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2017年6月21日,這天一早,王石在微信朋友圈發(fā)了一段文字:“萬科公告了新一屆董事會成員候選名單。我在醞釀董事會換屆時,已決定不再作為萬科董事被提名。從當初我們放棄股權的那一刻起,萬科就走上了混合所有制道路,成為一個集體的作品,成為我們共同的驕傲。”
時年66歲的王石,終于把自己一手打拼了33年、市值超2000億的地產(chǎn)帝國交了出去。
一年后的2018年6月21日,王石在深圳舉辦了自己的攝影作品展;隨后還將與國際友人Clifford Ross在揚州、上海、蘇州聯(lián)展。
對王石來說,他身上發(fā)生的很多事情并非偶然。
這一年間,他在北京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回歸未來”的大型演講,出任了遠大集團和華大基因的聯(lián)席董事長,做公益,看起來忙碌而充實,剛退休時偶爾來襲的“虎落平川”感,至少別人是看不出來了。
梳理博客、微博、微信等不同時空里的王石,可以發(fā)現(xiàn)比起企業(yè)家的身份,他更像一個愿意表達自己觀點的知識分子。
他登山、劃賽艇、游學。似乎是“企業(yè)家”的人生底色,讓他很多時候從容不迫,但更多應該是性格使然。
無論是很早以前的辭公職,還是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的“不行賄”標簽,抑或是退休前后的探險以及游學行為,人們看得到的王石一直在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面向世界,探索不同的關系。
他生于上世紀50年代,走過了新中國的幾個關鍵時期。他披上了時代給他的色彩,也保住了獨特之處,成為時代潮流中的重要符號。
千帆過盡,往回望,人生中的那一道道門、一扇扇窗,他認為自己曾那么勇敢地推開它們。
他應該也知道,自己也成了別人的窗。
2014年,王石曾出過攝影集《風光極限》,記錄了王石作為攀登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的行走歷程,留住了登峰十余載的珍貴時刻。
他在后記中說:“人生是一條多元的拋物線,在經(jīng)歷了復雜和艱難的高峰之后,需要回歸平地和簡單。如果有人問我,我最喜歡自己的哪一種角色和身份,我無法給出唯一的答案。但是,自己的內心有很堅定的前行信念:對的路和已經(jīng)選擇的路就一直堅持下去?!?/p>
王石知道,在攝影界,他的拍照水平一般。但他也知道,很多時候,他的照片不是拍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拍得到”。他爬到的高度,海拔8000米以上,專業(yè)攝影師上不去。
他已經(jīng)玩了40多年的攝影。1973年退役復員時,王石從僅有的180元中拿出了120元,買了一臺海鷗120相機。
每一張極限風光相片的背后,都有著用命搏來的解說詞。探險是天平,一端是登頂?shù)南矏?,另一端是生命?!安淮嬖谡f拍不到什么風景遺憾,生命是第一位的?!?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7/13/qkimageskasjkasj201814kasj20181409-2-l.jpg"/>
第一次登頂珠峰,爬到7000米的高度后,王石留在帳篷內休息,準備第二天沖刺。
同行的一位攝影愛好者發(fā)現(xiàn)這個高度的晚霞很美,就出去拍照,也邀王石跟他一起,他說“再不出來你會后悔一輩子”。王石始終沒出去。
第二天,那位攝影師體力不支,只能放棄登頂,王石登頂成功。
攀登珠峰的故事成為了過去,但王石關于挑戰(zhàn)的故事遠沒結束。
2011年,王石游學國外,主要去了哈佛大學和劍橋大學。
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讓他觀察和思考的視角有所不同?!澳菚r過的是三點一線的生活,每天除了上課、看書、寫作業(yè),無聊的時候就是看著窗外。”由此,引發(fā)了他有意無意間用手機拍攝窗外的興趣。在他看來,用手機拍攝比用相機拍攝更有效率,也更有互動性。
離開哈佛后,王石也總是在路上、飛機上、汽車里,隔著各式各樣的玻璃窗戶,用手機去“看”這個世界?!熬褪桥拇巴狻W鲎鳂I(yè),拍窗外;坐出租車,拍窗外;坐飛機,拍窗外。不是說窗外有什么風景,沒什么風景。窗外就是一種生活場景,隨性的?!蓖跏f。
“很多時候我們看世界本來就隔著一層東西,看世界是模糊的。”王石說,“隔著窗戶反而會成為觀察的獨特視角,還直接給人拍攝的靈感?!?/p>
王石經(jīng)常把作品上傳到微博里,每張圖片都編有號碼,它們匯聚成“窗外”的主題系列。
對王石來說,不僅攝影主題變了,心態(tài)也變了。
過去,他拍的風光極限作品,體現(xiàn)的是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征服精神;如今,王石拍的窗外作品,更多地體現(xiàn)了他對社會環(huán)境、對自我的思考。
以前,他最得意的是膨脹的自我?!暗琼斨榉迮c7+2的標簽,無非就是在證明我比別人強。這是最放大的自我、最極致的自我。中國現(xiàn)在不正是體現(xiàn)自我的時代?就因為這個社會空間給了你這個機會,你也不動聲色地覺得你比別人不同?!?/p>
“窗外”系列是王石走到“窗口”看世界的視角,也是他心境和情緒的投射,是真實的窗外,攝影師的窗外,也是觀者的窗外。
王石認為,攝影是他的一種表述方式?!吧钍且闳ジ惺艿模憧吹缴钪心切┥蕪娏业膯渭?,你說不出什么,但是你能感覺到?!?/p>
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王石當時在現(xiàn)場,他拍了一張照片,被美國主流媒體選用?!半m然拍得很快,但對構圖是有要求的。我在拍攝時主體是爆炸現(xiàn)場,當然要把附近的波士頓塔和美國國旗納入畫面。當時爆炸還沒結束,我覺得這個時候一定要記錄一些東西。手機在這個時候就發(fā)揮作用了?!?h3>不斷有夢
博客時代,他就發(fā)表觀點,并且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有人在上面問他,老王,你爬了那么多雪山,你看見過雪蓮嗎?他就放了雪蓮以及人拍雪蓮的照片上來。
微博時期更是如此。他通過微博發(fā)表觀點,宣布動態(tài),以及參與社會討論。微博,讓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與世界之間更多維的關系。微博里有很多植物與花的照片,并附有科普知識以及花語,造成“老王喜歡拍靜物”的印象。
他試圖通過它們體悟人生,表達自己的價值觀。
有人問,老王,你為什么喜歡拍綠蘋果?他說,登雪山、穿越沙漠,除了同伴,很少感覺到新鮮生命的東西,水果中,綠蘋果最方便攜帶,也不易損壞,故習慣旅行攜帶綠蘋果。它同伊甸園里夏娃吃的蘋果沒有關系,同牛頓發(fā)現(xiàn)地球萬有引力的蘋果也沒有聯(lián)系。
2003年登珠峰時,王石曾帶了一個綠蘋果進山,經(jīng)歷50多天,從大本營撤回拉薩時,蘋果依然完好,只是放在背囊里,蘋果表層被擠壓得有了疤痕。至此,住酒店見到綠蘋果,他都要帶走一個。而且他也發(fā)現(xiàn),無論國內海外,很多接待臺上都會擺著一盤綠蘋果。“這種蘋果適合陳列,經(jīng)久不失光澤,但是皮厚味酸,口感不好?!?/p>
他評價自己是一個特別容易產(chǎn)生夢想、也特別能夠實現(xiàn)夢想的人。而且在不同年紀,他都會有不同的夢想。
他一件一件地將它們實現(xiàn)了。
四五歲時在幼兒園,王石的夢想是擁有一塊吸鐵石,吸鐵石能隔著桌板讓鐵屑來回抖動,他覺得太神奇了。上學之后,每年寒暑假都回遼西山區(qū),那時候他的夢想就是在農(nóng)村生活。有一次暑假到期了就賴著不走,家人勸了很久才把他勸回去。
少年時,他想當一名外科醫(yī)生,因為覺得“救死扶傷”很神圣。這個想法一直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后來到了成就企業(yè)家的時代,他就成了一個辦企業(yè)的人。
“畢竟,個人夢想的實現(xiàn)和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彼@么認為?!皶r代造英雄,90%是時代的變遷,10%是個人的努力?!北热?,他認為如果他早出生20年,可能會趕上反右,按照他的性格,他努力想做一番事業(yè),想出人頭地,他不會也不愿隨大流,所以不會是中間派,要不是打右派的人,要不是被打成右派。
80年代改革開放,他到了深圳,時代的變遷給了他成為企業(yè)家的機會。所以他經(jīng)常會說,不要以為自己了不起,但是他也說,不要認為自己太渺小。
到深圳后,創(chuàng)業(yè),學經(jīng)營,學管理。1997年一個契機,他去了西藏。到了高原,嘔吐,頭疼,睡不著覺。反而這次特別的經(jīng)歷,喚起了他少年時代的夢想,就開始登山、探險。
當兵時,在汽車團,旁邊就是航校,看著一架架飛機起飛,王石特別羨慕。到了1998年,他學飛滑翔傘,實現(xiàn)了藍天翱翔的夢想,一飛10年,后來改飛滑翔機。他就覺得夢想在一步步實現(xiàn),還想著去航海。
經(jīng)歷了2008年的“至暗時刻”,2011年開始的出國游學,是他給自己增加的一個維度。游學3年,2014年回國后,他出版了《大道當然》,里面說了他對自己的審視。
游學期間,有人問他,王總,在哈佛做飯嗎?他說,睡前,少許大米粒放進暖水瓶,灌滿開水,次日早成米粥;再倒進小鍋熬幾分鐘,早餐告成。別人說,太簡單了吧?!他說,還有烤面包片、切西柚。上課前要看材料,不會耽擱在做飯上。剩的米粥,晚上熱一下仍然可口。
這是他的三分鐘早餐。關于他對時間的管理經(jīng)驗,經(jīng)常會被當作問題提出來,即使是在哈佛或者劍橋。
晚飯后在公寓里做作業(yè),有點難熬。波士頓的冬天冷,老式公寓的暖氣不足,寫作業(yè)前,他先燒上開水,泡壺咖啡,暖身提神。
放棄舒適,異國寒窗苦讀,他認為自己是通過給生活做減法,而給精神做加法。
他說,他的游學夢到60歲才去實現(xiàn)。去學習,是因為他自認為知識不夠,尤其是現(xiàn)代企業(yè)方面。“管理是西方的文化,需要從更深的層次,比如哲學、宗教,從文化的層面去理解?!彼f自己沒有學歷,需要補課,所以,到哈佛選的一半以上都是大一、大二的課程。
他曾對自己的退休生活有過夢想:75歲時在一個島上,有一棟房子,孤零零的,旁邊有一架直升飛機。他覺得,這樣有點與眾不同。
后來他去了哀牢山,看到褚時健帶著當?shù)乩习傩辗N橙子?!八谠旄_@個村?!彼杏X到了他與褚時健之間的差距。后來,他在一次公開活動里說,如果70歲時還活著,就到戈壁上辦農(nóng)場—中國27%土地是戈壁沙漠,足足有300萬平方公里—以此對褚時健致敬。
從萬科辭職,比他的計劃提前了4年,他原計劃是70歲退休。接下來,他認為:“還要有愿景,要對社會有貢獻,要善待自己的身體。”
拉薩盲童學校的孩子把他從上到下摸一遍說:“叔叔,你是一個好人?!边@個細節(jié)在他腦子里待了好多年。
有一年去無錫,榮氏家族與梅園的故事給王石帶來了觸動,他認為那才是無功利心的捐贈與公益。他認同他現(xiàn)在做環(huán)保和公益處于有功利心的階段,但他并不認為處于這個層次有多么不好。
王石喜歡古羅馬史。他認為歷史發(fā)展中很多人物、事件,對現(xiàn)在來說還非常有借鑒意義。所以,他在中央電視臺的《朗讀者》節(jié)目中,選擇了古羅馬政治學家、哲學家塞涅卡的《論幸福生活》,找了幾段不同地方的文字,把它們重新編到了一起。為什么恰恰是那些文字?他認為符合他的性格。
他讀道:
“災禍對于真正的大丈夫來說是機會。我們有理由說,那些因為過多的好運而變得遲鈍的人是很可憐的,那些人可以說是在波瀾不驚的海面上過著風平浪靜的悠閑生活,遇上一點兒事情就會頓感不適。面對命運女神的殘酷,沒有經(jīng)歷過風雨的人往往更難吃得消:脖子嫩,才會覺得枷鎖沉。”
“新兵蛋子一想到受傷,就會大驚失色,而老兵則可以以大無畏的氣概去看自己身上流出的血,因為他知道鮮血往往是勝利所要付出的代價。”
曾經(jīng),登頂珠峰是王石的一個重要標簽,現(xiàn)在關于運動,他的關鍵詞是劃賽艇,不同的運動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在他看來,登山是非常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而賽艇如果要搞個人特殊,就劃不了了?!八枰蠹伊α客粔K去使?!?/p>
1966年紅衛(wèi)兵大串聯(lián)之際,王石曾到過嶺南,那時第一次見到滿樹杈花朵的緬梔子。10年后他再到廣州,居住的小院子里生長著緬梔子。一次臺風肆虐過后,院子里的花、樹一派殘象,唯有兩棵緬梔子花儀態(tài)端莊,花朵益加盛放,給人復活、新生之希望。
2009年5月的一天,他在廣州,從賓館出來,一陣花香襲來,循味尋過去,他又看到了緬梔子花。緬梔子花朵外緣乳白色,中心鮮黃色,極似蛋白包裹著蛋黃,俗稱“雞蛋花”;冬天,葉子掉光,光禿禿的就像鹿角的模樣,又稱為“鹿角樹”。
他呆立在緬梔子花前。
距離2008年引發(fā)的輿論之爭,時間過去了一年。
1620年9月6日,102名清教徒坐船由英國出發(fā),經(jīng)過66天的漂泊之后,11月11日,這艘來自英國的名為“五月花”號的3桅蓋倫大帆船在美洲陸地靠岸。他們的目的地本是哈德遜河口地區(qū),但由于海上風浪險惡,他們錯過了目標,于是就在現(xiàn)在的科德角外的普羅溫斯頓港拋錨。
2009年9月底,萬科總部入駐位于深圳大梅沙依山傍海的新建筑。有人指出“你自己總是講清教徒精神,但是總部卻那么大的規(guī)?!保跏貞f,乘“五月花”號到北美大陸的清教徒體現(xiàn)的是創(chuàng)新、節(jié)制、創(chuàng)造財富、友善社會、感恩的精神,當時的萬科總部有對市民開放的公共空間,整體建筑造價8000元/平方米,“是很合理的,也是在踐行清教徒精神”。
最近王石在深圳,見到了他到深圳創(chuàng)業(yè)時聘請的第一個員工:鄧奕權。當年鄧奕權17歲,小學文化。那一年,社會學家張雨林給到城市務工的農(nóng)民做了描述:進入城鎮(zhèn)務工的農(nóng)業(yè)戶口人員。改革開放后,中國最大的新生事物是涌現(xiàn)了上億的農(nóng)民工?,F(xiàn)在的鄧奕權退休了,也開始攝影、寫游記。
王石說“很開心”。
有一天,王石拍了棒槌樹的照片,給它的解讀是:“生命如此頑強執(zhí)著,猶如80年代特區(qū)創(chuàng)業(yè)的一代企業(yè)家?;ㄕZ:天真?!?/p>
也有表露柔情的時候,看到一幅小女孩的畫,他說,我女兒小時候也梳這樣的小辮。
看世界:是不是很多人問你登山難道不怕死嗎?體驗到的瀕臨死亡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王石:我都要問他們,不登山就不死了嗎?登山是一個直面死亡的過程,就是死亡就在你面前,你沒有辦法回避,其實能夠直面,就會更加坦然,平時生活中會更加珍惜生命。
瀕臨死亡的感覺,我是后來才意識到的。當時只覺得兩個耳朵很暖和,感覺太陽溫暖地照耀著我,但是我看了一眼,沒有太陽。我又特別想坐下來,覺得如果能坐下來,那真是太美妙了,如果再能閉上眼睛就太好了。但是,有另外一個聲音提醒我,絕對不能坐下來,如果坐下來就會死亡。我撐著這股勁下了山,跟醫(yī)生交換意見時,醫(yī)生告訴我說,那種狀態(tài)就是瀕死狀態(tài)。
也因此,在海拔8000米的地方遇難的人,沒有面目猙獰的。因為那一瞬間給你很美好、像另外一個天堂的感覺。我有時候都覺得,那些遇難的人,可能有的不是走不出來,而是覺得很美好,想停下來。
它們告訴我,要冒險,也要經(jīng)得起誘惑,飄飄然好像真要進入天堂的誘惑真的很大,痛苦到極點就是一種美好。
看世界:之前你主要是登山,現(xiàn)在主要是賽艇,這兩項運動對個人來講不同的體驗是什么?
王石:登山是非常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潛臺詞就是我能你不能,我不但企業(yè)做得很好,還能登珠峰。你說登珠峰不得了吧,我還可以登第二次,還可以登第三次,它更多的表現(xiàn)是與眾不同。當然,這個時代也很需要英雄主義。
我是2001年開始劃賽艇的,但真正把經(jīng)濟和公益結合起來是2012年之后,也就是2013年,是到了哈佛和劍橋以后。
我突然發(fā)現(xiàn),賽艇是非常平等的一項運動,如果你本人要特別,就沒法劃了,效果也不好。它是個集體主義運動,不是平均主義,是弱的要往上趕,一定要趕,才不影響大家。強的就來遷就你,我讓你一些。
實際上,這個社會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個團隊,一個公司,有能干有不能干的。以前,我就重視能干的,不能干的我根本不在乎他,現(xiàn)在就不是了,因為這是個團隊。能干的不要太快,不能干的,你說“你看人家都在兼顧你,你再多努點力”。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道理用在企業(yè)管理上是一樣的。
那就有發(fā)現(xiàn)了。比如說,我過去來開會,基本上很多時候都是一言堂,但現(xiàn)在不是了?,F(xiàn)在每個人要不不參加會議,參加會議就一定要發(fā)言,發(fā)言無非就是左、中、右。有非常極端的,那就往回拉一拉,保守的,再推一推。為什么呢?文化是大家形成的,按照這個去做,工作效率就特別高。反過來,如果推激進的,不接受保守的,做了決議,又怎么樣呢?
看世界:這些年經(jīng)歷了這樣那樣的事情,現(xiàn)在把更多經(jīng)歷用在公益上,你是一個在意別人對你評價的人嗎?
王石:我是有功利心的,我很在乎別人對我的評價。從人生的方面,很多年后你再回過頭來看,你可能會慶幸你曾經(jīng)遇到了這些,如果不遇到這些,生活是不是平淡了點呢?
正因為遇到了這些,你才能重新反思重新認識,尤其已經(jīng)到了我這個年紀。這時候,你可能才意識到,你對這個時代所做的事情以及這個社會對你的認可,你是想象不到的,也有意外和驚喜。
我現(xiàn)在對過去的感覺就是,一切都是過眼煙云,我不再計較了;給我更多的是鼓勵或者鞭策。對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來說,痛苦經(jīng)歷都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