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人以所謂“沒有第三國人士的證據(jù)”為理由,宣稱南京大屠殺事件是中國方面捏造的。
這個謊言與謬論實在不堪一駁,因為早就有無數(shù)的史料證明,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發(fā)生后,有許多“第三國人士”,包括德國、美國、英國、俄國的僑民與記者,以親身經(jīng)歷揭露了南京大屠殺。
長期以來,許多學(xué)術(shù)著作都說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弗蘭克·提爾蔓·德丁是第一個報道南京大屠殺的新聞記者。1937年12月18日(中國時間12月19日),他發(fā)表了著名的報道《所有俘虜均遭屠殺》,震驚世界。實際上,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阿契包德·特洛簡·司迪爾在1937年12月15日(中國時間12月16日),就在該報上發(fā)表題為《日軍殺人盈萬》、副題為《目擊者敘述剛剛陷落的南京城“四天地獄般的日子”,馬路上積尸高達五英尺》的報道。這是公開刊出的第一篇向世界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新聞報道。
1937年12月13日,日軍占領(lǐng)南京后,一方面開始有計劃的血腥大屠殺,另一方面則開始有計劃地對南京進行嚴密的新聞封鎖。
在這極其危險的時刻,20多位西方僑民冒著生命危險,堅持留在南京城內(nèi),設(shè)立“安全區(qū)”,救護中國難民。另有5名西方新聞記者冒著生命危險留了下來,除了司迪爾和德丁,還有美國派拉蒙新聞電影社的攝影記者阿瑟·B·門肯、英國路透社記者萊斯利·C·史密斯、美聯(lián)社記者查爾斯·葉茲·麥克丹尼爾。
這5位西方記者住在大使館內(nèi)。他們親身經(jīng)歷與目睹了日軍攻入南京、連續(xù)數(shù)日對放下武器的中國戰(zhàn)俘與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瘋狂屠殺的慘烈景象,記錄下這些他們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實。1937年12月14日,司迪爾在南京寫下他關(guān)于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第一篇報道,題為《屠殺與搶劫籠罩著南京》。
5位西方記者都急于要把南京真相迅速報道出去。但是當時的南京沒有任何可以利用的電訊機構(gòu)與設(shè)備,他們只能前往上海。1937年12月14日,最為年輕的德丁驅(qū)車離開南京。但是日軍當局阻止一切人員,包括西方人士離開南京。德丁的車到了南京以東約50公里的句容即被當?shù)厝哲姄趿嘶貋怼?/p>
后經(jīng)交涉,日方允許德丁、司迪爾、門肯、史密斯等4位記者于12月15日乘美國“瓦胡號”炮艦離開南京前往上海?!巴吆枴迸谂炇堑侥暇┚茸o被日本戰(zhàn)機擊沉的美國炮艇“帕奈號”上受傷官兵的。麥克丹尼爾則在12月16日乘日軍的驅(qū)逐艦“津賀號”離開南京前往上海。
1937年12月15日,德丁、司迪爾、門肯、史密斯登上美國炮艦“瓦胡號”后,司迪爾立即說服“瓦胡號”炮艦上的無線電收發(fā)報人員,將他目睹的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消息,以《日軍殺人盈萬》為題,搶先通過艦上的電訊設(shè)備,拍發(fā)給《芝加哥每日新聞報》。
由于時差的原因,《芝加哥每日新聞報》在1937年12月15日第1版,以顯著位置,刊出這篇電訊報道。這是公開刊出的第一篇向世界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新聞報道。報道寫道:
[南京12月15日,經(jīng)由“瓦胡號”發(fā)出]
“地獄般的四天”,是對南京城“圍城”與“陷落”的最合適的形容與寫照。
我本人是在南京城的“攻城戰(zhàn)”開始以后,隨同第一批撤離這座首都城市的外國人,登上美國炮艦“瓦胡號”的。我們撤離這座城市時所看到的最后一個景象,是在南京下關(guān)江邊,沿著城墻,有一群約300個中國人,正在被集體槍決,而江邊早已“積尸過膝”。這種瘋狂的場面,在南京陷落后的這幾天,已成為這個城市特有的景象。
南京城陷落的經(jīng)過,可以說成是被圍困的中國守衛(wèi)軍無以言狀的驚慌與混亂。隨即是日本占領(lǐng)軍的恐怖統(tǒng)治,數(shù)以萬計生靈遭涂炭。盡管中國軍隊在放棄這座城市以前的某些表現(xiàn)與行為令人感到可悲,但是與入侵者進城后的種種行徑比較起來,則是微不足道的了。
然后,報道以“失去了贏得同情的機會”“積尸高達五英尺”“搶劫美國大使的寓所”為小標題,分三段記述了日軍在南京燒殺淫掠等大屠殺的種種暴行及中國民眾的悲慘遭遇,讀來令人悲憤欲絕。
由于司迪爾同時兼任美國《太陽報》《每日郵報》的特約記者,因此,他的這篇報道也同時刊登在這兩家報紙上?!短枅蟆返臉祟}是:《地獄般的南京淪陷,記者離開時看到殘酷的大屠殺》,《每日郵報》的標題是:《我目擊三百人被處死》。
司迪爾的報道震驚世界。美國影響最大的《紐約時報》由于沒有及時得到該報駐華記者關(guān)于南京大屠殺的報道消息,只得在12月16日轉(zhuǎn)載司迪爾的這篇報道節(jié)略。
(摘自《團結(jié)報》 經(jīng)盛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