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覆滅后,內(nèi)務府膳房的廚役被遣嫩出宮,他們?yōu)橹\生,自然流向了酒樓飯莊,重操舊業(yè)。在一部分人對皇家宮廷文化的向往和好奇心,以及夸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從未在清宮出現(xiàn)的“滿漢全席”便橫空出世了。譬如流行于民國初年京津地區(qū)的大滿漢全席菜點108品,通常要用兩天四餐吃完。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直至改革開放以前,大陸既無經(jīng)營,也幾乎沒有文字逛及“滿漢全席”。
不過,在上個世紀60年代,隨著香港地區(qū)商業(yè)和服務業(yè)的發(fā)展,一些國外游客出于對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仰慕,再度掀起再造“滿漢全席”的高潮。1965年香港金龍酒家應日本旅游團的要求,率先嘗試以傳統(tǒng)方式舉辦了“滿漢全席”,當時共有72道菜肴,此后滿漢全席再度流行起來,并始終被作為“清朝宮廷飲食”宣傳。例如1970年3月香港大同酒家為日本富士國際觀光團承辦的滿漢全席,該席共有菜品71道,分兩天四餐,席中除掛爐鴨、大紅乳豬、紅烤果子貍、京扒熊掌、哈爾巴幾品滿席名目的菜肴之外,其余幾乎是清一色的廣東風味。此外,他們又按照中國敬神的傳統(tǒng),供奉粉塑三寶像、八大仙和祥瑞獸,并用青銅大鼎燃點檀香和演奏“八音”樂曲,以烘托高雅的氣氛,卻也令人啼笑皆非。
(《山東商報》2017.7.20郭曄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