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曙明
廣州古稱番禺,以城中有番山、禺山得名。而番禺二山,都在今中山四路一帶。中山四路在清代名惠愛大街,屬于城內(nèi)的街道。民國拆城筑路之后,改稱惠愛東路。1948年改稱中山四路。這里是廣州的發(fā)祥地,南越王博物館里的“地層關鍵柱”,為我們展現(xiàn)廣州城建歷史的各個斷面,把兩千多年的繁華盛事與廢興成毀,以最直觀的方式,陳列在后人面前,就像一部偉大史詩的不同篇章,波瀾壯闊,鋒發(fā)韻流。
【廣州第一塊城磚奠基處】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大軍征服嶺南,海澨的“蠻荒之地”,究竟看中了什么?是什么東西讓他們?nèi)绱肆鬟B忘返?為了解開這個歷史之謎,我們不妨站在中山四路上,想象回到了兩千多年前,那個金戈鐵馬唱大風的年代,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古人選擇城址,除了要考慮軍事、經(jīng)濟、交通因素之外,還涉及風水學、氣候?qū)W、方位學等等學問。古人通常把城池建在山的東南面,西北倚山,東方開闊向陽,有利于大治。
論山,廣州的山勢地形,自白云山蜿蜒向南,逐級而下,白云山為第一級,越秀山為第二級,禺山、番山為第三級。明末清初人屈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以任囂為南??さ牡谝蝗涡姓L官,轄今粵東、粵北、粵中,以及粵西的一部分,郡治設在今中山四路。任囂領軍深壁而守,雄視一方,史稱“任囂城”。任囂主政南??げ患笆辏虿∪ナ?。趙佗擁旄嶺南,自立為南越武王。在任囂城的西側(cè),即今中山四路城隍廟至新大新公司一帶,修筑南越王宮城。
兩位北方將領,不遠萬里,跑到這山陬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形容:自白云蜿蜒而來,為嶺者數(shù)十,乍開乍合,至城北聳起為粵秀,落為禺,又落為番。禺北番南,相引如長城,勢至珠江而止?!狈接杀倍?,大約從今南越王宮博物館向南,沿文德路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綿延至名盛廣場一帶。禺山大約從今廣大路口起,向西延展至倉邊路而止。兩山相交于南越王宮博物館之處,以聚星里為最高處。
論水,中山四路處于會城水網(wǎng)的中心地帶。北面是白云山的蒲澗清溪,飛流直下,從濂泉向西匯入金鐘塘,在上下塘掉頭向南,在越秀山東麓一分為二,一支沿今吉祥路、教育路而下,從北京街西側(cè)匯入仙湖;另一支經(jīng)今小北路、倉邊路,從中山四路注入珠江。文溪寬闊浩大,風帆可過。中山四路一帶,布滿河汊水道、曲渚回灣,夾岸豐草綠縟,佳木蔥蘢,鳥鳴在枝,魚躍在水。
古時的廣州,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榮,是一座河道如巷、水系成網(wǎng)的水城。無數(shù)的河涌溪流,縱橫交錯,千回百轉(zhuǎn),滋潤著廣州大地,為這座文明古城帶來無限的生機。屈大均曾盛贊廣州水脈:蓋會城沙水氣脈,起伏周環(huán),有情有勢,真天地造設之奇?!?/p>
任囂城、趙佗城,便建在這個山水形勝的結(jié)穴之處,吐唇之地。古人說的“百尺為形,千尺為勢”,中山四路當之無愧,近倚粵秀、禺、番三山為“形”,遠望白云山為“勢”,陰陽平衡,山河表里。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陸賈攜璽綬、詔書,出使嶺南,勸秦南海尉趙佗向漢室稱臣。趙佗接受了漢朝賜予的南越王印,剖符通使,稱臣奉漢。每年向漢廷進貢,在邊關與漢朝互通市物,貿(mào)易往來。今天,當我們走在車水馬龍,人如潮涌的中山四路上,還能想象自稱“蠻夷大長”的趙佗椎髻箕坐,豪邁不羈的神態(tài),陸賈衣袂飄然,袖帶仙風,從這里走過的情景嗎?
南越國歷五世,凡93年。趙佗在位67年,推動中原文化與本土文化結(jié)合,平水土,殖五谷,立制度,崇教化,美風俗,潛移默化,日新其德,使民族文化的慧命,在嶺南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若論嶺南的“人文始祖”,非趙佗莫屬。
【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園林遺跡】
1975年,在忠佑大街的秦代遺址填土層上,曾清理出一段屬于南越國宮署的大型磚石走道。1995年夏天,建筑工人在忠佑大街電信局辦公樓工地地表以下5到8米深處,挖出了四個“萬歲”瓦當。1996年,在宮苑石池西側(cè)又發(fā)現(xiàn)了砌筑考究的宮署食水磚井。這些對南越國宮署遺址的早期發(fā)現(xiàn),為其后的大規(guī)模發(fā)掘研究,提供了依據(jù)。
經(jīng)過鉆探勘查,1996年,在原文化局大院內(nèi)興建信德文化廣場工地上,發(fā)現(xiàn)了包括約4000平方米用石板砌筑的斗型大水池、一條長達150米的曲流石渠和回廊等遺跡,還有疊石柱、八棱石柱、石欄桿、磚瓦、步石、石板橋等大量秦磚漢瓦。是為南越國的王宮御苑遺址。石構水池呈斗狀,池壁用石板作密縫冰裂紋鋪砌,池壁石板上發(fā)現(xiàn)有“蕃”等許多石刻文字。廣州古稱蕃禺,“蕃”是“蕃禺”的簡稱。
在發(fā)現(xiàn)的磚瓦建筑構件中,最具特色是一塊燒制而成的大方磚,又大又厚,邊長95厘米,號稱“中國第一大方磚”。為了防止磚在燒制過程中變形,工匠在磚坯上留出一些圓孔,顯示了古代工匠的巧妙構思。
在南越國宮署里,還有一個奇異的景觀,就是水井特別多,歷朝歷代的都有,堪稱“星羅棋布”。其中有三口南越王宮的食水磚井,最深的達14米,最淺的也有8米,都是用專門燒制的弧扇形磚砌成,井底用磚石鋪砌,手工非常精細。
最令人稱奇的是,當時挖井技術的精妙高超,超乎今人的想象。人們先挖井坑,用弧扇形磚結(jié)砌成井圈,井圈外用純凈的泥土夯打結(jié)實,以阻隔地下污水滲入井內(nèi)。井底用五塊大石板鋪砌,中間一塊方形石板的中央鑿一圓孔,其余周邊四塊弧形石板也各鑿有一個半圓形小孔,井水就是通過這幾個小孔,從地底下慢慢滲上來的。井底石板之下還鋪有細沙,形成非常精密的水過濾體系。這口井現(xiàn)在打出來的井水,還完全可以當場飲用。
這是廣州現(xiàn)存最早的園林建筑遺跡,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園林遺跡。無論是設計布局,還是建筑工藝,都是上佳之作。對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古代建筑史和古代工藝史,均有重要價值,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
這里不僅是兩千多年前的南越國王宮,而且在約5.2萬平方米的核心保護區(qū)中,疊壓著12個歷史朝代的文化遺存,包括隋朝的廣州刺史署;唐朝的嶺南道署、廣東節(jié)度使司署和清海軍節(jié)度使司署;南漢的皇宮所在地;宋朝的經(jīng)略安撫使司署、清海軍大都督府;明、清兩朝的廣東行中書省和布政使司署。
流花逝水,代移風盡,多少繁華往事,令人緬懷。2009年,廣州市在南越國宮署遺址上興建“南越王宮博物館”,目標定位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2年南越國宮署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
【碩果僅存的番禺學宮】
宋開寶四年(971),廣州全城大火。宋軍攻入南漢興王府(今廣州),四面縱火,南漢皇帝花了五十年所興建的珠宮貝闕、閬苑瓊樓,一朝盡為灰燼。一座金碧輝煌的王城轟然倒塌了。
宋慶歷年間(1041~1048),朝廷下詔興學,廣州郡守奉詔創(chuàng)建州官學。從此冬夏詩書,春秋禮樂,興起一派肅肅雍雍的氣象。紹圣三年(1096),章粢任廣州知府,再把州學遷到番山之下,即今天的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至十三中處。那時,這里山水自然環(huán)境,美不勝收,前有玉帶城濠,風遞水香;后有禺山高坡,聚星梯云;左有文溪,右有仙湖,枕山臨流,云水趨奔。青青子衿,就讀館中,春弦夏誦,講道論德,足以召和氣之祥,崇斯文之福,所以有“嶺南第一儒林”之稱。
明、清的行政區(qū),大致上分為省、府、縣三級,不再有宋代的路一級了。原來的州學,改稱府學。在離廣州府學不遠處,就是番禺學宮,坐落在今中山四路之上,這是縣一級的官辦學校。清代,廣東文教在全國后來居上,領風氣之先。廣東狀元莊有恭,乾隆年間做過江、浙、鄂、閩四省巡撫、兩江總督、刑部尚書,他是廣州人,故居就在中山四路的舊倉巷,他在一篇文章中,自豪地寫道:“五嶺之南,郡以十數(shù),縣以百數(shù),幅員數(shù)千里,咸執(zhí)秩拱稽,受治于廣州之長。而廣州之縣二,曰南海,曰番禺,俗尚淳美,人才眾多,彬彬乎有鄒魯風?!保ㄒ浴斗h志》)
這并非一日功成,而是經(jīng)歷數(shù)百年的沉淀積累,一代一代的志士儒英,燈火相傳,金聲玉振,才有如此盛大的氣象。
從嚴格意義上說,官學并不是一個真正的教育機構,而是一個與科舉配套的人才選拔機構。對學術理論,官學并不進行自由講學與研習,有課士而無教士,這就是所謂的“課而不教”。由于官學功能受到這樣的局限,從宋代開始,人們就意識到,僅憑官學,仍不足以興文教,必須要有另一套系統(tǒng),通過自由講學,開啟智慧,傳授治術,教養(yǎng)人才,傳延儒家精神與內(nèi)涵,裨補官學“課而不教”之失。
于是,書院出現(xiàn)了。
【廣州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所書院】
廣州第一所書院,究竟誕生于何時何地?年湮代遠,已經(jīng)失考。只能說,廣州第一所有文字記載的書院——禺山書院,誕生于南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
禺山在古人眼中,是全城的明堂位。曾有一位精于堪輿術的潮州人,對辨別地脈風水很有心得,因為看中廣州山水雄秀,全家搬來定居。有一晚他夜宿越秀山上,五更時分起身望氣,只見城東蒼煙浮動,云蒸靄靄,彌留不散。他循氣脈而行,到了禺山的舊倉巷,不禁驚嘆:“滿城郁蔥佳氣,萃于此矣。十年內(nèi)必發(fā)鼎甲。”
禺山書院的位置,大約在今城隍廟西側(cè)。選擇這個地方,絕不是偶然的,反映出主辦者的慧眼;它能夠成為第一所有文字記載的書院,而且是廣州歷史上最長壽的書院,也絕不是偶然的,因為它占了一塊風水寶地。這里向南四百米是廣州府學,向東五百米是番禺學宮,形成了廣州歷史上最早的一個文教區(qū)。
禺山書院的創(chuàng)辦者是梁百揆——這個名字將永垂嶺南教育史。
梁百揆,字宗盛,廣東番禺人。出生于詩禮人家,父親梁仲欽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儒者,尤精性命之學,被后人稱贊為“純?nèi)濉?。梁百揆幼承庭訓,博覽經(jīng)史,南宋嘉泰四年(1204)鄉(xiāng)試第一。嘉定十年(1217)中進士,歷任從事郎、太學錄、符璽郎、奉議大夫,在朝中以直諫敢言著稱。
嘉定十七年(1224),寧宗駕崩,丞相史彌遠發(fā)動宮廷政變,矯詔廢皇儲,立理宗。當時中原大地,處處烽火,女真人才去,蒙古人又來,鐵騎縱橫,滿目瘡痍,南宋江山,內(nèi)憂外患。梁百揆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士大夫,深知歷朝掌故,廢立之爭,從來都是禍胎,他不忍見奸臣亂政,便向朝廷稱疾乞休,一巾華發(fā)返故鄉(xiāng),在廣州禺山創(chuàng)辦書院,聚徒講學。
明代名臣海瑞盛贊梁百揆:“當南渡時,不因官爵而變學守,唯以道德而范鄉(xiāng)邦,世皆以‘先生稱之。”(《梁端懿先生墓志銘》)禺山書院一改官學“課而不教”的舊例,讓士子游息有地,請業(yè)有師。梁百揆被尊稱為“端懿先生”。這稱呼有兩重意思,一是形容梁百揆端莊純正,二是宋代理學大師程顥的兒子也叫端懿,由此可見其理學師承。
禺山書院開辦翌年,廣東歷史上第一個探花誕生了。李昴英,字俊明,號文溪,廣東番禺人。理宗寶慶二年(1226)李昴英參加臨安(杭州)春試,獲雋公車,中第三名。據(jù)說主考官本擬取他為狀元,但有人說,理宗皇帝登基才一年,應以帝王之學為重。所謂帝王之學,即《尚書》的經(jīng)義,而李昴英是以研究《春秋》見長。結(jié)果,狀元最后給了專攻《尚書》的臺州人王會龍,而李昴英屈居探花。
李昴英踏入仕途后,遷到文溪邊,筑室定居,故址在中山四路長塘街原李家巷,與禺山書院只隔一箭之地。李昴英對文溪情有獨鐘,自號文溪,文集也取名為《文溪集》。他在官場上幾起幾落,每次罷官和退休后,都住在文溪邊。
李昴英任吏部郎官時,上疏彈劾京兆尹貪殘害國,并在朝堂之上,直言上陳。理宗皇帝聽得郁悶,又打斷不了他,索性拂袖而走。誰知李昴英竟不顧朝儀,跑上前扯住皇帝的袍袖,繼續(xù)慷慨陳詞。結(jié)果因“大失人臣之禮”,受到解職外放的處分。
嘉熙四年(1240),李昴英因為丁憂,在增城守父墓三年,大約在淳祐三年(1243)返回廣州,在中山四路的李家巷隱居。而這時梁百揆仍在禺山書院講學。淳祐六年(1246)朝廷重新起用李昴英,他離開廣州北上,而梁百揆也在同一年逝世。冥冥之中,生死聚散,仿佛早有定數(shù),令人扼腕欷歔。
李昴英性格剛直不阿,雖然后來升任龍圖閣侍制、吏部左侍郎,并封以番禺開國男爵位,但他始終還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shù)囊涣c~豌豆”。當一名御史因為彈劾佞臣而遭解職時,李昴英不僅上奏本聲援那個御史,而且斷然掛冠而去,以示共同進退。后來,朝廷打算起用他為端明殿大學士,僉樞密院事(宰相職),但他死活不干,跑到白云山上修了個“文溪小隱軒”,弄竹彈絲,要學介之推,寧愿“抱木而燔死”,也不肯復出為官。
在梁百揆仙逝二百八十年后,禺山書院又出了一位景星麟鳳的人物,他就是以廉潔奉公青史留名,人稱“海青天”的海瑞。海瑞也是番禺人,隸籍海南,慕梁氏之名而來,在禺山書院讀書。
海瑞是一位帶有濃郁悲劇色彩的名臣。他的悲劇,是大明的悲劇,是刻有鮮明時代印記的悲劇。他在重游禺山書院時,為梁百揆撰寫墓志銘,細品其中滋味,興衰之慨、命運之嘆,溢于言辭間:
然國家誤用小人,顛倒是非,綱常倫紀蕩掃于青天白日之下,舉朝皆貪位保祿巧媚諂佞之徒,而于直言敢諫之士,排誹怨謗有不殺其身不止!嗟,嗟!時不我為,勢不我與,端懿先生所以抱病休歸,退隱禺山,明道見志也!
這顯然是海瑞被罷官后,借梁百揆的杯酒,澆自己心中的塊壘。海瑞晚年被革后又重臨故地,梁師的牌位還在,案幾還在,青磚灰瓦,廊廡臺基,都和從前一樣。夕陽下的禺山,只是多了幾分滄桑的顏色,多了幾分獻愁供恨的感覺。這里曾寄托著海瑞的青春理想,物還在人已老,難免有懷想當年,不勝今昔之慨。南宋與大明的命運,自己與先師的命運,兩相比較,何相似一至于此!這便是他要執(zhí)筆為兩百多年前的古人重寫墓志銘的原因了。
【城隍,廣州的守護神】
廣州的城隍廟就在中山四路。由于倉邊路一帶,清末曾是貧民生活區(qū),因此,圍繞著城隍廟四周的商業(yè),也帶有鮮明的平民化色彩,數(shù)不清的補鞋檔、生果檔、云吞面檔、舊書攤、理發(fā)鋪、古董玩具店、餅食店和賣魚生粥、湯圓、河粉的流動小販。
城隍廟側(cè)有一家叫“鏡花臺”的映畫院(電影院),是廣州最早的電影院之一。清光緒年間,電影第一次由法國人帶到廣州,在石室教堂內(nèi)丕崇書院放映,當時并無專門的電影院,而第一次出現(xiàn)“映畫院”之名,就是中山四路的鏡花臺。1934年,在城隍廟外開了一間東樂大戲院,劇場內(nèi)有座位上千,主要演出粵劇,羅品超、文覺非、紅線女等粵劇名伶都在這里登過臺。
城隍被視為一座城市的守護神。廣州城隍誕為農(nóng)歷七月廿四,這一天也被視為廣州筑城紀念日。民國以前,每逢城隍誕,民眾便聚集在都城隍廟外,席地露宿,名為“打地氣”,據(jù)說城隍會報夢預告一年禍福,保佑身體健康。清人陳坤有竹枝詞記其事:
茫茫人海愛奔波,一夕神前意欲何。
不識今年同伴里,得來地氣阿誰多。
從四鄉(xiāng)八鎮(zhèn)趕來都城隍廟“打地氣”的民眾,在廟外席地而眠,密密層層,一直到府學東街、府學西街全擠滿了。有些虔誠上香祈福的人,從大東門、西門口就開始一步一拜,一直跪拜到都城隍廟前。
城隍誕當天,慶祝與祈?;顒舆_到高潮?!胺M香會”的大隊人馬,高舉著長二丈寬三尺的巨型神幡和無數(shù)彩旗,打著紅底黃字大纛,由醒獅開路,前遮后擁,從東面而來;“南海進香會”的隊伍也同樣高舉巨型神幡,打著黃底紅字大纛,以佛山飄色前導,浩浩蕩蕩,從西面而至。兩支隊伍在城隍廟前會合,道路兩旁萬眾歡騰,爆竹聲聲震耳欲聾。廟中道士造符箓,賣給上香的信眾。陳坤又有竹枝詞記其事:
仙城士女盡多才,都向城隍祝壽來。
欲保平安無個事,金錢爭擲買符回。
民國以后,政府提倡移風易俗,城隍誕被視為末俗流弊。1929年政府接管城隍廟,改為國貨市場,城隍像移走。此俗遂式微。
【萬木森森一草堂】
說到中山四路,不能不提起萬木草堂。
萬木草堂在大塘街長興里。原來是邱家祠,清代嘉慶年間,由增城舉人邱覺廣出資興建,為三間三進、兩天井、硬山頂?shù)撵籼檬浇ㄖ:髞砀慕星袷蠒?,專門接待廣東各縣到省城赴考的邱氏子弟食宿。邱姓以前寫作丘,清雍正年間,皇上為避孔丘之諱,下令除四書五經(jīng)外,凡遇丘字,一律加“阝”為邱。雖然避諱之習,古已有之,但把祖宗的姓都改了,卻是奇恥大辱。因此,民國以后,邱姓的人紛紛發(fā)起摘耳朵運動,重新恢復丘姓。
1891年,康有為在邱氏書屋開設“萬木草堂”,聚徒講學,“大發(fā)求仁之義,而講中外之故,救中國之法”。草堂初辦時,弟子只有寥寥十數(shù)人。梁啟超追述:初時徒侶不滿二十人,齒率乃在十五六或十八九之間,其弱冠以上者,才二三人耳,皆天真爛漫,而志氣踸踔向上,相愛若昆弟,而(康)先生視之若子。堂中有書藏,先生自出其累代藏書置焉?!保ā赌虾O壬呤畨垩浴罚┻@段歷史,許多書都有記載。其實,康有為在邱氏書屋講學,時間很短,只有一年,翌年便遷到衛(wèi)邊街的鄺氏祠堂了。后來又遷到廣州府學宮仰高祠(今市一宮內(nèi))。雖然萬木草堂曾三易其地,但今天留下來的遺跡,也只有長興里的邱氏書屋了。
康有為親自制定《長興學記》,作為萬木草堂的校規(guī),又在這里主持完成了《新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的分纂和校勘,足以令長興里名垂竹帛了。因此,現(xiàn)在人們一說起萬木草堂,都知道是在長興里。
后來康梁策動戊戌變法,僅僅推行百日,便以人頭落地,失敗告終,但誠如梁啟超所說:“戊戌維新,雖時日極短,現(xiàn)效極少,而實為二十世紀新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也?!保ā犊涤袨閭鳌罚┒@第一章的第一段,便落墨于萬木草堂,中山四路與有榮焉。
回首走過的路程,那些崢嶸歲月,風雨歷程,兩千年的榮耀,兩千年的創(chuàng)造與傳承,都寫在中山四路的大街小巷、一磚一瓦上。時代的血脈在古老的街區(qū)流淌,使它在歲月深邃的歷史年輪中,時時閃耀出青春活潑的光華,顯得如此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