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城記》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通過講述馬內特醫(yī)生一家和德發(fā)日夫婦之間的恩怨情仇,將巴黎、倫敦兩個城市緊緊聯(lián)系起來。小說中處處充斥著時代的罪惡和人性的丑陋,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時代,也有善良的人在用愛包容、寬恕和保護著身邊的人。
關鍵詞:愛?寬???保護
《雙城記》所描述的時期,是一個兼具智慧和愚蠢、充滿信仰和懷疑、既有光明又有黑暗的時期。人們在希望和失望中起伏,沒有誰能預料將來。在那個最好抑或最壞的年代,人人都在擔心自己的命運和前途。那樣的時代可能會使部分人的性格扭曲,但是經(jīng)得住考驗的都是心中有愛的人。本文試對《雙城記》中正面人物的心中之愛進行解讀。
一、馬內特之愛
馬內特先生心有大愛。作為一個醫(yī)生,他除了專業(yè)技術之外,還有剛正不阿之氣。他對社會底層人的同情和愛憐,使得他不能在目睹了農(nóng)婦及其弟在侯爵兄弟的淫威欺凌下,而違背良心接受賄賂。他寫信告發(fā),也因此入獄受折磨。他是一個勇敢無畏維護正義的戰(zhàn)士,而他的這種勇敢來自于內心深處對窮苦勞動者的同情和對受苦受難的人的博愛。
馬內特先生對于自己的女兒露西的深深父愛則更讓人動容。他目睹了達爾奈的侯爵父親和叔叔的殘暴兇狠。他的牢獄之苦也是拜這兩位壓榨欺辱底層人民的貴族所賜。但在女兒愛上侯爵的兒子達爾奈之后,他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不得不做出妥協(xié)。因為他愛女兒露西,與她的幸福相比,他對達爾奈父輩的痛恨根本不算什么。他對女兒的愛,超越了對兩個殘暴貴族的仇恨。
二、達爾奈之愛
達爾奈出生于侯爵家庭,他本可爵位加身,永享榮華富貴,但他因原生家庭的罪惡而無比愧疚。他拒絕貴族身份,放棄在法國巨額的財產(chǎn)和尊貴的權力,反而到英國以教書為生。他之所以企圖脫離原來的侯爵府邸,是因為他無法忍受自己因父輩的過錯而背負的良心巨債。
達爾奈之所以如此逃避貴族身份,是因為他心中永不被腐化的對廣大底層人民的愛。這份愛讓他有了思想負擔,有了深深的罪惡感。
三、卡爾頓之愛
如果說馬內特先生的愛讓人動容,那么卡爾頓之愛足以讓人潸然淚下。他的愛集中體現(xiàn)在對露西的愛慕上。他心中愛情的神圣和無私讓人感動和震撼。
卡爾頓從一開始便以一種悲劇的形式出現(xiàn)。他雖才華橫溢,高傲不羈,但對這個不堪的時代和罪惡的社會充滿了厭惡。他企圖反抗,但又無力反抗??栴D在不斷的掙扎中失去了希望,陷入了失望,因而變得頹廢、冷漠。然而露西的出現(xiàn),讓他又重新找回生活的光彩。他渴望并享受著偶爾一見露西。他小心謹慎地掩飾著自己的愛,生怕打擾了露西平靜的生活,讓露西難過。他的愛明明很深,但他不愿讓自己這份愛外露。在露西與達爾奈結婚后,他失望難過,十分羨慕達爾奈,但他依然真誠祝愿他們。因為他的愛從不會自私狹隘,他愛的廣度足以讓他包容情敵。
卡爾頓單戀的結果,是以保護情敵達爾奈而自愿赴死為終。他從一開始就準備著為自己心愛之人以及心愛之人所愛去做任何犧牲。他從一開始就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他從來都不求自己的愛能夠得到回報??栴D為了沒有結果的愛情,甘愿放棄生的機會,去成全所愛之人的幸福。對他而言,這或許也是最好的歸宿。
卡爾頓的愛讓人慨嘆。他有著可貴的自我犧牲精神,雖然他以自暴自棄的形象示人,但玩世不恭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勇敢的心。因為有愛,因為對愛的向往,卡爾頓的勇敢最終轉化為偉大和無私。
四、露西之愛
露西是小說里許多人愛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而露西本身亦是愛的主體和愛的傳播者。露西是博愛的象征,她愛她身邊幾乎所有的人。她無微不至地照顧著父親馬內特醫(yī)生,使父親逐漸恢復了健康;她愛達爾奈,并和達爾奈一起維護著家庭的平安幸福;對于卡爾頓,她的感情止于朋友,但她的博愛和仁愛,使得她對卡爾頓同樣非常關心。
五、結語
《雙城記》里描述的時代既有黑暗又充滿光明,讀者可以明顯感受到,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許多人都處于仇恨的憤怒和報仇的意念中。然而愿意放下仇恨選擇寬恕的人,終究會因為心中充滿光明的愛,去坦然面對生活的風暴。無論是對世人的博愛還是對身邊人的仁愛,抑或是對心之所向的情愛,終于因其巨大的力量變得偉大無畏起來,這種力量保護了太多人,也保護了動蕩年代太多不安的心。
參考文獻:
[1]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M].孫法理,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12.
[2]王爽.談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人道主義思想[J].長春大學學報,2003(06).
[3]張乃丹.淺析《雙城記》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意義[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04).
[4]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馬逸超,女,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英語)(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