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遭。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該橋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并專門撰文表示:用船只連為浮橋,可以解開讓出航道,成為可分可合的活動橋,它是我國橋梁史上的一個特例。
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1988年,它被國務(wù)院選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xiàn)今,其位于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lián)結(jié)東西兩岸,為古代閩粵的交通要津。它同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齊名,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橋”,它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是潮州八景之一,也是中國橋梁史上的孤例。
修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廣濟橋初為浮橋,后自東、西兩岸向江心逐墩修筑。至紹定元年,歷57年之久,其東段建成13墩,西段建成10墩,而江心一處因水流湍急,建墩不成,仍以24只船連結(jié)為浮橋。而后經(jīng)過明朝規(guī)??涨暗男藿üこ蹋瑯蛏现ㄩw樓12座、橋屋126間,它也被正式被命名為“廣濟橋”。
隨朝代更替,橋墩、船只或增或減,最終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其中“洲”實指橋墩,“梭船”則是連接成浮橋的、狀如織布梭的木船。由東至西,兩端橋墩加之中間的梭船,形成了梁舟結(jié)合的獨特格局。浮橋開合便于控制,既能夠通航又方便泄洪,充分體現(xiàn)了橋梁建造格局的實用價值。與此同時,梁舟結(jié)合的獨特風(fēng)格還彰顯了橋梁藝術(shù)美,從現(xiàn)代橋梁美學(xué)特征來看,廣濟橋成功地融合了橋梁的形狀、功能、色彩、質(zhì)澤等因素,剛?cè)嵯酀Ⅶ攘︼@著。
民謠云:“潮州湘橋好風(fēng)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二只鉎牛一只溜?!?/p>
作為廣濟橋的文化特色之一,橋上的樓臺亭閣構(gòu)思巧妙,雖錯落有致、體態(tài)各異,但比例則是一個或幾個在整體中不斷重復(fù)。重瓴筑閣,樓臺建筑雜而不亂,且色彩材質(zhì)相對統(tǒng)一。如今修葺后的亭閣以灰色為主色調(diào),選取坤甸木作為構(gòu)架,不但具有防蟲、耐久性良好等特點,還體現(xiàn)出古橋的一派沉穩(wěn)和歷史的滄桑感。在建筑群的屋頂,屋脊頭上同樣有著匠人們獨具心思的設(shè)計,運用潮州民居特有的金木水火土形式,整個屋脊既富有變化,又保持了濃重的地方特色。
鉎牛是廣濟橋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達著人們安瀾平波,祈求橋梁永固、通行無阻的美好愿望。廣濟橋的兩只鉎牛,分布在東西橋的橋墩之上,是清朝雍正年間由當(dāng)?shù)刂鞒骤T造的。因牛在地支屬丑,在八卦為艮,在五行為土,故其鑄造初衷實為借助“丑艮土”止水的力量來“鎮(zhèn)橋御水”。至于民謠中“一只溜”的緣故,還得追溯到道光年間的一場大水。在迅猛水勢的作用下,東洲的鉎牛墜落江中,而如今看到的鉎牛乃是后人重新鑄造形成。但無論是清代的鉎牛,還是現(xiàn)在重鑄的鉎牛,均在“鎮(zhèn)水”的過程中使自身具有了永恒性,成了廣濟橋的重要標(biāo)志,亦為橋梁增添了生機。
廣濟橋為浮梁結(jié)合結(jié)構(gòu),由橋墩、石梁和橋亭3部分組成,全長約520米。東邊梁橋長283.35米,有橋墩12個和橋臺一座,橋孔12個;西邊梁橋長137.3米,有橋墩8個,橋孔7個。
橋墩
廣濟橋橋墩之大,堪稱我國古代之最。它采用了韓山的大青麻條石,石條大小不一,但疊合十分有規(guī)律,并且石與石之間沒有勾灰,全部卯榫。橋墩寬從6~13米不等,墩長則基本控制在從11~22米,其中最小橋墩的表面積大約60平方米,而最大的可超過200平方米。從建造形態(tài)來看,廣濟橋的橋墩分為兩種:一種是六邊型的船型墩,一種是五邊型的半船型墩。為了有效分解徑流沖擊力,設(shè)計者還將上游所有橋墩筑造為尖型,但后因損壞修復(fù),而今的高度、形態(tài)并不統(tǒng)一。
石梁
廣濟橋每跨均架設(shè)4條巨型石梁,最大長約15米、寬1米、厚1.2米,重量大概50噸左右。在機械器材尚未問世,單純依靠人力勞動的古代,巨型石梁的使用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及高超的建筑工藝。
橋亭(屋)
廣濟橋形式各樣的樓臺亭閣為一大奇觀。
最初為了給橋梁和過往行人提供遮護,使其免受日曬雨淋,廣濟橋上建造起橋屋。橋屋只建在橋墩上,互不相連,發(fā)揮了增加橋身重量,增強橋身的穩(wěn)定性,提高橋身的抗風(fēng)御潮能力等作用。2003年,大規(guī)模維修時將橋屋改成橋亭,橋亭獨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風(fēng),在防潮的同時有效地降低了臺風(fēng)對大橋的傷害。
所建橋亭全部沿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fēng)格,形態(tài)多種多樣,空間大小不一,且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存在,以大橋中軸線為軸縱向排列。它其中包括12個為殿式閣,18個為雜式亭臺。殿式閣為東西向,橫跨橋面,一閣獨占一墩,屋頂以歇山、硬山和懸山等形式為主,規(guī)矩平穩(wěn)威嚴(yán)猶如大殿。雜式亭臺則是兩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橋中軸線南北兩側(cè)。亭臺多依地勢而立,各具形態(tài),屋頂為雜式攢尖,形式多樣,有圓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與此同時,樓閣和亭臺上還鐫刻了由我國多位著名書法家所書寫的楹聯(lián)和匾額,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
浮橋
浮橋由18只木船橫向并排連接而成。每條船長14米、寬3.6米,船中央鋪設(shè)木板作為橋面。浮橋橋面寬5米,橋面兩側(cè)各有一段長約5米的船體。浮橋兩端用鐵鏈固定在梁橋的磯頭墩,隨水位漲落而高低變化。磯頭墩各有一段石階梯供行人上下浮橋。浮橋可啟可閉,閉合可連接兩邊梁橋,開啟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
欄桿廣濟橋的欄桿造型簡單,梁橋部分是常見的橫條式石欄桿,豎向立柱加上橫向的扶手條。浮橋部分為木質(zhì)欄桿,分段獨立再用鐵鏈連接,每段都是6根豎向立柱加2根橫向扶手條。欄桿處在兩舟之間,在防護的同時也起連接兩船作用。石欄桿的4根橫條都是正方形的小石條,其中第一、二和第四條正面擺放,第三條改為側(cè)面擺放,變成一條棱形條。
石(木)雕
大橋裝飾以簡樸為主,重在吉祥寓意。雕刻內(nèi)容都是傳統(tǒng)吉祥圖案,卷草紋、如意紋、祥云、蓮花,梅蘭菊竹等。石雕裝飾主要在梁橋欄桿望柱,柱頭雕成花瓶狀,寓意平安吉祥。木雕裝飾集中在橋亭的木構(gòu)屋頂和門窗上,梁架、柱頭、藻井、檐角、雀替、拱托,屋檐下的匾額、門窗的槅扇都是木雕裝飾的主要部位。雕刻工藝則有圓雕、通雕、淺浮雕、深浮雕和線刻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