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學(xué)過化學(xué)的朋友,都知道置換反應(yīng),一種物質(zhì)的分子將另一種物質(zhì)的分子從原有的分子式中置換出來,從而形成兩種新的物質(zhì)。
②其實,生命的過程,也是一種置換。陸游曾有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雖然是千古名句,悲涼壯烈,但是,從置換的角度看,死去的人,并不會完全消失,他的生命會以他所置換的形式永留人間!
③汶川大地震中,用生命挽救生命的人,就是用自己的生命,置換成別人的生命,一個女教師用身體保護了四五個學(xué)生,她的生命置換成四五個年輕的生命,你能說她的生命消失了嗎?
④捐獻器官的人,他本人雖然不在了,但他的眼角膜也許還在注視著這個多彩的世界,他的心臟也許還跳動在一個年輕人的胸膛,他的肝、腎也許挽救了一個或更多人的生命,你能說他的生命消失了嗎?
⑤更多人的生命置換成物質(zhì)的、文化的、精神的成果,和天地并存,和日月同輝。王羲之活在《蘭亭集序》中,李白杜甫活在他們的不朽的詩篇中,張擇端活在他的《清明上河圖》中,冼星海、聶耳活在《黃河大合唱》和《義勇軍進行曲》中,魯迅活在《阿Q正傳》和如短槍、匕首的雜文之中,更不用說許許多多默默無聞地工作在各自崗位上,為祖國的強盛、民族的興旺貢獻著自己力量的科學(xué)家、企業(yè)家、工人、農(nóng)民、教師、解放軍戰(zhàn)士,他們的生命都置換成建造共和國大廈的一磚一瓦,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
⑥可是,也有人在將自己的生命置換著完全不同的東西,有的置換成不義之財,有的置換成文化垃圾,也有的置換成沸騰的民怨,這種置換,是對生命的褻瀆!
⑦從生物學(xué)的角度,生命是有限的,是會消亡的,但從社會學(xué)的角度,歷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精神的角度,生命是可以永垂不朽的,就看他最后置換成什么結(jié)果,以及結(jié)果的價值!從這個角度講,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什么也沒留下,或留下的是千古罵名!
1.第③段畫線句“你能說她的生命消失了嗎?”用陳述句表達就是:__________
2.填寫文章的論述思路:
第一層重在提出論點:生命的過程,也是一種置換。
第二層重在深化論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層重在反證論點:不利于他人的置換,是對生命的褻瀆!
3.請結(jié)合本文論點,在下列各項中選擇一個正面論據(j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無數(shù)革命烈士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繼,換來了人民當家作主。
B.陸游曾有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p>
C.常言道,一命換一命。
D.秦檜等奸臣殺害忠良,他們的生命置換成千古罵名。
4.第⑥段畫線句“這種置換,是對生命的褻瀆!”結(jié)合全文理解,作者提倡的“生命置換”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畫線句“生命是有限的,是會消亡的”與加點句“生命是可以永垂不朽的”是否矛盾,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你不能說她的生命消失了。 2.更多人的生命置換成物質(zhì)的、文化的、精神的成果,和天地并存,和日月同輝。 3.A? 4.用生命創(chuàng)造物質(zhì)的、文化的、精神的成果,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5.“生命是有限的,是會消亡的”,那是從生物學(xué)的角度來講的;但從社會學(xué)的角度、歷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精神的角度來講,生命所“置換成物質(zhì)的、文化的、精神的成果,和天地并存,和日月同輝”,從這個意義上說“生命是可以永垂不朽的”。所以說,兩者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