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延桂茹
健康新概念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化組織,只存在于哺乳動物血液中,在止血、愈合傷口、控制炎癥、防止血栓形成及調整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的壽命長短直接影響療效甚至是病人性命。最近,江蘇省一血液研究團隊找到血小板在病理情況下被清除的調控機制,以及在血栓形成與出血過程中的功能調控機制,相關成果發(fā)表在《臨床研究》和《美國科學院院報》。
血小板在循環(huán)血液中的壽命僅有8—9天,體外儲存的血小板五天內功能基本喪失。在腫瘤、感染、糖尿病和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的藥物治療過程中,經常由于血小板減少而導致致死性出血,罪魁禍首就是不明機制造成的血小板壽命縮短而被提前清除。由戴克勝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近日發(fā)現(xiàn),蛋白激酶A是血小板存亡自我平衡的調控因子,血小板衰老、感染、發(fā)生了凋亡,都與蛋白激酶A活性明顯降低有關。研究人員使用蛋白激酶A抑制劑注射在小白鼠身上,發(fā)現(xiàn)蛋白激酶A活性降低可導致小白鼠內源性線粒體途徑依賴的血小板凋亡,從而導致血小板在體內被清除。而蛋白激酶A激活劑則可抑制不同病因小白鼠提升體內血小板數(shù)量,也可延長體外血小板儲存時間。
該項研究為血小板相關疾病的診療、儲存乃至血小板相關醫(yī)學難題的解決提供新的理論基礎,為研制抗血栓藥物提供新的靶點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