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 胡生明: 諸葛亮被后人稱之為“中國歷代賢相中第一奇人”。一提起諸葛亮,人們就會遐想到他的足智多謀,他的鞠躬盡瘁,甚至認為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聰明絕頂?shù)娜艘矔邪倜芤皇璧臅r候。讀罷《奇才諸葛亮的三次中計》一文的“導讀”后(載于《新傳奇》2018年第4期),我迫不及待地速覽了“第一次中計:三顧茅廬時被迫出屋”和“第二次中計:被迫為劉琦出謀劃策”及“第三次中計:出計引誘司馬懿出兵,不料反中計”的全部內(nèi)容,深為文章作者深研細讀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篤學精神所感動,同時也被他與眾不同的逆向思維方式所折服!許多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只是把它作為一部研究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諸侯爭霸天下的戰(zhàn)爭小說去欣賞,對被神話為“完美主義者”的諸葛亮頂禮膜拜,而很少想過:諸葛亮是否也有缺點與不足?
本文作者獨辟蹊徑不落俗套,用事實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完全真實的諸葛亮:他雖然神機妙算智慧超群,但偶爾也有對情勢判斷失察的時候。
此時,我不由得想起《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和《寄興》中“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這兩句話。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連金子也沒有十足之赤。我們?yōu)楹螌λ诉€那樣苛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