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清
每個領(lǐng)域均不乏大家的引領(lǐng)與指引,而在家庭教育尤其美育引導方面,那些在藝術(shù)領(lǐng)域有突出成績的藝術(shù)名人們又是如何培育自己的子女呢?本篇通過引述京劇大師梅蘭芳,現(xiàn)代畫家、文學家、藝術(shù)教育家豐子愷,以及青年一代中的杰出指揮家俞子良關(guān)于培育、教育子女的一些故事和片段,以感受蘊含其中的溫暖與智慧。
作為京劇界的泰斗級人物,梅蘭芳對于子女的教育,循循善誘中又嚴格要求。
梅葆玖是梅家子女中唯一繼承父業(yè)、弘揚梅派藝術(shù)的人,在梅蘭芳對梅葆玖培養(yǎng)的點滴記錄中,可以感受到他對于藝術(shù)追求的精益求精以及對于子女教育的重視和期待。
1934年,梅葆玖出生于上海。由于他生得樣貌清秀、嗓音圓潤,梅蘭芳夫婦決定培養(yǎng)他繼承梅派藝術(shù)。為了給孩子打好基本功,梅蘭芳請王幼卿先生教兒子《玉堂春》《三娘教子》《祭塔》《二進宮》等青衣戲;請昆曲名家朱傳茗先生教兒子《斷橋》《思凡》《游園驚夢》等昆腔戲;請?zhí)沼裰ハ壬涛涞颍缓髞碛终埥钕?、茹富蘭先生教《雅觀樓》《轅門射戟》等小生戲。梅蘭芳得閑時也會悉心傳授,使梅葆玖少年時期即在青衣、花衫、刀馬旦等各個方面打下了較全面的基礎。
據(jù)梅葆玖回憶,父親對他的要求,有時候比一般的學生或演員更加嚴格。不過,嚴格得自有藝術(shù),循循善誘,啟人自覺?!叭绻粋€動作做不好,他會從幾個角度來啟發(fā)你,然后讓你私下再去琢磨,去練。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練一個動作,怕搞得你挺緊張?!泵份峋琳f。“那時父親對我的要求是多學、多演。這個階段,不管老師教什么戲,教得怎樣,父親從不干涉,從不改動一個字?!?/p>
1950年10月,梅蘭芳和梅葆玖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金山寺》和《斷橋》,父子倆分飾白蛇與青蛇。這兩出戲,梅葆玖分別是向陶玉芝和朱傳茗兩位老師學的,身段與梅蘭芳稍有不同。當時,劇團的人都叫梅葆玖按照父親的路子走。但梅蘭芳卻把孩子叫到一邊說:“你做你的,別猶豫。師父怎么教,你就怎么做……臨時變動,你也沒有那種火候,那可不能保險……”
當孩子在公眾面前犯錯時,梅蘭芳也很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但與此同時,他會認真地指出錯誤之所在,并幫助孩子去改正。梅葆玖記得,他幼時和父親同臺演出,有時在舞臺上偶爾錯了身段。為了不讓觀眾看出來,父親當時會配合他一下。過后,父親雖然不會為此而責罵他,但會認真地給他重排一遍,告訴他錯在什么地方。
在平日生活中,梅蘭芳善于用勸導代替責罵,通過言傳身教,使子女從小就明白事理。長子梅葆琛回憶:“父親對子女的教育,始終很和藹、很穩(wěn)重,但有時很嚴肅,他從不會因為子女教育而發(fā)脾氣,永遠是以理服人,婉言開導?!?h3>豐子愷:珍視孩子的“天真無邪”
被稱為“平民藝術(shù)家”的豐子愷創(chuàng)作了大量生動而平實的畫作,既有對社會百態(tài)的寫實,也有日常生活樂趣之所得。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代的點點滴滴的事跡中,一位“慈父”形象躍然而出。在畫家的身份之外,他更是一位慈祥且有教育智慧的“頑童”。
他的外孫宋菲君曾說:“外公從來不為子女籌劃人生,孩子愿意怎么長就怎么長,喜歡學什么就學什么,他從不干涉,但是會細心體察孩子的性格愛好。”這便可見老人家的耐心與包容。
根據(jù)后輩人的回憶,豐子愷異常珍視孩子們的“天真無邪”,而描摹兒童日常生活中看似瑣碎的小事,成為他的“心頭愛”。他認真而興奮地將其賦予畫筆端,他也稱孩子們是“全部身心公開的人”,也因此,對于子女的教育方面,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和規(guī)矩,也就可以大致理解。
在豐子愷女兒的印象當中,父親對于年幼的孩子細心而周到。其中作品《兼母的父》即是對自己的寫照。豐子愷還會同孩子們一起玩鬧,比如搭積木,教孩子們唱兒歌。
一次,孩子將自己的鞋脫下來給凳子“穿上”,正欣賞并歌唱自己的杰作時遭到了母親的呵斥,豐子愷見到,立即將孩子抱過來百般安慰,還埋怨不應這么粗魯?shù)卮輾Ш⒆拥膭?chuàng)作……
豐子愷曾夸贊孩子們的“淘氣”充滿了智慧和想象力,在他的筆下,有這樣的文字:“他們笑了,我覺得比我自己笑還開心;他們哭了,我覺得比我自己哭還傷心……由于這種愛和親近,我才常常體會了孩子們的心理,發(fā)現(xiàn)了一個和成人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兒童世界?!?/p>
豐子愷還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好奇心,每當聽到種種“奇怪”的問題,比如“月亮為什么總是跟人跑?”“小草為什么到春天會變綠?”“有些人為什么肯當叫花子?”豐子愷總是耐心解答,知道孩子們的“小心靈滿足為止”。
在文章中,豐子愷指出,“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甚至把孩子當出氣筒,傷害并摧殘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他建議“要熱愛孩子,去親近孩子,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觀察孩子的生活,深入理解他們”。
豐子愷的家庭教育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即使再忙,他也會自己教孩子讀文學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豐子愷對子女的教育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即使在最艱難的逃難途中,不論舟車勞頓,從不間斷。有時甚至在防空洞躲警報時,也還在教孩子們念書。
曾經(jīng)在幾檔綜藝節(jié)目驚艷亮相的“音樂神童”俞雋,在亮相時變引起了一片歡呼。他6歲時,已作為最年輕的大提琴手考入父母的母?!绹D音樂學院,在國內(nèi)外各大舞臺演奏大提琴時更是大氣成熟。
俞雋出生在美國紐約,成長在音樂世家,父母都是音樂領(lǐng)域的專業(yè)人才。父親俞子良是被譽為“21世紀肖邦式的浪漫作曲家”,母親魯愛羅來自韓國,是位鋼琴演奏家兼教育家。在俞雋兩歲左右的時候,他便伴著音樂入睡、起床,還會接觸多種類型的音樂。到3歲的時候,俞雋開始了系統(tǒng)的音樂學習。
俞子良認為,要讓孩子在無壓力的環(huán)境里面學習音樂,享受音樂,不要把練習當成一種練習,“就是說第一次練琴的時候,不要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也不要一味強調(diào)練琴時間,要更關(guān)心他對音樂的接受能力和集中能力。
“我絕對不要求他在精神不集中的時候練琴,那不但無效,甚至會起反作用?!庇嶙恿急磉_了自己對于俞雋的講“質(zhì)”不求“量”的教育理念,要讓孩子覺得這與玩時的快樂旗鼓相當?!安灰丫毩暜斪魅蝿?,它應該成為我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早上起來要吃飯一樣,吃完飯之后要讀讀書、聽聽音樂、練練琴,這可以是一種生活習慣。但關(guān)鍵是讓孩子覺得很好玩,是一種玩耍的方式?!?/p>
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對俞雋的音樂才能表示了贊賞,并指出在孩子的藝術(shù)教育中,家長首先要做專業(yè)的家長,要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接觸藝術(shù),提升藝術(shù)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