的出的人性的善良,便是對抗法西斯最大的力量。
1.弗里茨.黑爾維希
弗里茨是小說中非常典型的,對主人公看法發(fā)生改變的人物形象。他是一個園藝學(xué)徒,主人公格奧爾格在逃亡過程中,出于無奈拿走了他心愛的新夾克。所以最開始,作為納粹少年隊一員的他,非常憤怒,并希望格奧爾格能夠趕快被抓到。弗里茨從小在納粹主義的熏陶中長大,是法西斯主義忠誠的信徒。他堅信“所有被關(guān)押在威斯特霍夫集中營的人,都如同被關(guān)在瘋?cè)嗽旱寞傋印?。但格奧爾格的出逃讓他重新思考集中營的合理性,他甚至對從小到大被灌輸?shù)乃枷氘a(chǎn)生了質(zhì)疑。這種質(zhì)疑,使他在得知蓋世太保并沒有抓到,偷他夾克的逃犯時,反而產(chǎn)生了如釋重負的感覺。后來他面對蓋世太保的詢問時,給出了錯誤的回答。他的回答直接影響了蓋世太保的判斷,把追捕引入了錯誤的方向。他在內(nèi)心中把格奧爾格當做“他的逃亡者”,并希望他能夠順利逃離。
納粹試圖通過對青少年進行洗腦,從而控制住德國的未來,但是他們并沒有得逞。正如弗里茨一樣,許多德國的青少年,他們雖然接受納粹的教育,但是也能夠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德和正義。他們在一個專制的社會中長大,但是對自由、對民主的向往依舊存在在其心中。在日常生活中,也許這種向往會被忽視,這些美德會被埋沒,但當危機出現(xiàn),當重要的事件發(fā)生,在他們需要作出重要選擇的時刻,人性中的善良時常會勝利。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認為納粹正確的下一代,最終也能夠自己發(fā)現(xiàn)真相,并為了新的民主的德國努力奮斗。
2.克雷斯夫婦
克雷斯先生是工人夜校的老師,天生膽小,但1993年卻勇敢站出來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后來他因為恐懼改變了自己,他在決定默默無聞前對自己的同伴說:“親愛的費特勒,別再拿著捐款簿到我這里來了,也不要拿違禁的報刊來,我可不愿為了這些小冊子那我的生命冒險。等你遇到什么值得做的事情再來找我?!?/p>
克雷斯雖然是一個膽小的人,但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盡管收留格奧爾格可能會讓他的家庭萬劫不復(fù),但他并沒有退縮。從小說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克雷斯夫婦的關(guān)系在格奧爾格的到來以前并不和諧??死姿狗蛉耸且粋€有冒險精神的,想要改變世界的女性,而克雷斯先生則有些畏縮不前。當克勞斯夫人發(fā)現(xiàn)丈夫接回家的“朋友”是集中營的逃犯時,她一改從前滿不在乎的態(tài)度,積極主動地支持丈夫的行動,并覺得自己終于找回了內(nèi)心的信念。
作者在書中寫到“克雷斯的決心一經(jīng)過短暫而明顯的抗爭,他天性中軟弱的部分屈從了堅強的部分一甚至對恐懼的誠實,完全沒用吹噓或是閑聊來掩飾?!痹诿鎸ξkU時,我們都會本能的想要自我保護,尤其是在那樣一個風(fēng)聲鶴唳的環(huán)境之下??死姿狗驄D正是當時大多數(shù)德國民眾的縮影。當蓋世太保以監(jiān)禁或死亡威脅他們時,他們因為畏懼而將自己的信仰深埋于心中。但是當危險真正降臨,當自己的同伴命懸一線時,這些“軟弱”的人反而變得冷靜而充滿勇氣??謶质菬o法避免的,盡管感到恐懼,但仍舊為了自由、為了民主與強權(quán)相對抗,這正是人性善良所在。
三、在《第七個+字架》中,充滿了對人性的探討
讀者可以在小說中找到惡的代表,看到善的力量。主人公格奧爾格最后順利的出逃,也表明了作者本人對民主終將戰(zhàn)勝強權(quán)的堅信。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是一個永恒的問題。在此文中,通過對《第七個十字架》的簡析,更加傾向于“人性本善”這個觀點。世界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和平??傆袑V平y(tǒng)治的政府,也總有時刻準備著,為了民主與和平,與之戰(zhàn)斗的勇士。因為敘利亞戰(zhàn)爭,上百萬的難民流離失所。恐怖襲擊讓許多無辜市民及孩童失去生命。但與此同時,許多國家,肩負起了自己的社會責(zé)任,對來自戰(zhàn)爭區(qū)域的難民施以援手。這正是安娜.西格斯在小說中所堅信的“人性本善”。在和平年代的良善是美好的,在危急時刻的良善則更令人尊敬。正如作者在小說中所展現(xiàn)的:人性的善良將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參考文獻:
[1]Seghers,Anna:Das siebte Krenz.Berlin:Anfban-VerlagGmbH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