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民
近幾年,蘋果矮砧密植栽培技術受到了廣泛關注,為了有效提升質量水平,優(yōu)化幼樹成活幾率,種植人員要在推廣技術體系的基礎上合理性應用栽培管理機制,從育苗程序出發(fā),強化育苗管理效率,并且合理性整合栽植密度,確保能提高整體種植水平。
對于蘋果矮砧栽植工作而言,要想保證栽植效果,就要對矮化砧木予以優(yōu)選。因為差異化地區(qū)的氣候條件以及土壤類型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想合理性維護種植效果,就要選擇不同類型的矮化砧木完成處理工作。在選擇矮化砧木的過程中,種植戶不僅要依據(jù)當?shù)靥攸c,也要對土壤類型和矮化砧木適應性等基礎特征進行全面分析和綜合性判定,確保選擇過程的完整度和質量滿足預期。最重要的是,要對矮化砧木的耐旱性、耐寒性以及成花性等進行綜合評定以及分析。
也就是說,選擇M系矮化砧木要將極端氣溫控制在零下23攝氏度到零上25攝氏度之間,而在新疆特克斯縣,通常都會選擇宜成花的SH系矮化砧木。
為了從根本上提高蘋果種植水平,要結合栽植要求對其密度進行控制,確保品種長勢以及土壤肥力等基礎標準都能滿足要求,且對樹形等基礎因素進行統(tǒng)籌監(jiān)督和管控,確保能綜合考量相應因素。
一方面,對于一些長勢較好且整體正常水平較高的蘋果矮砧進行植株種植管理,主要是利用較大株行距進行栽植處理。需要注意的是,若是種植地區(qū)土質較好,也要采取這種種植方式。
另一方面,對于一些長勢較弱的品種,則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性處理,利用株行距較小的栽植方式,確保種植效果滿足預期。
最重要的是,種植戶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管控,確保不同地區(qū)能應用不同的架式處理和整合方式,有效采取差異化栽植密度分析結構。值得一提的是,大行距小株距種植模式目前在新疆特克斯縣應用較為廣泛,株行距控制在1.0m~1.5m*3.0m~4.0m之間,基礎性栽植密度約為每公頃1665株到3330株。
除了要對基礎參數(shù)進行分析和判定外,也要對種植地進行實時管理和監(jiān)督,確保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合理性。目前,一般會選擇三年生健壯大苗進行種植處理,且品種和砧木水平都較高,沒有檢疫性病蟲害問題。對健壯大苗的判定標準如下:
1)苗木基礎部位品種接口在10cm處干徑能保持在1.2cm以上,且苗木自身的高度在1.5m以上。
2)苗木整體形態(tài)較好,本身帶內具有6個到9個有效分枝,長度約為40~50cm,且整體分布十分均勻。
3)整體苗木根系較為健壯,有5條根須長度在20cm以上,且毛細根較多、密集。
4)砧木中間的長度約為20~30cm,且自身砧苗的長度約為20cm,能有效對根系進行處理和優(yōu)化。
要想合理性提高蘋果矮化砧種植效果,就要對矮化作用予以關注,矮化砧木長度對其影響不大,但是入土深度以及樹冠大小卻會對其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這就需要種植戶結合實際需求進行統(tǒng)籌管控,確保品種段生根的時效性,也為樹體生長提供保障。在矮化砧木全部漏出地面后,其自身的矮化作用能達到最大數(shù)值,卻并不會影響幼樹的生長,甚至會導致幼樹生長緩慢和傾斜的問題?;诖耍獙υ苑N過程中矮化砧木入土深度予以監(jiān)督,著重關注品種生根效果,并且對建園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通常而言,旱地建園栽植過程重要對矮化砧木進行深度處理,避免出現(xiàn)品種生根效果不符合要求的問題。結合地區(qū)實際要求,一般會將生長勢較好的品種在原有基礎上多露出2~3cm。而對于生長勢較差的蘋果植株,則要盡量加深砧木的深度,向下延伸1~2cm,從而提升矮化砧木處理效果和應用價值。
在蘋果矮砧種植工作中,要結合矮化砧木苗木建立要求進行統(tǒng)籌處理,確保樹體種植效果能滿足實際要求,最大化減少偏斜問題和吹劈問題,要利用立架栽培提高種植效果和整體質量。要設立鍍鋅鋼管,基礎間距控制在10~15cm之間,鍍鋅鋼管的直徑為6~8cm?;蛘呤抢?0cm*12cm的水泥樁進行控制。具體的地下埋深為70cm,架高約為3.5~4.0m,有效提升固定效果和鋼絲處理水平,也為后續(xù)處理水平的全面優(yōu)化奠定基礎。
另外,在臨時處理裝置中,要在每株蘋果樹旁設置相應竹竿,將其作為立柱體系,扶植后優(yōu)化整體應用水平,完善控制效果的基礎上,就能優(yōu)化竹竿利用效果。
在樹形選擇過程中,要結合實際要求進行統(tǒng)籌監(jiān)督和管控,并且保證栽植密度以及架式等都能滿足實際要求,并且要對砧穗組合形式以及水肥條件等進行系統(tǒng)化管控,優(yōu)化寬行密植栽培處理效果,要適當選擇合理性的高紡錘體,確保能在干旱或者是土壤條件符合要求的環(huán)境中優(yōu)化種植效果。
在對高紡錘體進行控制和整形的過程中,要對樹冠和冠幅進行分析和判定,從而提高整體結構中心干的干性,樹高控制在3.5~4.0m之間,主干的高度則為0.8m,中干上要形成螺旋排列的小枝,能有效為后續(xù)處理提供保障,結果枝能有效在小主枝上生長,確保平均長度能控制在1m左右,從而和中干形成合力的夾角,確保間距控制效果最優(yōu)化。
在第一年,要保證秋季進行新梢拉伸處理,拉伸角度為95~120度,冬季進行剪枝操作,對中干進行延長頭處理。而在第二年到第三年,則要集中對其進行再次新梢拉伸,并且在冬季剪掉中庸枝,每年需要將長度在25厘米以上的側枝拉伸到水平線以下,避免其發(fā)展為骨干枝,一直到整個樹體生長勢逐漸趨于平穩(wěn),才能進行結果控制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