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 20世紀(jì)80年代生人,籍貫河北。畢業(yè)于西北大學(xué),古代文學(xué)碩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xué)和語言學(xué)教學(xué)工作,兼任出版社古籍編審。
臘月不太冷的風(fēng)中,一封短短的信隨著運送黃檗的藥擔(dān)子,送到了寒窗苦讀的關(guān)中秀才裴迪手中,帶來了秦嶺山脈的清爽與友人牽掛的溫暖。友人信中清疏的筆墨淡淡描述冬日山中景色:月色籠罩下的灞水與華子崗、輞水在月華里泛起的粼粼波光、遠(yuǎn)處燈火在林間明明滅滅、山寺的鐘聲和著狗的暴吠聲深夜的舂米聲飄蕩在空中。如此美好冬夜,獨坐,靜思往昔,最思念的就是你,思念攜手同游、吟詠唱和的往昔。雖是歲末,但完全不影響他在風(fēng)景和暢的冬日憧憬春日的美好景色:滋蔓的草木、春山日影中白鰷魚輕快地躍起、水邊蔥蘢的高地上白鷗展翅、麥隴之中野雞鳴叫……山中有深趣,春冬皆妙景,既然不敢貿(mào)然打擾影響足下溫書,那么約明春可好?
這位友人就是王維。
于此冬夜,登華子崗,王維內(nèi)心被優(yōu)美的景致打動,眼前的月華、城郭、燈火和耳邊的犬吠、春舂與疏鐘之聲盈目、盈耳、盈心,獨坐忽感孤獨,陡然驚覺空曠和寂寞,思一知己,然而好友不在,幾多悵惘。這恰似他的《輞川集·華子岡》一詩:“飛鳥去不盡,連山復(fù)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連山秋色和冬夜月色不同,但獨自佇立山岡的空寂惆悵則同。遂提筆向摯友發(fā)出邀請,明春美景共賞的邀請。
這份空靈,這份情誼,穿越而來,透過紙面讓人能感受得到。王維,唐代高官,大文學(xué)家、畫家,世稱“詩佛”。王維早年間思想積極,向往開明政事。十五歲離鄉(xiāng)入長安,頗受寧王、岐王和玉真公主的禮遇,二十歲就進士及第,及第后授太樂丞,看似仕途會一片光明。他有一首《息夫人》讓附庸寧王的文人汗顏的耿直,還有一曲《郁輪袍》打動玉真公主的才華。這份耿直與才華也得罪了不少人,很快,王維就因為“伶人舞黃獅子”事件被貶至濟州,黃獅子只能為皇帝舞,王維偷看了排練,僅僅為此太樂丞就變成了司倉參軍。后雖經(jīng)張九齡一路拔擢為右拾遺、為監(jiān)察御史、為河西節(jié)度判官,王維還是在官場上日趨消極。據(jù)史書記載,王維不僅僅在官場上消極,自妻子去世后,他孤居三十年,禁肉食、絕彩衣。居室中除去茶檔、茶臼、經(jīng)案、繩床外一無所有,完全過著禪僧的生活。每當(dāng)退朝之后,凈室焚香,默坐獨處,冥想誦經(jīng)。
這樣的王維讓人心疼。但他還是有對生活的追求的,王維于輞川購得宋之問別墅,修葺之后與友人悠游于此。此時安史之亂未發(fā),王維經(jīng)常與好友同游,曾在輞川別業(yè)“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這個好友就是裴迪,二人每天飲酒作詩,攜手同游。
裴迪生平不詳,打開文學(xué)史,只知道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一位詩人,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關(guān)中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guān)系密切。打開《全唐詩》,裴迪二十八首詩,都是與王維的贈答同詠唱和之作。他們互為知音走到一起,都愛好山水、性情淡泊。王維將二人所作之詩集結(jié),編撰了一部《輞川集》,共有四十首五言絕句,王維二十首,裴迪二十首。打開《舊唐書》,發(fā)現(xiàn)二人竟是生死之交,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攻進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王維被叛軍抓獲,后不惜服藥傷身,以病拒絕安祿山政權(quán)所授的官職,曾經(jīng)絕妙的嗓音隨著藥汁變得喑啞也在所不惜。王維最后還是被迫做了偽官,由于不與安祿山合作,被軟禁于菩提寺內(nèi)。一日,安祿山在洛陽禁苑凝碧池畔陳列玄宗御庫珍寶,大肆宴飲,命梨園樂工歌舞助興,樂工掩面而泣,安祿山怒道,凡流淚者當(dāng)場問斬,樂工雷海青摔碎樂器,面向玄宗入蜀的方向放聲大哭,被叛軍肢解。恰恰此時,裴迪冒險來看王維,談及雷海青之事,王維激憤不已,偷偷寫了一首 《菩提寺禁裴迪》:“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眮y軍平定、肅宗歸朝后,凡任偽官之人均被收監(jiān),王維也在其列。這些人都要治罪,罪分六等:重者刑之于市,次賜自盡,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貶。王維被訂為三等罪,重杖一百,大多也性命不保了。王維的弟弟王縉平叛有功,提出將自己正三品的官職削了,為王維贖罪,還將這首《菩提寺禁裴迪》呈給唐肅宗。肅宗看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心生感慨,召裴迪與對質(zhì),終寬宥王維。
有這樣志同道合、情感相通,于陷賊期間不顧危難去探望的好友,王維這一生也足可寬慰。經(jīng)歷了如此起起落落、悲歡離合之后,王維于生活越發(fā)淡泊,沉耽于山水間,寫詩、寫文、作畫,于政事不再關(guān)心。受母親影響,王維信佛教,至晚年彌篤,內(nèi)心也是空靈一片,在其詩文中常有“寒”“空”“清”“冷”等字,描寫大自然的自然精妙,也融入了禪趣。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也見“清月”“清流”“清妙”“寒犬”“寒山”……營造出一種空靈凄清的意境,靜寂地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意境。尋覓大自然的寧靜逸趣,沉醉于大自然的生機而又努力擺脫塵囂的干擾,充滿禪意。
如此佳夜,如此摯友,待春和景明,攜手再游,登華子崗,賞遠(yuǎn)山白云。裴迪凝視著這清淡空靈的信札,頷首微笑對南山一揖。