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妍青
摘 要 目的:探討根管根尖1/3充填對樁道預備牙體組織切削量及纖維樁粘接強度的影響。方法:收治根管根尖充填患者64例(106顆),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參照組采用垂直加壓充填整段根管治療,研究組采用根管根尖1/3充填熱牙膠加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兩組根管容積得到顯著改善,研究組充填預備后切削量指數(shù)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根頸部、根中段充填預備后黏接強度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P<0.05),兩組患者根頸部與根中段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根尖1/3熱牙膠垂直加壓充填,有效降低牙體組織切削量,并增強其粘接強度,效果顯著。
關鍵詞 根管根尖充填;樁道預備;牙體組織;切削量;纖維樁
根管修復常在牙髓治療中應用,可有效保留牙齒。但由于根管系統(tǒng)較為復雜,存在多個副根管、側(cè)枝根管,從而影響充填治療效果。其中根尖孔是血管、神經(jīng)、牙周的主要通道,也是根管治療的終止點,其治療的效果可影響充填壽命及遠期療效。故臨床認為實施熱牙膠加壓法只需進行根管根尖1/3充填可完成樁冠修復治療。本次探討中,對2014年11月起我院口腔科接診的64例(106顆)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效果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4年11月- 2017年10月收治牙齦修復患者69例,共計114顆牙。根據(jù)相關標準進行排除后,64例(106顆)患者資料符合研究標準。31例(52顆)實施整段根管充填為參照組,33例(54顆)進行根管根尖1/3充填為研究組。參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19~ 58歲,平均(30.46±5.81)歲;其中單顆15例,兩顆11例,3顆5例。研究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18~ 59歲,平均(30.29±5.84)歲;其中單顆17例,兩顆11例,3顆5例。研究組與參照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分組對比。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現(xiàn)代根管治療學>標準;②牙頸部頰舌經(jīng)6~9 mm,牙頸部近遠中徑4~7 mm,解剖牙根長度10~17 mm;③經(jīng)口腔內(nèi)鏡、X線等檢查確診牙髓炎、牙尖周炎者。
排除標準:①牙齲壞死或牙根發(fā)育不完善者;②牙齒形態(tài)異?;驈澢冗^大者;③患者牙體頰舌向和近遠中向,且X線顯示為雙根管。
治療方法:①根管治療:常規(guī)使用低速金剛砂切片機(來自美國Evanston,Buehler Ltd)冷卻后進行截冠,保留牙根部位,根據(jù)牙齒情況選用10號或15號K銼疏通根管,直至根尖孔部位,取出后測量長度,并減去1 mm作為操作長度。編號后使用鎳鈦銼(USA)17%EDTA進行凝膠常規(guī)潤滑后備用,當每次更換器械時,需通過5.25%次氯酸鈉及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交替消毒處理,完畢后在通過10 mL蒸餾水進行清洗。材料使用0.06錐度牙膠尖(來自上海星宇醫(yī)療器械集團)及根管糊劑(選用德國AH 26, DentsplyDeTrey GmbH,Konstanz)對根管根尖4mm部位進行充填,通過熱器切斷后,清洗根管保持干燥。對照組實施整段根管加壓充填,研究組采取熱牙膠垂直加壓充填法。對兩組患者制作同等樣品后浸泡無菌鹽水中保持1周。②樁道預備及樁道預備:將樣品冷卻后通過P型擴孔鉆(日本,PeesoReamer,MANI)進行根管預備根并清除牙膠,再采用3MESPE纖維樁成形車針完成常規(guī)樁道預備成形操作。參照組清理中需進行根向預備,直接記錄洞緣與牙膠尖頂端之間距離數(shù)據(jù),以此作為工作長度;研究組采用方法一致,但無需根向預備。利用牙科數(shù)字成像系統(tǒng)(RVG)對根管根尖進行檢測,觀察側(cè)壁的牙膠、糊劑等殘留物是否清理徹底。③牙體預備量測定及纖維樁修復:根管充填后保持干燥,計算根管內(nèi)容積,主要方法:微量液體進樣針量程50 μL,精度0.5μL(德國Hamilton 800N),通過緩慢注入觀察注入液體量,再采用同等量器材吸出注入液,并進行數(shù)據(jù)記錄,將2次數(shù)據(jù)的均值作為根管內(nèi)容積。當樁道預備完善后,再次采取以上方法觀察樁道內(nèi)可容納液體量即根管容積,而預備前后容納液體體積之差為樁道預備牙體組織切削量。兩組患者樁道預備完畢無異常,可根據(jù)材料廠家說明使用樹脂粘接劑『選用美國進口產(chǎn)品Dentin/Enamel Bonding Agent(Primer)]和玻璃纖維樁(材料來自上海醫(yī)療器械股份集團)進行纖維樁修復。
粘接強度測定:取所有樣品牙釉質(zhì)最高點起的根方1、4、6 mm等3處進行標記,并使用低速金剛砂進行切片,厚度保留2 mm,分別編號后使用數(shù)顯式游標卡對厚度、根尖方及冠方的樁直f徑D與d)進行記錄。運用來自日本的萬能材料試驗機(型號EZ Test.Shimadzu)對固定樣品進行加載,并以0.5 mm/min的速度對根方向冠方纖維樁中心進行載荷,直至纖維樁被推出,記錄粘接斷裂時產(chǎn)生的載荷(N)。按公式S=l/2[h2+ l/4(D_d)2]12(D+d)對粘接面積進行計算;纖維樁粘接強度(MPa)由載荷與粘接面積之間的比值評定。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5.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 果
根管容積變化:兩組患者充填樁道預備前根管容積無顯著變化(P>0.05);經(jīng)預備后兩組根管容積顯著優(yōu)于預備前,研究組患者根管容積干預后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P<0.05),見表1。
粘接強度變化:研究組樣品充填后根頸部及根中段部位粘接強度指數(shù)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P<0.05);兩組樣品充填后根頸部與根中段粘接強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P>0.05),見表2。
討論
纖維樁粘接強度體現(xiàn)出殘根、殘冠患者修復治療的結果,其根管充填的封閉性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成功的修復可保障樁道的穩(wěn)定性,并達到根尖周組織基本健康需求。根尖內(nèi)具有很多細小副根管,且延伸方向多變,影響充填效果,僅通過次氯酸鈉溶液及EDTA的組織溶解仍無法得到解決。有研究表示,僅針對根尖1/3部位進行充填可避免中上段的側(cè)枝根管,減少牙膠附著,從而降低失敗的風險。
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表示,由于牙體缺損修復治療時會對牙體組織產(chǎn)生二次切削,導致殘余本質(zhì)壁變薄,引起牙體硬組織強度降低,同時提高了牙根斷裂的風險,進一步影響臨床療效。本次探討中,牙體修復根管充填治療采取根尖牙尖膠加壓法進行治療,結果可見,治療后根管容積得到明顯改善,且研究組根尖充填改善效果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由此說明,實施根尖1/3充填治療,可避免側(cè)根管附著牙膠、糊劑,再給予纖維樁修復治療效果更好。孫浩等研究指出,根管治療及樁道預備是修復治療常見失敗因素,由于整體充填側(cè)壁易產(chǎn)生碎屑,并殘留牙膠、糊劑,降低粘接強度。運用根尖1/3充填療法,直接忽略側(cè)根管,加壓充填后直接進行樁道預備,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本次探討中,研究組根頸部及根中段粘接強度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而兩組根頸部與根中段對比無明顯差異,結果進一步表示根尖充填療法更具有運用價值。
總而言之,對根管修復患者給予根尖熱牙膠垂直加壓充填,可有效改善根管容積,提高纖維樁粘接強度,具有臨床運用價值。但本次分析中充填后根尖及根中段部位粘接強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較少有關,有待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