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君
摘 要:《大學》是儒家經(jīng)典《四書》之一,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倫理規(guī)范,在中國典籍外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貝爾曼理論中的“建設性的批評”的翻譯思想為根據(jù),以理雅各《大學》英譯本進行評析。在我國積極倡導文化走出去的當下,以推出最能體現(xiàn)《大學》哲學內(nèi)涵、語言形式和文學價值的新譯本,為中國經(jīng)典文化在世界的傳播發(fā)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大學》;貝爾曼翻譯批評;復譯
《大學》是儒家經(jīng)典《四書》之一,宋朝理學家朱熹把它和《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并把它列為《四書》之首。安托瓦納·貝爾曼(Antoine Berman)為法國當代語言學家、翻譯實踐家及翻譯理論家。他以現(xiàn)代闡釋學為理論基礎,用尊重詩學和倫理的雙重標準評價譯文,構(gòu)建了一個學科化的翻譯批評理論。
1貝爾曼的翻譯批評路徑
貝爾曼的翻譯批評理論主要體現(xiàn)在其著作《翻譯批評論:約翰·鄧恩》一書中,提出了從翻譯主體入手的翻譯批評策略。其翻譯批評路徑分為六步。
第一,閱讀和再讀譯文;第二,閱讀譯文。這一階段的閱讀分成 “預分析”(大致地閱讀原作)和重點選段兩部分(Berman,2009:56);第三,尋找譯者。貝爾曼指出,應從譯者的“翻譯立場”“翻譯規(guī)劃”和“翻譯視域”三個方面尋找譯者;第四,譯文分析。那么,如何才能使翻譯評判保持中立呢?貝爾曼的方法是采用雙重評判標準——倫理的標準和詩學的標準;第五,翻譯的接受;第六,建設性批評。
2理雅各譯本的評析
《大學》英譯版本不下十余種。其中,理雅各作為西方著名漢學家,所譯《大學》被視為標準譯本。故此處,筆者選擇理雅各譯本為評析之用。
2.1閱讀原文
閱讀原文,并未發(fā)現(xiàn)理雅各的譯文中有“可疑地帶”出現(xiàn),可成為一部完整的作品,存在于目的語中。但閱讀中可以感受到,理雅各理雅各文章嚴謹,加注較多,注釋包羅萬象,為典型的學術性文章。
2.2閱讀原文
2.2.1“預分析”(textual pre-analysis)
《大學》闡述了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和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的理論和基本方法。作為一篇散文,全文文辭精練,概括力強。議論形式多樣,修辭手法多樣,如比喻、排比、對偶等。
2.2.2重點選段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樊東,2013:10)。
此段采用排偶句式,音節(jié)鏗鏘,語言樸實,提綱挈領的提出了“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闡明了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2.3尋找譯者
理雅各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香港)是為了宣傳基督教,此為他的翻譯立場。作為第一個系統(tǒng)研究、翻譯中國古代經(jīng)典的人,“從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間,將《四書》《五經(jīng)》等中國主要典籍全部譯出,共計28卷”(王輝,2003)。他采取研究中國儒家思想的方法,以便利用儒家思想傳播基督福音。
2.4對比評析
例1: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也。
Therefore,the superior man in everything uses his utmost endeavouers.(James Legge,2014:13)
例2:君子必慎其獨也。
理:Therefore,the superior man must be watchful over himself when he is alone.(James Legge,2014:27)
“君子”一語,在先秦典籍中較為多見,指“君王之子”,旨在突出政治地位的崇高。之后孔子將這一詞賦予了“道德”之義。自此,“君子”一詞含義中便具有了“德性”。從此解釋看出,“君子”一詞確有強調(diào)高低之分。但《大學》作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君子”在此處著重強調(diào)孔子筆下的“德性”。理雅各譯成“superior”實乃誤讀,違背了“翻譯的倫理”。
例3:《詩》云:“宜兄宜弟”。
理:They can discharge their duties to their elder brothers.They can discharge their duties to their younger brothers.(James Legge,2014:43)
以上為第十章“齊家治國”中摘選一句?!对娊?jīng)》一般以四言為主,結(jié)構(gòu)上多重章疊句;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的手法,并以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
翻譯的倫理:“宜兄宜弟”為兄弟和睦之意。理譯時并未體現(xiàn)儒家“仁愛”的思想,將其理解為應盡的義務,不慎準確。
翻譯的詩性:“宜兄宜弟”以疊詞“abab”式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詩歌韻律之美。理雅各翻譯時,將其拆為兩句,格式對仗,體現(xiàn)了韻律之美。
2.5翻譯的接受
理雅各的譯本不僅在當時開創(chuàng)出西方漢學新紀元,而且100多年后的今天仍被奉為標準譯本?!皳?jù)費樂仁教授統(tǒng)計《中國經(jīng)典》牛津大學修訂版至少有9次重印,《四書》和《論語》以單行本付印也各有11次和6次”(王輝,2003)。
2.6建設性批評
理雅各在其“翻譯視域”的影響下,所譯的《大學》雖不同程度的有悖貝爾曼翻譯批評理論中“翻譯的倫理”和“翻譯的詩性,但其譯本能夠在歷史的塵埃中存活下來,便已證明了文本的價值。
3總結(jié)
在貝爾曼翻譯批評理論視角下,理雅各翻譯的《大學》在“翻譯的倫理”和“翻譯的詩性”方面均有折損。因此,復譯是可能的。如何在符合“翻譯的倫理”的情況下兼具“翻譯的詩性”,是今后翻譯《大學》急需解決的問題。譯者可朝這兩個方向努力,譯出即能體現(xiàn)《大學》的哲學內(nèi)涵,又不失語言形式和文學價值的新譯本,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發(fā)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Berman A.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John Donne [M].Ohio: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9.
[2]James Legge.The Great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4,6.
[3]樊東.大學·中庸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
[4]洪溪姚.《翻譯批評論:約翰·唐》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 (1):142-147.
[5]許鈞,袁筱一等.當代法國翻譯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王輝.理雅各英譯儒經(jīng)的特色與得失[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