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
《罪與罰的彼岸》
作者:【奧地利】讓·埃默里
譯者:楊小剛
出版社:鷺江出版社·三輝圖書
定價:42.00元
惡的基本特征就是,它沒有底線
《罪與罰的彼岸:一個被施暴者的克難嘗試》是一本關(guān)于道德勇氣的與眾不同的回憶錄。
1964年,漫長的奧斯維辛審判在德國法蘭克福拉開序幕。在沉默20年之后,讓·埃默里首度發(fā)聲,開啟了以第三帝國歷史為背景的寫作。
戰(zhàn)爭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滅頂之災(zāi),沒有人能置身事外。他帶著詩人的耳、小說家的眼,生動地展示了大屠殺之下的生存奇跡。他寫集中營生活,寫自己遭受的酷刑,寫怨恨背后的哲思,也反思猶太人的命運。讀他描述的那些不堪回首的歷史細節(jié),仿佛跟隨著他的腳步,穿越那片無邊的黑暗。
與二戰(zhàn)之后其他那些描寫奧斯維辛的文藝作品不同的是,埃默里主要關(guān)注的是知識分子在集中營里的處境。
他說,集中營生活首先需要的是一副矯健的身板,以及一種必不可少的殘忍(書中有的地方譯作“血性”)性格,但卻鮮有知識分子具備這些。相反,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似乎永遠都學(xué)不會那套卑躬屈膝、求生至上的生存方式。而這個群體所看重的道德勇氣,在集中營這種地方卻一文不值。知識變成了現(xiàn)實中徹底多余的東西。精神追求更是變成了一種無處容身的奢侈存在。
在生命的絕境中,信仰忽然變得如此重要。那些真正擁有宗教或政治信仰的知識分子,通常都能以一種令人驚訝和欽佩的超然態(tài)度面對死亡集中營里的生活,并且經(jīng)常鼓舞同伴,不要選擇輕生,不要失去希望。相比于隨波逐流之輩,這些精神貴族更遠離現(xiàn)實,但也更切近現(xiàn)實。遠離現(xiàn)實,是因為他們從未失去對生活的期盼,相信世界不會永遠如此;切近現(xiàn)實,則是因為他們總能隨遇而安,充滿活力地面對周遭的一切。
所以埃默里說,苦難并非毫無價值,它讓經(jīng)歷過這一切的知識分子有機會擺脫無謂的自負、形而上的自大和幼稚的自我愉悅,以及那些虛構(gòu)出來的生活意義。
埃默里一直想探索那段自己無法丟棄的時光,只不過討論這一切常顯得異常艱難??墒窃趯懴碌谝黄淖趾螅蝗桓械?,眼前那條原本幽暗的道路,終于被文字照亮了。于是,他有了無法抑制的沖動,想要說出一切。他發(fā)現(xiàn),只有在寫作中,一個寫作者的思路才能變得逐漸清晰。這一過程中,之前腦海里那些隱約可見而又曖昧含糊的東西,好像會自然而然地自己揭開面紗。同時,這又是一場如此緩慢而又耗盡心神的回溯之旅,需要寫作者不斷地在人們看起來如此熟悉以至于厭煩、卻又始終感到陌生的歷史真相中爬梳、摸索、追問。的確,人性的幽微繁復(fù),恐怕是再精確的語言都難以準確描述的,埃默里當(dāng)然很清楚這一點。可哪怕終是無功而返,他也不放棄從有限抵達無限的努力。
關(guān)于大屠殺,關(guān)于奧斯維辛,對于習(xí)慣于思索和質(zhì)疑的知識分子而言,遠不止是“災(zāi)難”兩個字那么簡單,它是親歷者身上、語言中、心靈上的永遠沒有盡頭的創(chuàng)傷,也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上一處永不結(jié)痂的傷口。而埃默里對奧斯維辛的反思,已經(jīng)超出了個體經(jīng)驗的范疇,直抵人性深處,詰問人之惡的底線何在——其實正如阿倫特說的,惡的基本特征就是,它沒有底線。
埃默里在書里描繪的那種極端生存狀況雖然少見,然而卻并非絕無僅有。人類的不同族群,都曾遭遇過類似的噩夢。而作者以清醒、誠懇、克制的態(tài)度寫下這一切,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又何其難能可貴。就像人們常說的,說出真相總是有意義的。
埃默里最終以自殺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他所處時代的陰影里,無可避免地被時代的大潮裹挾,沒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所幸的是,有一種骨頭是倨傲的,有一種靈魂是獨立的,有一種柔韌是不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