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嶺
近年來,滄縣檔案館認真開展“特色檔案工作”,征集滄縣歷史名人的檔案資料是特色檔案工作的重點。2017年以來,我們就“寧都起義”總指揮季振同將軍有關(guān)資料進行了征集,獲得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
季振同的家庭
季振同簡歷
季振同,原名季振佟,號異之,又名季漢卿,1901年5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滄縣張官屯鄉(xiāng)狼兒口村。季振同的家族明清兩朝為津南望族,祖輩是當?shù)赜忻母粦?。季家不但在本村有大量土地,幾十里以外的南皮縣大滿莊、小滿莊也有他家的莊田。
季振同9歲時父親去世,全家靠著祖上遺留的2000多畝田地生活。大哥季振堯當家。季家請有塾師,季振同幼年在家里讀書,10歲到村里上私塾。后來,母親又把他寄養(yǎng)在鹽山縣臺家莊外祖父家上學。因他從小孝順母親,秉賦聰明,母親和外祖父都很喜歡他,希望他將來能成大器。
季振同青年時期正值清末民初政局動蕩。他于1919年春到北京謀求職業(yè),受五四運動愛國學生的影響,立志報效國家,慕名參加了馮玉祥的模范軍連。在軍隊里經(jīng)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和艱苦的軍隊生活的鍛煉。1920年,季振同在學兵營當班長。1922年有當學兵團騎兵連排長。季振同性格開朗好交朋友,花錢大方,發(fā)的軍餉不夠用,有時向家里求助。
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后,軍力大增,部隊改稱國民軍。馮玉祥任國民軍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季振同也逐步升遷,先后任國民軍任連長、教導旅營長、馮玉祥衛(wèi)隊團團長。
1925年2月,馮玉祥通電改成國民軍為西北軍。表現(xiàn)出接近蘇聯(lián)接近革命的進步傾向。
1926年9月,馮玉祥在五原誓師,部隊改稱國民軍聯(lián)軍,宣布接受孫中山三大政策。季振同先后任國民聯(lián)軍傳令隊隊長,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手槍旅旅長,第十四師師長等職。曾參加北伐戰(zhàn)爭。軍隊里接納共產(chǎn)黨員任政工干部。季振同得以和共產(chǎn)黨有了直接接觸。他對擔任國民軍聯(lián)軍政治部主任的共產(chǎn)黨員劉伯堅非常敬佩。這就是后來他參加寧都起義的思想基礎。
1927年5月,馮玉祥受國民黨反共清共的影響,“禮送”共產(chǎn)黨員離開西北軍。
1928年,馮玉祥為了培訓自己的軍官,成立了“將校團”,自任團長,任命季振同為副團長,具體負責全軍的營、團級軍官的訓練任務。不久,戰(zhàn)端再起,“將校團”解散,季振同升任手槍旅旅長。
1929年,韓復榘、石友三叛馮投蔣,蔣馮矛盾加深,不久爆發(fā)了中原大戰(zhàn)。10月,馮玉祥部隊瓦解,殘部交給孫連仲收容,此時季振同的手槍旅改編為第十四師,也歸孫連仲部下。未幾,這支部隊被蔣介石收編,給了第二十六路軍的番號,開往山東濟寧一帶整編。整編后,季振同、董振堂都由師長降為旅長,董振堂為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旅旅長,季振同為七十四旅旅長。
1931年1月,所部被調(diào)到江西寧都參加對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第二、三次“圍剿”。九一八事變后,季振同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同年12月14日,季振同和趙博生、董振堂共同領(lǐng)導了著名的“寧都起義”,率領(lǐng)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一萬七千多人投奔工農(nóng)紅軍。起義后,中華蘇維埃政府和中革軍委把起義隊伍改編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五軍團,季振同任總指揮,與軍團政委肖勁光等積極做好所部的整編教育工作。
1932年1月季振同經(jīng)朱德、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率部參加攻打贛州等戰(zhàn)爭。同年8月被錯定為反革命分子,遭受關(guān)押。1932年8月被錯定為反革命分子,遭受關(guān)押。
1934年夏中央紅軍長征前夕在江西瑞金葉坪被錯殺。
1979年6月,姬鵬飛、黃鎮(zhèn)、李達、王幼平、袁血卒、蘇進等寧都起義參與者上書中央,要求為季、黃平反。
1981年8月,中央書記處批準同意中組部《關(guān)于為原紅五軍團季振同、黃中岳同志平反問題的請示報告》,明確指出,將季振同、黃中岳定為反革命是錯誤的,違背中華蘇維埃執(zhí)行委員會決議,將他們處決更是錯誤的,應予平反,恢復名譽,并恢復季振同的黨籍。1981年12月,在紀念寧都起義50周年時,中央決定對季振同的革命功績進行公正評價,予以平反。沉冤近半個世紀的錯案,終于得到了公正合理的解決。季振同的功績將彪炳千秋。
1991年3月12日總政向季平齡頒發(fā)了《革命軍人因公犧牲證明書》。
季振同的家人
祖父季錫祿中過武舉,父親季兆熊是個秀才。母親楊氏。
季振同弟兄四人,分別是:季振堯、季振瀛、季振同、季振環(huán),另有姐妹七人。
季振同的母親楊氏1957年過世。季振同在老家有一個原配夫人,生有一女。解放初期母女倆到天津生活。新中國天津市首任市長黃敬為季振同的夫人頒發(fā)了“烈屬優(yōu)待證”,使得母女二人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季振同的大女兒平淡一生。
季振同從軍后又娶了馮玉祥妻侄女劉玉芝為第二位夫人。這位夫人也生有一女,名叫季平齡,曾經(jīng)在北京101中學任外文老師,主教英語。季振同平反后,北京有關(guān)部門給季振同的夫人劉玉芝老人分配了一套60平米的住房。
季平齡還健在,今年已經(jīng)87歲高齡,有時還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近年來她一直堅持收集有關(guān)他父親的書籍、報刊,還將描寫父親革命經(jīng)歷的各種文字親手抄錄收藏。
2016年春節(jié)前,季平齡的兒子宋紅到滄州想要尋找姥爺?shù)恼掌?。宋紅去了季振同的故居,拜訪了季振同的舊友,只是沒有找到照片,宋紅遺憾地回去了。
春節(jié)之際季平齡給滄州日報來信向滄州人民表達新年的祝福。信中寫道:
“尊敬的滄州人民,春節(jié)好,我的父親季振同生在滄州長在滄州,他為了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投身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滄州是我們的家鄉(xiāng),是我們的牽掛,是我們的根系所在。值此新春佳節(jié),祝滄州的父老鄉(xiāng)親生活幸福美滿,祝家鄉(xiāng)建設越來越好!祝福滄州!熱愛滄州!”
這件事登在《滄州日報》2016年2月5日周末版上。
季振同故居
季振同家的老宅院在村子偏東南處,占地八畝。有正房、客廳、偏房,還有門房、長工屋、車屋、牲口棚等附屬房舍。清末民初,家業(yè)已漸敗落。季振同年輕時接受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影響,18歲即外出闖蕩,投奔馮玉祥的部隊從軍。同時代的滄縣人的劉格平,家庭也是大地主,和季振同年齡相仿,也是那的年代外出當兵的。劉格平和季振堯很熟,他后來回鄉(xiāng)發(fā)展共產(chǎn)黨組織,經(jīng)常住在季振同的大哥家。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很快就占領(lǐng)了滄州。1938年日軍進駐狼兒口村,霸占季家宅院建立據(jù)點,駐有一小隊日軍,門前修筑了炮樓。還利用季家房舍建了軍糧庫、被裝庫和彈藥庫。
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黨在季家宅院設區(qū)公所。1947年青滄戰(zhàn)役后,滄縣解放,1949年人民政府在季家宅院開辦狼兒口完全小學,周邊六個(下轉(zhuǎn)48頁)(上接27頁)村莊的兒童到那里就讀。
1958年公社化,村里成立生產(chǎn)大隊,狼兒口大隊部設在季家舊宅。學校遷址重建。后來大隊陸續(xù)開辦了一些副業(yè)廠,如繡花廠、銼廠,廠房都是用的季家老房子。
隨著一些舊房的破舊倒塌,陸續(xù)翻蓋了新磚房。現(xiàn)在村委會辦公房也是在季家舊宅上翻蓋的。還有一些宅基由季氏后人翻蓋了住房。
如今季家舊宅上有一處老房子還比較完整。房子已經(jīng)破舊,有四間房的房框子,房頂上的托梁還在,房頂大部分塌落,地下散落著一些檁條和過梁木和葦箔和瓦片。房框子東邊緊挨著原先繡花廠的房子,房子是翻蓋過的,已經(jīng)破舊了。西邊還有約兩間房子的空基??栈馐桥R街的院墻。
老房子有前院后院,前后院南北向各長約十米。前院地上長滿雜草,后院修建了村民飲水蓄水池。
(作者單位:滄縣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