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敏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力度大大增強的今天,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但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得讓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小學語文教師本身的教學能力也要提高,本文主要進行研究的是小學語文教學,并探討古詩詞的教學策略。
【關(guān)鍵詞】
古詩詞教學 小學語文 興趣 培養(yǎng) 教學有效性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水平都有著很大的幫助。但是,現(xiàn)代白話文與古詩詞是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對于現(xiàn)代白話文來說,古詩詞句子之間的內(nèi)容跳躍較大,含義的表達方法相對較抽象,這樣小學生就很難弄懂古詩詞的意思。語文教師基本上在實際的教學中都停留在“解釋”的層面上,而如果教師一字一句地解釋,會使詩詞藝術(shù)所蘊含的意境美消失,也使原本充滿活力、完整和諧的古詩詞變得更加枯燥無味。那么,只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便能使小學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接下來,筆者就多年以來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興趣激發(fā),調(diào)動主動學習意識
眾所周知,要讓學生主動學習那催化劑一定是興趣。而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在對古詩文進行教學時能把良好的學習氛圍營造,這對學生學習古詩文會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利用聆聽古樸典雅的音樂和觀看多媒體課件中的精美畫面,濃郁的中國古代文化氛圍就能被營造出來,烘托良好的教學氣氛,這種激趣方式十分地好,這是傳統(tǒng)的教學根本無法比的。例如,教學《早發(fā)白帝城》時,用古箏曲配樂讓學生吟誦,學生在明快的樂曲聲中便能感受到有山、水、小船、猿聲、彩云的景象,作者喜悅的心情也要讓學生體會到。有了這創(chuàng)造美的氛圍,學生有了情感鋪墊,對這首詩的學習就能更好地進行。老師還可以對學生關(guān)于李白為什么會寫下這首詩進行介紹,這樣便會使學生更主動地學習古詩知識。
二、引領(lǐng)入境,注意培養(yǎng)審美情趣
古典詩詞有著內(nèi)涵的豐富,作用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知識豐富、啟智明理等。如果小學生對古典詩文進行大量誦讀,就一定可以有著良好的思想教育,豐富的文學知識也能同時獲得;既能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靈感、思維啟迪也可以得到培養(yǎng);既增強審美情趣,又孕育創(chuàng)新精神。古詩誦讀關(guān)鍵是能讓學生一生受益,學生自己的子孫后代也會受到影響。小學階段80首必背篇目是大綱所推薦的,不但有著和諧的韻律、優(yōu)美的詞句和豐富的內(nèi)涵,還有著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而且篇幅精悍短小,這讓小學生背誦是十分適合的。
教師要使學生的誦讀興趣提起來,必須使用一些學生熟悉又喜歡的方式,比如舉行有關(guān)古詩的手抄報、配樂朗誦比賽、詩歌接力賽、給詩配畫、辦古詩??⒃娢谋硌莸?。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被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熱情同時也會越來越高。當學生背完了必背的80首古詩詞后,可以把初中必背古詩文每天一首抄寫在黑板上給學生誦讀,并讓學生抄在積累本上再進行背誦,班上的學生現(xiàn)在基本上都可以背近100來首了。在幾次學校組織的古詩誦讀比賽中,我所帶的班級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三、跳出教材,有效進行組詩教學
“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這是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也就是說使用、理解教材時要有創(chuàng)造性,不同的教學策略要靈活運用,要積極開展課程資源。就詩教詩這一方法更不能用,開放的語文課程、富有活力要和學生一道開發(fā)和生成。在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基礎(chǔ)上,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就可以指導學生跳出教材,進行組詩教學。
例如,對古詩《江雪》進行教學時,可以巧妙地把《江雪》《小兒垂釣》《秋江獨釣圖》《漁歌子》這些詩整合成一個“垂釣系列”,《小兒垂釣》《漁歌子》進行推薦閱讀,對比略讀《秋江獨釣圖》,重點是學習《江雪》,只要這樣通過整合對比學習,便能探索中國文人歷來的“垂釣”文化,還能讓學生在對比中深化理解,古詩詞的閱讀量也會不知不覺地得到增加。在進行教學六年級的內(nèi)容時,對引導已學的古詩用復習的形式進行分類,比如可分為:送別詩、詠物詩、愛國詩、思鄉(xiāng)詩……而兩首哲理詩《冬夜讀書示子聿》和《觀書有感》的過渡就能十分自然。當整合對比后對兩首詩進行學習時,兩首詩說理的不同方式運用比較學習就能發(fā)現(xiàn),一首是借喻說理、直接說理,引導學生在相同中尋找不同。這時無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會明顯變少,深入的探究“哲理詩”這一題材,便能事半功倍。
四、利用網(wǎng)絡(luò),豐富學生各種認知
古詩的撰寫是具有歷史背景、時代背景、人文背景的,對于古代,現(xiàn)在的孩子可謂是知之甚少,加上環(huán)境差異、時代差異,在理解古詩的意境上、情感上、內(nèi)涵上使學生有了一條深深的鴻溝。這一難點要突破,在課前相關(guān)詩中經(jīng)典故事、寫作背景、詩人背景等信息我們就要布置學生去上網(wǎng)了解。
例如,在對《飲湖上初晴后雨》進行教學時,通過網(wǎng)絡(luò)資源讓學生欣賞西湖在雨天和在晴天的美景,學生就如身臨其境,便會產(chǎn)生對西湖美景的喜愛之情,自己的形象思維被視覺喚醒,學習此時的情感就有了鋪墊。作者的背景資料以及當時寫作的情景和情感讓學生利用網(wǎng)絡(luò)進行查找。教師再利用播放課件對古詩進行范讀,這種用普通話和課件配圖動畫示范讀的形式,能讓學生一邊走進文本一邊欣賞美景。 接著再指名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邊讀邊想像,再個別回答,仿佛看見了什么?在師生補充互動活動中古詩所描寫的情景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總而言之,少年時期的文化啟蒙能決定著人的一生的精神價值取向,從以往來看,古詩詞滋養(yǎng)著無數(shù)讀書郎,對于他們的人格、個性的健全發(fā)展,情感的升華與熏陶、心靈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搭建一座通向古詩意境的橋梁,可以讓學生用心去體會祖國語言的優(yōu)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還得傳承下去,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全面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玲.關(guān)注意境,引領(lǐng)課堂——淺談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J】.散文百家:下,2016(11)
【2】萬文鋒.小學古詩詞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